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專題報導 產業文化 築巢贏家 生活時尚 中部嘻哈 綜合櫥窗
 


智慧城市專題報導
大聲說出中科最精彩的
科學園區專題報導
中科觀點
中科主播台
大肚山傳奇
封面故事
中科專題報導
專題報導
中科臉譜
中科快遞
中科繽紛
目前位置  >  首頁 > 中科報導
 .補助項目何其多,企業阿斗扶起來了沒?
 .這段昆蟲相擁入眠的日子啊!
 .台灣利得生技鑽研牛樟芝
 .上天賜給台灣的珍寶「牛樟芝」
 .台灣玻璃的世界之窗
 .「台灣玻璃館」四面亮麗、八方驚奇
 .玻璃先修班

   上一頁  共 ( 547 ) 筆 / 第 ( 51 ) 頁 / 共  ( 60 ) 頁  下一頁    


古蹟名剎林立的鹿港小鎮,每逢假日包括天后宮、龍山寺、摸乳巷人潮絡繹不絕,這三年半來,更有二百萬人次的遊客,如朝聖般湧向位於彰濱工業區的「台灣玻璃館」,看熱鬧的人視之為鹿港新景點,只有懂門道的人知道它是台灣玻璃產業通往國際市場的窗口;在這裡不僅可以看到琳瑯滿目的台灣玻璃的製品,更看見台灣玻璃在國際市場新的競爭力。


■文/楊順發  圖/笠銓攝影

「台灣玻璃館」全館佔地上千坪,雖然它是台灣玻璃產業界專事生產玻璃衛浴設備和玻璃置物櫃,聞名國內外市場的台明將公司所成立,然而;它卻有別於一般的企業文化館或觀光工廠,遊客從走進「台灣玻璃館」到離開,從頭到尾都沒有看到台明將的企業文化介紹,呈現在眼前的是數千件琳瑯滿目,分屬於國內60多家玻璃工廠所生產的各類產品。

玻璃行變身大企業

在「台灣玻璃館」二樓有一面牆刻著「四面亮麗、八方驚奇」八個斗大的字,隱約可以嗅到「台灣玻璃館」成立的宗旨和企圖心,但想要找到完整的答案,則必須認識台明將的總經理林肇睢。

1943年,林肇睢的祖母在鹿港中山路上開設了一家「信利行」,專門從事家庭式的玻璃製鏡,由於經營得當,長期名列台灣玻璃公司經銷商冠軍。1982年,林肇睢與父親林將泉並肩作戰,兩年後,林肇睢在「信利行」建立的基礎之下,擴大成立「台明將公司」。「台明將」初創之時,從事小面積的鏡片生產及加工,提供化妝鏡、室內穿衣鏡等產品,而後擴展為玻璃經銷商,除了提供玻璃素材外,並提供切片服務。

1998年,那一年林肇睢四十一歲,台明將因接獲IKEA訂單,從鍍銀、磨鏡子的地區性小廠躍上國際舞台,年營業額從此開始三級跳,到2005年足足成長三倍,達到二十億元以上。這筆訂單也是林肇睢當上台灣玻璃業大哥的開始。台灣電子代工業,拿到國際大廠代工訂單之後,拚命擴大產能吃掉其它同業,以利成為電子代工大哥;林肇睢反而把源源不斷的大訂單分享給台灣的玻璃同業。

林肇睢看似很傻,事實上卻是最有智慧的作法。林肇睢了解到台灣中小企業當道,在國際市場必須面對跨國性集團的激烈競爭,小蝦米要鬥過大鯨魚雖然有可能,但卻不常有;但如果小蝦米團結起來,大鯨魚也要退避三舍。儘管台灣玻璃產業設計及技術水準世界一流,但若單打獨鬥,很辛苦,也很容易被吃掉。他認為只有帶著同業一起到國際市場去打群架,才能為台灣玻璃產業在國際市場開創出一片藍海。

小蝦米團結打敗大鯨魚

而要到國際市場打群架,首先要讓同業團結起來,欲讓同業團結起來就必須先形成分工的產業聚落,「台明將」把大訂單分享給同業就是為了帶動產業聚落的形成,「台灣玻璃館」的順利成立便是多年來推動產業聚落的成果展現,更是下一步要一起走向國際的「世界窗口」。

林肇睢並強調分享訂單至少有三大好處:其一是避免彈盡糧絕(周轉資金和原料)。他為了隨時支援玻璃同業生產所需,特別建構一個比台玻還要大的倉庫,倉庫裡隨時放一萬二千噸的玻璃原材,足足可建三棟台北101大樓(101大樓玻璃外牆總使用玻璃三千四百噸)。這座超大倉庫不是林肇睢獲利的工具,是他當玻璃業幫主帶旗下盟友到國際市場打群架的彈藥庫。當同業需要玻璃材料時,玻璃業幫主隨時支援,不預收現金,等到同業出貨收款之後再付錢給他,以現今商場少見的義氣支持同業,讓分享的成長法則能夠發揮到極致。而且,萬一訂單突然減少,投資風險大家一起分攤,對個別企業的衝擊能減至最小。其二擁有更大的殺價空間,1998年台明將開始接IKEA訂單,當時是以殺價25%取得訂單,把瑞典當地最大的IKEA玻璃供應商給比了下去,第二年,瑞典供應商又跟台明將比價,台明將再以殺價30%的優勢,再度將那家公司比了下去,繼續取得IKEA的訂單,而那家瑞典公司則因為連續兩年拿不到IKEA的訂單,就宣告倒閉了。這就是分享的力量,也是台灣業者打群架的力量!其三讓產能更具彈性,即使單月訂貨爆增十倍也不怕。



