中科專題報導 產業文化 築巢贏家 生活時尚 中部嘻哈 綜合櫥窗
 


說古今
醫藥新知
養生館
搞創意
稀奇物
水果王
住民宿
宗教文化之旅
生機食
遊世界
職場加油站
新春特輯
特別報導
新科技
教育產業
這一行
保全業
中時會客室
點子王
宅配通
針砭錄
原民采風
體壇盛事
海外足跡
山林記
猜猜我是誰
做公益
點迷津
市政經緯
綠色產業
議會經緯
攝影賞析
民俗館
市政切片
兩岸觀潮
收藏家
地方采風
漂鳥記事薄
人氣部落格
對抗失業大作戰
數說台中
都會休閒
那年代
瘋單車
人物誌
他山之石
開運站
縣市政切片
科技人養生館
企業故事
綜合資訊
發燒話題
好書閱讀
目前位置  >  首頁 > 綜合櫥窗
 .「七個醫師的咖啡」飄出扶助的香味
 .臺中市原住民『mi-fu-ting』捕魚祭6月24日登場
 .「有您當志工,幸福在臺中」∼志工參與倍增計畫,建構愛心城市
 .「世界的大臺中」 重要公共建設全面啟動
 .身心靈療傷的園藝治療師
 .本刊80期「猜猜我是誰」男主角正是現任臺中市副市長蔡炳坤,你猜對了嗎?
 .大廳一吉則全宅吉(中)

   上一頁  共 ( 810 ) 筆 / 第 ( 77 ) 頁 / 共  ( 80 ) 頁  下一頁    


檔案保存是傳承國家政策發展與見證歷史的基礎工作,不僅可以監督政府的施政情形,更肩負著維護珍貴人文藝術資產的任務。我們藉由檔案來記錄全民生活的記憶及歷史的軌跡,再透過檔案的應用使社會大眾了解時代變遷的脈絡、人文藝術的發展,甚或提供了歷史被重新詮釋的可能。自21世紀初以來,人類科技發展的日益精進,讓身處於資訊爆炸時代的我們對於未來的鉅變更手足無措,我們在這波資訊革命中,必須重新定位「人的價值」,並重新審視人文藝術的發展潛質。

今年,臺中市政府秘書處成功地將人文藝術與科技結合,由11至12月特於新市政大樓內舉辦檔案應用展「看檔案說故事∼改名潮面面觀」,透過圖框式的視覺藝術展現出歷史的原貌,檔案管理人員重新整理市府歷年來典藏的珍貴檔案,篩選出臺灣過去有關民眾更改姓名的歷史檔案,並以不同的時代區分之。


藝術時空廊道

在看似龐雜無章的資料堆積中,發現不同時代背景的人民,其命名存在一些特殊的規則,更發現在命名上可以反映出當時的社會文化與當地民俗風情。藉由這次的展覽,不僅能讓參觀民眾重溫當時的生活背景,了解彼時的人文風情,更可提升臺中市政府典藏檔案的內蘊價值。

有別於傳統檔案展,這次的主辦單位—臺中市政府秘書處表示,檔案陳列不應受限於傳統的方式,應與創意藝術相結合,讓展覽主題更為鮮明,使檔案應用與推廣更為確實。俗話說:人如其名,「姓名」有如一個人的臉孔,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個性與特色,因此秘書處特別在展場使用大量的面具做為裝飾,更運用豐富的色彩進行彩繪,象徵著各式各樣的姓名面貌。

為了呈現出不同時代姓名的演進方式,主辦單位特別打造出一條「藝術時空廊道」,讓參觀民眾走入長廊,彷彿走進時光隧道。從日據時期到臺灣光復後,乃至國民政府播遷來臺之姓名變遷歷史,以循序漸進的陳列方式,導引民眾進入不同的時空背景,體驗當時的風俗民情。

臺灣歷史改名潮

日據時期的日本政府為了徹底落實皇民化運動,於昭和15年(西元1940年),推動廢漢姓名改日本姓名,起初用利誘方式鼓勵臺灣人民改用日本姓名,公佈「臺籍民改換日姓名促進綱要」,對象主要係針對當時的菁英階層,賦予日本姓名一個特殊的社會意義,因此對於當時的臺灣社會而言,日本姓名猶如一個提供爬升社會地位的階梯。

由此可知,當時的日本政府認為姓名是一個地區文化的主要象徵,並期望利用改名潮對臺灣人民進行思想改造,去除臺灣人對自身文化的情感。直到臺灣光復後,臺灣政府於民國34年頒布《臺灣省人民回復原有姓名辦法》,讓臺灣人民有機會回復原有姓名,掀起另一波的改名潮,更期望藉此回復原本臺灣住民本土文化。

民國38年國共內戰,國民政府播遷來臺,當時淪陷區的人民多是躲避共匪查緝之逃難軍民,為了掩人耳目,便以化名以求順利渡臺,並沿用化名在臺灣申報戶口,待生活安定後,便依據《淪陷區人民來至政府區域申請回復本名暫定辦法》恢復原有姓名。而當初隨政府來臺的老兵們,亦為避免家人遭受清算,遲遲不敢改回本名,因而遠離家鄉,隱姓埋名多年。由上述改名的案例觀之,可以看出許多改名無不是受環境所逼,可謂亂世情勢下小人物的悲涼遭遇。

