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專題報導 產業文化 築巢贏家 生活時尚 中部嘻哈 綜合櫥窗
 


智慧城市專題報導
大聲說出中科最精彩的
科學園區專題報導
中科觀點
中科主播台
大肚山傳奇
封面故事
中科專題報導
專題報導
中科臉譜
中科快遞
中科繽紛
目前位置  >  首頁 > 中科報導
 .幫農民守住家園最後一道防線他們做先鋒!
 .中科友達該負起什樣的責任?
 .兼聽則明 偏聽則暗 馬政府 可以做得更好一點!
 .從窮村蛻變成福利村落的中寮龍眼林
 .後ECFA台灣茶以「總統牌」強打中國市場
 .台灣茶源自大陸青出於藍
 .「中部科學工業園區東向聯外道路新闢工程」第3標完工

   上一頁  共 ( 547 ) 筆 / 第 ( 48 ) 頁 / 共  ( 50 ) 頁  下一頁    


潮濕溫熱的台灣,很適合蘭花生長,台灣花農栽種的蘭花揚名國際,其中最令國際愛蘭人士驚艷的是「台灣一葉蘭」。全球一葉蘭僅有20多個品種,台灣有幸占了一席,由於台灣一葉蘭形態優美,廣受歐美日人士的歡迎,為了滿足市場需求,野生的一葉蘭幾乎被採集殆盡,瀕臨絕種命運;所幸林務局及時禁採保育,讓一葉蘭在野地得以喘一口氣,加上人工栽培一葉蘭技術已成熟,台灣一葉蘭的外銷市場再度蓬勃,讓台灣一葉蘭得以繼續在國際間發光!

■文/楊順發  圖/笠銓攝影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中心研究員姚正得指出,蘭科是地球上除了菊科以外最繁盛的植物,總數多達六~七萬種,台灣位於亞熱帶,氣候和地質環境均極適合蘭花生長,從海濱至海拔三千多公尺的高山,都可以看到不同適應性的蘭花。至於台灣的蘭花有多少種,根據文獻記載,戰前的統計數即有360種左右,戰後經學者專家的調查,應該超過400種。台灣一葉蘭是台灣的特有種之一,因其形態的特殊性及稀有性,最受國際的矚目。

一葉蘭學名以希臘神話中的美麗女神命名

一葉蘭的屬名為Pleione,以希臘傳說中的一位美麗女神命名。一葉蘭最大的特色在於它有一個發達的假球莖,用來貯存水份和營養,每一個假球莖只長一枚葉子和一支花,台灣人乃稱之為「一葉蘭」。不過,一葉蘭在國際間擁有不同的名稱,中國稱之為「獨蒜蘭」、日本稱之為「珠露草」、歐美人士稱之為「窗台蘭」或「尼泊爾番紅花」。

一般的花木都是先長葉子再開花,其他的蘭花也不例外,但一葉蘭卻是例外,台灣一葉蘭是先開花後長葉子的植物,在三、四月間開花,花期甚短,約僅5天,花謝了之後再長出葉子,花朵經昆蟲授粉,凋謝之後結為果莢,夏天球莖快速肥大,同時提供養份給果莢,秋天來臨,成熟果莢裡的種子隨風散播,葉子也隨之掉落,一葉蘭便進入長達半年的休眠期,以安然渡過寒冬,直到來年春天再綻放出繽紛的花朵,如此週而復始。

一葉蘭的花形十分嬌美,討人喜愛,呈紫紅色,由三枚萼片三枚花瓣所組成,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一枚「唇瓣」,形狀像喇叭,外緣具有蕾絲般的短鬚,內側則綴有紫紅色或黃褐色的斑點;花形雖小巧玲瓏,但其優雅氣質卻是其他蘭花所難比擬。

一葉蘭全球只有20多品種,係蘭花群族裡最珍稀的一群,主要分佈在印度、喜馬拉雅、緬甸、泰國、中國西南,台灣有幸占了其中一席,雖然台灣各地的一葉蘭在花形和色彩上,略有不同,被分為粉紅、紫、紫紅和白色四種,事實上都是屬於同一品種。

台灣一葉蘭的成名卻只是這十年來的事,過去大家比較熟知的,包括蝴蝶蘭、嘉德麗亞蘭、虎頭蘭、文心蘭、拖鞋蘭、劍蘭等,因在平地最為常見,台灣一葉蘭卻是生長在人煙罕至的高山叢林,且必須冒著生命危險爬到大樹上或懸崖斷壁間,才能一窺其傲骨的容貌。

