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專題報導 產業文化 築巢贏家 生活時尚 中部嘻哈 綜合櫥窗
 


優美地
侍酒師
生態美
今古道
咖啡經
看電影
茶之道
名酒窖
宅配通
主題遊
新店家
特別企劃
好滋味
真金店
目前位置  >  首頁 > 中部嘻哈
 .墾丁再見瓊麻身影
 .新社金針花海
 .日本東北之旅(下)走訪311災後的日本東北
 .漫走連峰 夏日消暑訪畢羊(上)
 .暑假下半段搶攻學生市場
 .探索紅茶的世界
 .茶葉品質不只決定在海拔

   上一頁  共 ( 1010 ) 筆 / 第 ( 70 ) 頁 / 共  ( 70 ) 頁  下一頁    

 九二一地震後,日月潭畔的魚池鄉成功重振紅茶產業,使得國內喝紅茶風氣方興未艾,連帶的,原本生產烏龍茶的茶農也紛紛投入製作蜜香紅茶的行列,加上,種類繁多的進口紅茶,使得國內的紅茶市場百家爭鳴,各霸一方。

■文/楊睿林  圖/陳招宗



英式優雅慵懶的下午茶廣受年輕族群的喜愛,這給了國內紅茶得以翻身的機會。以往大家提到下午茶佐茶點的紅茶,首先一定會想到印度的阿薩姆和大吉嶺紅茶,的確,這處從英國殖民時代就展開的紅茶生產基地,至今仍是全球最大的紅茶產區;然而,這些茶樹的祖先卻來自中國福建。

最早從中國帶走茶籽的是荷蘭人

明末清初,西方航海霸權來到東方尋找貿易商機,最早來到中國沿海的荷蘭人,其成立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總部設於印尼爪哇。英國也不遑多讓,同樣成立了東印度公司遠渡重洋來到東方,與荷蘭人分庭抗禮。英國人鑑於歐洲貴族和平民同樣盛行的下午茶,對紅茶的市場需求甚大,乃採集中國福建的茶籽到該國殖民地印度的阿薩姆省和大吉嶺省大面積種植。

據考,十六世紀末,一位名叫羅伯特.福瓊的英國植樹採集家來中國,將茶樹種子放入一個用特殊玻璃製成的攜帶型保溫箱中,偷偷地帶上了開往印度的輪船,從此在印度培養了十萬株以上的茶樹苗,形成了大規模的茶園種茶,並由此產生了英國的紅茶文化。

鄰近印度的斯里蘭卡,也是英國發展紅茶文化的重要據點,在產量上,與大吉嶺的紅茶至今仍分居一、二名。錫蘭紅茶在紅茶中的品級屬於上乘,色、香、味優良,且品質均一。

然而,最早從中國帶走茶籽的並非英國人,而是捷足先登的荷蘭人。荷蘭人把茶樹種在印尼爪哇和蘇門答臘,採收製成紅茶後銷往歐洲大陸。雖然,印尼紅茶產量和知名度均未及印度的錫蘭紅茶,但其特有的花果香味卻迷倒荷蘭人,二百年來,荷蘭人始終獨鍾印尼的紅茶,至今不渝!

荷蘭人也將紅茶文化帶到美洲新大陸。1620年,有一批來自英國的清教徒在美國的馬薩諸塞州登陸並定居下來,兩年後他們向印第安人購買今日的曼哈頓島,取名為新阿姆斯特丹城,當時他們即向荷蘭東印度公司進口茶葉。到了1664年,新阿姆斯特丹城為英軍所佔領,改名為紐約,自此英國壟斷了美國的茶葉貿易,並使美國人也承襲英國人喝茶的習慣。至17世紀末,波士頓的商店也販賣起了紅茶。

耐人尋味的是紅茶竟然是美國獨立戰爭的導火線。英國對新大陸課徵紅茶稅,為抗議英國提高紅茶稅金,1773年12月16日寒夜,一群激進反英的「波士頓茶葉黨」,化妝成印第安人,爬上停泊在波士頓港的東印度公司商船,將342箱茶葉拋入海中,此舉激怒英國政府,美國獨立戰爭也因此在兩年後爆發。

 

紅茶茶包是紐約茶商無意間發明的


而今大家慣用的紅茶茶包,問世於美國紐約。1908年紐約茶商湯瑪士.蘇利文(Thomas Sullivan)寄送茶葉的樣品給客戶。為了降低成本,他把一些少許的鬆散茶葉裝在幾個絲製小袋裡,一頭霧水的客戶在收到樣品之後,一股腦兒把這些絲包整個往熱水裡丟。於是,無意間,茶包就這麼誕生了。到了1930年代,波士頓經商的威廉.賀曼森(William Hermanson)發明了抗熱的紙纖維茶包,並以此申請專利。

話題又回到英國人的身上,英國人拓展殖民地足跡,除了北美之外,亦遍及非洲和紐澳,所到之處必會留下紅茶文化,東非的肯亞即為代表區域,1869年英國人在這裡種紅茶,至今紅茶產量僅在印度大吉嶺和斯里蘭卡之後,為世界第三大產區。肯亞西部的Kericho有著肯亞西部「茶首都」之稱。