台灣玻璃業者逆轉勝

「把蠟燭分給每個人,自己不就亮了嗎?」,這是林肇睢常掛在嘴邊的話。林肇睢與眾不同的策略,徹底改變了台灣玻璃產業的生態,也為台灣玻璃產業帶來新的生機。1980年是台灣玻璃產業最難熬的時刻,中國大陸經濟快速發展,「挾著大批廉價勞工」的優勢,吸引不少人力密集的傳統企業前往設廠,當時台灣玻璃產業面臨「留在台灣等死」、或是「外移大陸求生機」的痛苦抉擇。但台明將總經理林肇睢卻認為傳統產業到大陸只有送死一途,不如乾脆在台灣拚到死。林肇睢對「唯有不斷升級才能找到真正的生機」這句話深信不疑,但這樣還不夠,台明將總經理林肇睢指出,台灣的產業有很好的技術,不缺人才,但在國際卻缺乏舞台,這一點是台灣產業比較需要努力的地方。他說,要生存不能再繼續單打獨鬥,推動產業聚落,一起到國際打群架,才能讓台灣傳統產業根留台灣。

由於林肇睢「集體作戰」策略的成功,獲得同業的極度認同,於是,在2004年,台明將在彰濱工業區購置新廠時,包括金興毅、福華、光明、富立、金潔明等二十八家玻璃業者,跟隨台明將的腳步,相繼進駐彰濱工業區,使得彰濱工業區成為台灣第一個玻璃加工專區,年產值逾兩百億元。

在這個玻璃加工專區有不少轉敗為勝的故事,以鋁合金重力鑄造起家,進而跨足家具製造的芳德鑄鋁總經理林文斗說:「在台灣買玻璃要先付現金,但是當時我們沒有充足資金。台明將前來考察後,就先出貨給我們,之後也給予優惠的付款條件,讓我們公司在台明將的幫助之下,一步一步走上來。」。芳德鑄鋁也選擇留在台灣繼續投資,隨著台明將的腳步,投入7.6億元在彰濱工業區擴建新廠。

峻鋐企業林世裕總經理一直從事木製和鐵管家具製造,因為台明將提供設備及資源,成功轉型成為IKEA玻璃家具的重要供應商。談起這段往事,林世裕說:「四年前我原本要放棄台灣的一切,帶著一百萬美金到大陸設廠。但是林肇睢總經理說服我轉型玻璃家具生產,讓我在四年前從一個小廠開始努力,業績逐年成長。目前投入數千萬的二期新廠房,也已完工進駐。」。

新廠同樣座落於彰濱工業區的金潔明玻璃公司總經理施錦宗也說,八年前工作最失意、不知如何經營下去的時候,林肇睢找到他說:「相信我,跟著我走就對了!」八年來,金潔明公司從300多坪的工廠到現在,已經擴展至4,800坪了。另者,原本凍結在台投資轉而前往中國設廠的玻璃原料大廠「台灣玻璃公司」,基於台明將的號召力,又確確實實地看到彰濱玻璃產業群聚效應逐漸發酵,在相隔十五年之後,終於決定重新在彰濱工業區投資20餘億元建設新廠,並於2006年正式生產。

「彰濱玻璃產業藝術專區」聲聲慢

彰化縣長卓伯源看到台灣玻璃產業在台明將的帶動下,於彰濱工業區形成玻璃產業聚落,他萌生靈感,希望能進一步成立集工業、民生、文化的彰濱玻璃產業藝術專區。他多次北上爭取,拜會經濟部、經建會,96年5月終於獲得同意,在經濟部工業局的投資下,擇定鹿港西二區3.64公頃土地設立彰濱玻璃產業藝術專區,建構玻璃產業亞太生活玻璃研發採購平台。

該計劃將特別投資7億元經費,依廠商進駐需求提供必要的協助、補助及每坪218元的租購優惠。專區設立之後,將以聯合展示、共同行銷的方式,打造一個「ALL IN ONE」的產業環境。專區將設立生產加工製造區、品質檢測中心、教學輔導中心、研發創作中心及玻璃藝術創作區等五大區域。

然而,政府施政效率總是比民間企業慢好幾拍,彰濱「台灣玻璃產業藝術園區」由於原物料上漲等因素,經濟部工業局礙於預算編列不足,工程突然喊停。甚至又傳出政府有意調高月租金到每坪360元,引發13家投資廠商不滿。而這項計劃何時能實現,至今仍是未知數。

將「台灣玻璃館」推向國際

然而,林肇睢的腳步從來沒有受到任何影響,2006年,台明將進一步在彰濱廠內設立「台灣玻璃館」,展示60多家玻璃業者的各類產品,展現玻璃產業聚落的成果,更展現台灣玻璃產業的實力。

林肇睢指出,下一步就是將「台灣玻璃館」推向國際,也就是將台灣玻璃產業推向國際。「台灣玻璃館」成立三年半以來,參觀人次超過二百萬人,其中不乏國際人士,因為新聞局將它與故宮並列為最能代表台灣、最具商機的展覽館,最值得推薦給國際人士。他相信第五年,參觀人次將超過七百萬,屆時就是「台灣玻璃館」走向國際的時間點,他期待不久的將來,包括紐約、東京、巴黎、倫敦、科隆都有「台灣玻璃館」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