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專題報導 產業文化 築巢贏家 生活時尚 中部嘻哈 綜合櫥窗
 


智慧城市專題報導
大聲說出中科最精彩的
科學園區專題報導
中科觀點
中科主播台
大肚山傳奇
封面故事
中科專題報導
專題報導
中科臉譜
中科快遞
中科繽紛
目前位置  >  首頁 > 中科報導
 .幫農民守住家園最後一道防線他們做先鋒!
 .中科友達該負起什樣的責任?
 .兼聽則明 偏聽則暗 馬政府 可以做得更好一點!
 .從窮村蛻變成福利村落的中寮龍眼林
 .後ECFA台灣茶以「總統牌」強打中國市場
 .台灣茶源自大陸青出於藍
 .「中部科學工業園區東向聯外道路新闢工程」第3標完工

   上一頁  共 ( 547 ) 筆 / 第 ( 48 ) 頁 / 共  ( 50 ) 頁  下一頁    


當苗栗縣長劉正鴻派遣怪手開進大埔農田裡時,終於引爆全省反徵收、反工業區的一股新浪潮,在民氣可用之下,促成了全台抗爭聯盟集結壯大聲勢,逼得政府也不得不正視此一問題,這就像破窗理論,中科三四期抗爭事件也因此再度重回燃點。


■文.圖/江淑如

如果僅以「反商」、「藍綠對決」來扣抗爭民眾的帽子,那就太膚淺了,這次特別深入后里七星園區和彰化相思寮,與抗爭團體面對面採訪,深深體會到政府該反省「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道理,非常吊詭的是,這些抗爭團體和民眾並不反對建科學園區,甚至認同中科會帶來地方繁榮,但是事情演變至此,雙方僵持不下,說穿了,就是〝態度〞兩個字而已!

為經濟治國?為五都選舉?

如果不走進相思寮或七星園區的三合院,你就無法身歷其境感受這些老農們真正的聲音,很令人感慨的是,為什麼要和這些台灣最弱勢的老人家過不去?相思寮24戶居民也祇不過要求保留村落而已,七星園區爭的也就是要友達、旭能和瑞晶做好環境保護罷了,天經地義又合情合理,政府高層該查的是地方政府有沒有人拿雞毛當令箭,私自擴大徵收範圍牟利或虎假虎威拿發展經濟口號壓抑民眾?這些都是關乎當地居民生存環境的良心問題,執政黨不能因為經濟治國或為了五都選舉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呼攏了事!

「政府要來跟我買祖傳田產,態度差還嫌東嫌西殺價,我為什麼要賣!」相思寮阿宗伯氣憤的說。幾十年耕作的田產被徵收也認了,政府辦理徵收時,如果能將心比心,想想這些農田都是耕種數十年的家產,不管多偏僻或貧瘠,都是養一家大小的糊口工具,怎還好意思對徵收費論斤秤兩地討價還價呢,誰都知道公告地價不合時宜,即使多加四成也不夠市價,但是徵收人員卻以為這是多大的「德政」,計算地上補償物還扣東扣西,雙方吵開了,直到吳敦義院長出來裁定原地保留、以地易地才解決,居民最不能忍受為什要兜一大圈子,雙方罵盡力氣才同意; 為什麼要和這些台灣最弱勢的老人家過不去?為什麼不重視環境污染的問題,一坪徵收2400元和市價3500元,多個一千多元就能讓老人家雖不滿意但可接受的圓滿解決,結局也不會時時像現在如未爆彈般,反而可讓廠商們安心建廠,換來皆大歡喜,中科三期總共600公頃,相思寮僅佔2.2公頃,很令人不解,多花個幾千萬元預算,能夠引進企業4、5000億元投資,怎麼算都很划算,絕對比台北花博花上百億元,還不知效果如何,值得太多太多了。

韌命的福壽螺也沒輒

在后里七星園區,居民抗爭訴求不在徵收費,只要求環評要確實,監督廠商要嚴格,姑且不說環保署或廠商拿出的數值正不正確,現已量產廠商所排放的廢水,已經讓牛稠坑裡的福壽螺絕跡、魚蝦不再,站在放流口旁,氣味嗆鼻難耐到快讓人昏倒,當他們向管理局反應時,得到的回答就是廠商合乎環保要求,怎不叫人氣結?用輕忽或壓制的手段,只會引來更大反彈,這很難理解嗎?

為什麼不和農民一起找出福壽螺消失的真正原因,種田的人都知道福壽螺就像雜草一樣,以前怎麼灑農藥都殺不死,抓也抓不完,現在居然在牛稠溝裡絕跡,到底是污水毒性太強還是有其他原因?會同專家和居民全程參與,認真找出原因,讓民眾心安,讓他們感受政府用心,若真是廠商問題,就該與民眾站在同一立場提出要求和改善,廠商要量產獲利就該負責,這很合乎公平正義不是嗎?

去年經濟風暴嚇壞了大家,小老百姓感受最清楚,誰都希望能藉此開發,為社區帶來工作機會,但是聽聽他們所發出來的聲音:「政府說一套做一套啦,徵收時勸我們說以後蓋工廠會污染趕快搬家,面對媒體質疑時,又說不會有任何污染,一切合乎環評要求,當我們是「盤子」嗎?」、「開協調會或公聽會都叫我們要簽名,結果開會後的結論,都沒有把我們的訴求列入,好像只是騙我們來簽名,好讓他們對外說已經開過說明會了」,太多太多交涉語言,都顯現出第一線人員態度粗糙,所以衍生出這些抗爭.

還有〝依法行政〞這四個字,現在是所有抗爭民眾最反感的字眼,因為這代表連表達意見的權利都沒有,也代表馬政府沒有苦民所苦,法又不是民眾參與訂出來的,就算后里六位民眾依法提出訴訟而勝訴,各方勢力還是各自不同解讀,管理局覺得可以切割解釋,居民認為強詞奪理一意孤行!

中科管理局像三明治

台北大學副教授廖本全質問:「科學園區已經吃了台灣近4000公頃土地,地從那裡來?大家都心知肚明。」以二林園區用地631公頃,20多戶聚落,也不過2.2公頃,如在科學園區裡同時並存農村保留示範區,將科技化產品例如太陽能電板施作於農舍,科技融合傳統,不也是走出一條新路,卻要惹惱民怨之後,雙方撕破臉之後,才決議原地保留、以地易地?為什麼一開始不能體恤民意,為老農留下一點容身之地?農田是農人的生命,不耕種,他們很快就凋零了,很多人都能體會這點,偏偏只有執政人員不懂,追根究底,說穿了,就是環保署和當地縣市政府太不用心,不懂得轉達民意和居中協調,還硬著蠻幹,說居心叵測也是剛好而已,而急著使命必達的中科管理局,就成為夾在中間最無辜的「三明治」,歷經中科三、四期的變局,整個社會都瀰漫著一股鬱悶情緒,所謂家和萬事興,連這種事情都搞不定,國家競爭力怎麼提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