原住民正名運動

臺灣原住民族群姓名複雜且多元,且依不同族群的社會狀況與歷史背景而有所差異,由於政權不斷輪替,在外來民族、文化的衝擊之下,使得命名規則也不斷改變。臺灣原住民最早使用漢名可以追溯至滿清統治時期,平埔族因族群文化接觸與通婚頻繁的情況下開始使用漢名;而高山族則有少數人被賜姓;日據時期,更因為皇民化運動的影響,原住民被迫改名換姓,而採用日本姓名。到了臺灣光復之後,因為《臺灣省人民回復原有姓名辦法》實施,高山族在當時臺灣政府法令的限制下,被迫改採漢名。

當時政府更發布了原住民回復漢名可免繳印花稅的政策,以此鼓勵原住民踴躍改名,但在當時草率的作業下,結果造成「直系血親,姓氏不同者日眾,旁系血親,姓氏互異者益多」,造成倫常混亂,姓名在當時原住民族群裡淪為一種形式上的象徵,並無法與社會文化作結合。直至民國70年代始興起原住民正名運動,84年立法院修訂《姓名條例》,認為原住民之姓應該依其文化慣俗為之,原住民族才得以申請回復傳統姓名。90年修正《姓名條例》,原住民姓名可並列羅馬拼音。

晚近,臺灣政府開始重視多元文化發展,認為臺灣原住民的命名文化不僅僅是形式上的辨別符號,其背後應蘊含族群的生命史與價值觀,故行政院於民國94年起,將每年的8月1日訂為「原住民正名紀念日」,藉此找回原住民的主體性。而正名的意義,正是原住民建立主體性的重要開端,象徵原住民意識的抬頭,除了彰顯原住民各項自我權利得到尊重,背後更代表了族群的自我認同。

姓名不雅-囝仔好搖飼

從孩子的命名中,也可以看出當時臺灣社會的生活背景與傳統文化觀念,從前基礎教育不普及的年代,對於姓名粗俗不雅的定義,各有見解、認知上的不同。為使小孩子易於撫養,多以不雅的名字來命名,反應出當時上一代社會的傳統觀念,例如:「招弟」、「來弟」是希望招來男丁,以延續香火,「罔市」、「罔腰」更可看出彼時普遍充斥著重男輕女的概念,意謂勉為其難地扶養,帶點無奈與怨嘆。

從前臺灣社會識字的人不多,替兒女命名只是一個稱號,為了方便記住,常用身邊的事物為兒女取乳名,民間的習俗相信使用乳名可以避免孩子被鬼神騙去,孩子可保安全。直至政府實施《更改不雅本名辦法》,才讓許多自認姓名不雅者得以改名,一個真正能代表自己的姓名,而不再只是一個稱號。此外,因傳統風俗習慣使然,當時小孩子存在乳名與學名,導致戶籍登記的姓名與學名不同,但在政府宣佈一人一名的政策後,這種社會風俗也漸漸的消失。

早期臺灣社會生活環境困苦,曾經有過童養媳、繼親收養以及親戚收養的風潮,而為了替收養人傳宗接代或中止收養關係後欲進行血緣上的認祖歸宗,被收養人則會申請改從收養人姓氏或回復生父姓氏。從冠夫姓的習俗也可窺知象徵臺灣早期屬於父權社會,男尊女卑的觀念盛行,傳統父母認為冠夫姓有助夫妻家庭和諧,使得「冠夫姓」成為天經地義之事。隨著時代變遷,冠夫姓不再流行,許多上了年紀的婦人已紛紛申請撤銷夫姓。

現今的社會,姓名對人們的重要性日益遽增,因為姓名不僅為一個人的代號,更會影響到一個人未來的發展,故常見的改名理由多是透過算命求改運;也有覺得同名者太多,或認為自己的名字沒特色,透過相關條例更改姓名。更有因為特定事件的發生而導致改名潮的特殊案例,例如:當年新聞報導陳進興事件風潮時,戶政事務所湧入了許多「陳進興」要求改名。

科技與人文的結合

目前社會上普遍存在科技與人文失衡的問題,大家所關注的焦點皆在於如何在科技上賦予其人文素養,而此次的改名潮檔案展則反其道而行,利用科技來宣揚本身的人文藝術。不僅透過圖框式的視覺藝術來表達檔案的內涵價值,更在網際網路上架設「數位檔案館」,讓許多無法到場參觀的民眾仍可透過線上瀏覽的方式進行觀賞。

「數位檔案館」的設計使得展覽不侷限於一般時段開放,更使得許多因時間因素無法配合展覽時間的民眾也能夠參與活動。本次展覽整合了視覺藝術、動畫以及網際網路的技術,成功的運用這些現代科技宣揚我們所記錄的人文歷史。正如同此次展覽的標題「讓檔案說故事」一樣,彷彿檔案正生動地站在我們面前,悠悠地訴說著過去的歷史。

(臺中市政府祕書處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