此外,南非為英國人的主要殖民地,亦與紅茶沾上邊,雖然產量和世界各大產區不能相提並論,但南非的國寶紅茶(Rooibos Red Tea)卻被視為高檔貨,與鑽石、黃金並稱南非三寶。南非紅茶是一種生長在南非開普頓北部Cedarberg高山上的一種有機野生植物茶,在無污染環境下自然生長,而其之所以珍貴,因為全世界只有南非這個國家,整個南非也只有開普頓這個城市的Cedarberg山脈才能生產這種草本植物。

曾經被法國殖民的越南可以說是近年崛起的新秀,紅茶產量直逼肯亞。促成越南紅茶快速發展的主力市場有二,其一是如雨後春筍的台灣泡沫紅茶產業,其二是中國大陸飲茶文化的重振。越南全年茶葉生產量大約10多萬公噸,大約有2-30%銷往台灣,主要就是紅茶和茉莉花茶,每年進口的三萬噸茶葉中,越南茶占了七成。

回到紅茶的原鄉中國,除了最具知名度的祈門紅茶外,其他尚有諸多種類,包括:福建的正山小種、閩紅(坦洋工夫、白琳工夫、政和工夫)、和雲南的滇紅。和印度、錫蘭等地區的大葉種迥異,祈門紅茶屬於灌木形態小葉種紅茶,傳統祈門紅茶的採摘與製作悉賴手工,茶區自四月開始採摘,分春摘及夏摘兩個階段,八月採摘者品質最佳,茶菁用料要求一芯一葉或一芯二葉,為了確保茶菁新鮮度所以現採現製,製作時注重揉捻工序中茶葉緊結細長的外觀,發酵過程著重色香味的均衡,最後並以低溫常烘的工法形塑祈紅特殊的「蜜糖香」。

 

台灣紅茶曾揚名國際

在紅茶生產方面,台灣在近年突然掀起熱潮,事實上,台灣與紅茶沾上邊最早應可追溯到日治初期,在日本當局與茶商三井公司的刻意經營下,首度在北台灣開始種植(包括石門、三芝、北新莊等地)試製紅茶。當時日本人引進的紅茶茶樹來源主要為中國的小葉種茶樹,作法上則類似祁門功夫紅茶的「阿里磅紅茶」,只是在國際市場並未造成太大的注意。

1920∼30年間,日本人又從印度阿薩姆引進大葉種茶樹在南投的埔里、水里、魚池以及花蓮鶴岡一帶培植並生產,並以「日東紅茶」為名行銷各國,獲致極大的成功。也由於台灣紅茶品質的優異,在世界各國間頗受肯定,約在1930年代,紅茶更曾經一度超越烏龍茶,成為台灣出口茶業大宗。

戰後還能維持一段榮景,但最後終因價格太高,且品質缺少嚴格管制,良莠不齊,台灣紅茶出口最後宣告終結。直到九二一地震後,一級災區的魚池鄉,以紅茶為主題重振地方經濟,藉茶改場新研發的台茶18號(紅玉)重新打響日月潭紅茶的名號,後又有台茶21號(紅韻)的加入,讓陣容更堅強。

受到這股紅茶熱潮的帶動,原本生產烏龍茶的其他中低海拔茶區,也嘗試轉型,仿照祈門紅茶的方式,用小葉種的茶樹生產「蜜香紅茶」。大葉種的紅茶適合大壺沖泡,小葉種的紅茶則適合小壺沖泡,和烏龍茶大同小異,遂又稱為「工夫紅茶」。

大正茶莊負責人楊光正不諱言,中低海拔的產茶區,其品質和價格遠遠無法和高海拔的產茶區匹敵,加以,年輕世代對紅茶的接受度遠超過烏龍茶,轉型發展「蜜香紅茶」,著實可以開拓一片藍海。

然而,用小葉種茶樹製作紅茶,挑戰性比大葉種高很多,不能有苦澀味,還只是基本功夫,最高境界則必須製作出怡人的花果香味,也就是所謂的「蜜香」。它的要求跟高品質的烏龍茶沒有二樣,從茶園管理著手,茶樹管理得宜才能生產上等的茶菁。產茶期開始的25天內之茶菁則是最佳的茶材。其他剩下來的就是老師傅的個人手路了!

 

泡開的葉形可以分辨良窳

楊光正指出,無論是大葉種或小葉種的紅茶,良窳之分,可以從茶葉泡開後的形狀加以辨識,完整的葉子比切葉佳(較老的葉子形狀太大才需切葉),越是心芽製成的紅茶,風味越佳。另者,海拔越高,日夜溫差大,茶葉生長緩慢,葉片較厚,製成的紅茶風味自然會更佳、更耐泡。當然,在價格上則有天壤之別。但他強調,並不是越貴的茶就越好,大部份是商人過度的炒作,夠內行的茶友才能用合理的價格買到最好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