野地一葉蘭是台灣山羊的食物

台灣一葉蘭一般生長海拔700~2500公尺之間闊葉林或檜木林邊緣的陡峭岩壁上,海拔2500公尺左右的多雲霧山區更是一葉蘭最喜歡的環境,通常只要有台灣山羊的足跡便會發現台灣一葉蘭,因為台灣一葉蘭是台灣山羊喜歡吃的食物之一。其足跡概以北迴歸線為界,遍及嘉義、台北、宜蘭、苗栗、南投、花蓮等山地;儘管台東大埔山、高雄茂林偶有發現,但數量並不多。

台灣一葉蘭的生長環境極為惡劣,棲地幾乎沒有土壤,且只能靠雨水和空氣中的濕氣取得水份,並妥善貯儲在假球莖中;棲地天候早晚溫差達15度以上,生命韌力極強。巧得是一葉蘭生長的區域通常都是客家人聚居的地帶,似乎和家客人硬頸的精神相呼應。

 這也是一葉蘭近十年來在蘭花市場倍受歡迎的主要原因,它不像一般蘭花嬌貴,照顧比較容易,但種活一葉蘭輕而易舉,要它開花卻不那麼簡單。要一葉蘭開花必須注意遮蔭率,低於25.5%的遮蔭率,一葉蘭的葉子會灼傷枯黃,假球莖會腐爛;大於75%的遮蔭率,一葉蘭假球莖雖能生長,但開花率會偏低。最理想的遮蔭率為50%。這就是為什麼一葉蘭總是生長坐東南朝西北的岩壁的主因。

一葉蘭可同時進行有性和無性生殖,既能利用種子萌芽,又能由假球莖側邊或頂端發芽成新植株,一旦找到理想的環境,一葉蘭就會大量繁殖成一大片,形成花團錦簇的茂盛景觀,令人歎為觀止。一葉蘭因而成為蘭花王國中極少數單枝或群聚都很美麗的成員之一。

首先發現台灣一葉蘭蹤跡是居住在山區的原住民,在學術界採得台灣一葉蘭的學者則是日治時代來台探險研究的日人森丑之助,他於1909年4月在阿里山林場採得第一株台灣一葉蘭標本。日本人因其具有像嘉德麗亞蘭一般大的花朵,遂稱之為「台灣珠露草」或「大輪珠露草」。

一葉蘭形態差異頗大

由於生長在台灣各地的一葉蘭形態差異頗大,早期曾被誤認為不同品種,1912年英國一位採集者威廉、普萊斯(William Price)在宜蘭繃繃山採得一葉蘭的假球莖,送回英國鑑定,因其唇瓣具有的二條龍骨異於日本人發表的四條龍骨特徵,因而認為是新的品種。1932年日人福山伯明也在新竹的霞喀羅大山採集到開白色花朵的一葉蘭(一般開紫紅色),也將之視為新品種。然而,經近代基因學的證實,他們發現的是都是同一品種,也就是說台灣一葉蘭只有一個品種。

台灣一葉蘭首度在國際間發光,是在1920年獲選英國皇家園藝會獎,其後至1975年之間,前後又獲獎六次,因而大受國際人士的歡迎,外銷需求供不應求,貿易商擴大至山區收購假球莖,促使山區民眾甘冒生命危險大肆採集,讓台灣一葉蘭瀕臨絕種的命運。林務局為了保護一葉蘭,乃於1992年3月12日在阿里山事業林區第30林班,也就是嘉義縣阿里山鄉香林村、阿里山森林鐵路眠月線支線,劃出面積51.89公頃的台灣一葉蘭保護區,由該局負責保育。

提到人工培育一葉蘭首推苗栗縣南庄鄉農會,南庄鄉鹿場山區係阿里山之外,台灣一葉蘭主要的生長地區,這裡同時擁有紫紅色、粉紅色和白色花朵的一葉蘭。在政府對野地一葉蘭發出禁採令之後,部份南庄鄉的農民從1983年起便試圖以人工培育,南庄鄉農會亦與台大梅峰實驗農場合作,經農委會核准人工繁殖一葉蘭,南庄鄉農會並成立台灣一葉蘭產銷班,成為是國內最大的一葉蘭種球供應地。其中一位農民廖勝玄在南庄唯一以高架栽培一葉蘭,培育的成績最佳,由於他的農場就位於鹿場的加里山,正是一葉蘭的棲地所在,各方面條件都很適合一葉蘭的生長。

廖勝玄說,一葉蘭因為一年只開花一次,而且野性仍強,只適合溫差大、日照少的地方,栽種十年中的前五年都沒有開花,幾乎賠本在做。要以人工培育台灣一葉蘭並沒有想像中容易,他經過數次失敗之後才累積出成功的經驗,人工培育台灣一葉蘭必須克服病蟲害、遮蔭、床架和介質土等問題,必須由專業的花農培育,消費者則負責購買回家觀賞即可,想要自己栽培恐怕很不容易。

此外,人工培育台灣一葉蘭也面臨生產速度慢的瓶頸,以假球莖側芽繁殖需要一年,以頂芽繁殖需要三年,組織培養則需要五年。通常台灣一葉蘭都是販售假球莖,讓台灣一葉蘭在消費者手中開花抽葉,由於假球莖每年都是供不應求,假球莖一直販售出去,根本來不及繁殖新株,以致假球莖數量逐年遞減。



組織培養克服供不應求的瓶頸

目前南庄鄉共有十三位農民以人工培育台灣一葉蘭,栽種面積約兩公頃,一年最大量繁殖35萬個假球莖,扣除當母球莖的15萬個假球莖,最多只能售出12至20萬球,大多外銷歐美日(日本最大宗,因為台灣一葉蘭可以在日本冰天雪地的寒冬綻放),內銷市場最多只能供應一萬二千球。行銷通路均由南庄鄉農會統籌。外銷售價每球20元、內銷售價每球50~80元,每年為花農帶來一千多萬的收益。

南庄鄉農會為了協助花農克服假球莖生產速度趕不上銷售速度的情況,2006年委由農委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協助投入台灣一葉蘭無菌播種繁殖技術,日前已開發成功,並將技術轉給南庄鄉農會,農會已將第一批三萬多株種苗移到海拔900公尺的大湳山區馴化場植苗,今年進入第三年,預計兩年後,即可轉交花農進行商業生產。

負責該項研究技術的苗栗農改場蠶蜂課長盧美君指出,實驗室培育出來的小球莖還需要移植到田間繼續栽培、馴化,等大一點再提供農民培育。傳統培育方法每顆假球莖每年只能長出2、3顆小球莖,組織培養方法一個果莢一次可培育10、20萬顆,但需要五年後才能收成;不過,屆時產量將能趕上市場需求,產能至少在十倍以上,南庄鄉更能穩坐台灣一葉蘭內外銷一哥寶座!不過,在組織培養的台灣一葉蘭尚未上市之前,坊間台灣一葉蘭假球莖的供應量仍十分吃緊,花農可以出售的假球莖甚至一度只剩下六萬球,農會和花農整天被貿易商追著跑。南庄鄉農會總幹事陳乾安指出,受到台灣一葉蘭在國際市場打開知名度的帶動下,一葉蘭也受到國人青睞,內銷的需求量也與日俱增,今年農會首度開放鄉內零售,不到一個月就全部銷售完畢。

送一葉蘭假球莖回娘家以生生不息

陳乾文指出,消費者購買台灣一葉蘭回家,種於水盤、花盆或花箱,不需光線、肥料,3~4星期內即會開出花朵,花朵成喇叭狀,花幹柔軟隨風搖曳,相當美麗。二~四月是開花期,每朵花壽命1~2星期,花期約一個月,非常適合盆花及切花用。台灣一葉蘭達可售大球(球重8 ~15克),具有二肥大花芽,少數具有三芽屬極品。一般球莖在5公克以上,均有良好的開花率,球愈大具有雙花梗及2朵花的機會愈大。

不過,在花期過後,若未能細心照顧,假球莖很容易枯死或腐爛,就算能存活,要再次等到開花也不容易,在假球莖供不應求之下,任由其枯死或腐爛,實在可惜,於是農會想到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消費者在花期之後,可將假球莖回售給農會,一顆球可以售到5元。

然而,要消費者為了5元大老遠把台灣一葉蘭的假球莖送回,不要說油錢不划算,即使用郵寄,郵資都不只5元,以致農會這項措施成效極為不彰,回收率不到1%。因而有人建議農會改採委託各地花商集中收回後,再統一送回南庄,也許更可行。或者全面推動保護台灣國寶「一葉蘭」運動,為了讓台灣一葉蘭得以生生不息,藉由該項運動帶動台灣民眾的使命感,或許民眾才有可能不惜成本,把台灣一葉蘭的假球莖送回它的故鄉「南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