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專題報導 產業文化 築巢贏家 生活時尚 中部嘻哈 綜合櫥窗
 


智慧城市專題報導
大聲說出中科最精彩的
科學園區專題報導
中科觀點
中科主播台
大肚山傳奇
封面故事
中科專題報導
專題報導
中科臉譜
中科快遞
中科繽紛
目前位置  >  首頁 > 中科報導
 .幫農民守住家園最後一道防線他們做先鋒!
 .中科友達該負起什樣的責任?
 .兼聽則明 偏聽則暗 馬政府 可以做得更好一點!
 .從窮村蛻變成福利村落的中寮龍眼林
 .後ECFA台灣茶以「總統牌」強打中國市場
 .台灣茶源自大陸青出於藍
 .「中部科學工業園區東向聯外道路新闢工程」第3標完工

   上一頁  共 ( 547 ) 筆 / 第 ( 48 ) 頁 / 共  ( 50 ) 頁  下一頁    


當漫山遍野的水泥工程覆滅了自然生機與人們的想像,「生態工法」開啟了一種兼顧生態與安全的新思維,其並非只是砌砌石頭或疊疊箱籠,而是以永續生態系作為終極理想目標,但我們還正學步中。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我們不妨看看先進國家怎麼做?


■文/楊順發  圖/笠銓攝影

「生態工法」乃源自於歐洲德國及瑞士,近年來正逐步推展至世界各國。台灣早期為了山坡地的利用與搶災而不得不實施水土保持,所偏重多為設計安全、材料(質)堅 固、經濟實惠、施工管理便利的工程設施,缺少配合環境調和必要所考量的造型設計、自然材料的選擇、綠美化的運用,雖然保護的目的達到了,但對環境、生態卻也造成傷害而不自知。

接近自然、廉價並保持景觀美

1938年德國Seifer首先提出「近自然河溪整治」的概念,特別指出能夠在完成傳統河流治理任務的基礎上,可以達到接近自然、廉價並保持景觀美的一種治理方法,使人類從物質文明到文化文明、從工程技術到工程藝術、從實用價值到美學價值,同時特別強調河溪治理工程中美學的成分。

至50年代德國正式創立了「近自然河道 治理工程」,提出河道的整治要符合植物化和生命化。1962年H.T.Odum首次提出「ecological engineering」,將生態學概念運用於工程中。隨著生態學理論的發展,人們對溪流治理有了新的認識,對於生態治理的目標,除了要滿足人類對河溪利用的要求,同時要維護或創造河溪的生態多樣性。治理時考慮溪流的水理特性和地形特點,將溪流的自然狀況或原始狀態,作為衡量溪流整治與人為活動干預程度的標準。

1971年Schlueter認為近自然治理(near nature control)的目標,首先要滿足人類對河溪利用的要求,同時要維護或創造河溪的生態多樣性。1983年Bidner提出河道整治首要考慮河道的水利學特性、地貌學特點與河溪的自然狀況,作為衡量河道整治與人為活動干預程度的標準。1985年Holzmann認為生態治理是通過生態治理創造出一個具有各 式各樣水流斷面、不同水深及不同流路的溪流,把河岸植被看待為具有多種小生態環境的多層結構,強調生態多樣性在生態治理的重要性,注重工程治理與自然景觀的和諧性。到了1989年Pabst則把生態治理看為一種工程治理方式,溪畔僅用帶石塊的原有土壤或純石塊覆蓋,河岸植被則應該是由自然下種形成的,其他一切刻意促進植被恢復和改良土壤的措施如撒種、栽植、灑水、施肥等均應禁止,溪流的自然特性依靠自然力去恢復。

1992年Hohmann從維護河溪生態系平衡的觀點出發,認為近自然河溪治理是減輕人為活動對河溪的壓力,維持河溪環境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及其河溪生態系統平衡,並逐漸恢復自然狀況的可行性工程措施。近自然治理的實質就是景觀生態學與野溪治理學的完美結合,亦就是既有防護作用又能維護野溪自然景觀的管理工程。

日本堀內的四項論述

在日本稱為「近自然的工事」,或「多自然型建設工法」,依日本堀內2001年8月中日奧砂防工程研討會,就自然區域災害及溪流環境景觀之特性提出自然工法整治目標之課題方案,茲分述如下:

(一)促進生態系之再生能力─由於山崩等土砂災害,舊有環境破壞殆盡,原先之主體生態結構無法自然復原時,為盡可能達到原生態系或景觀之再生,依新地形或水域狀況,考量週邊環境上下游流域生態及景觀之連續性,所設計之適合創造生態系或景觀之治山防災構造物。如考量魚類遷移而減低固床工落差;利用緩坡、多孔性材質以提供生物進入及藏匿;增加有機物進入渠道以及能形成水生物所需微棲地(如水潭)之整流工等。

(二)促進生態系之保護功能─需維持環境現況或盡可能保護溪流環境之地區,其治山防災構造物之設計不應以單一構造物個別設計,必須考量全體流域特性,盡量不改變溪流中生物棲息及景觀現況之連續性,設計出具生態系維護及景觀保護之治山防災措施。

(三)促進生態系之復原能力─需進行溪流整治之地區,依其施工前地區特性之變化及演替情形,以及依生態系與景觀之實況,盡可能採用當地現有之石材、木料等,並以原生植物為主要植生資材,所設計有助於自然復育能力之治山防災構造物。其設計重點應注意濱水林之保存及復育、確保濱水區以及形成適合生物棲息之多孔質護岸。

(四)促進溪流之適當利用─依據立地條件及周邊遊憩用途之潛力,考量當地居民對該河溪的使用,利用原溪流環境,重建(改善)生物棲息地及環境學習、自然體驗地點等多重目的,並同時考量鄰近河溪之整治計畫及現存與將來計畫構造物之相容性,以開創多樣化野外活動空間所設計之河溪整治工程。

達到人類與其他生物共存共榮之目標

由於「生態工法」係於考量治山防洪安全之前提下,以建立近自然且合乎生態理念之親水性結構物為主。因此,為了達到自然環境的永續利用,任何工程均應避免破壞 當地的環境生態與影響自然景觀,應用資材宜選用接近自然狀態的植生及石材,以營造良好之生育基盤,並兼顧自然環境景觀之和諧,以改變過去集水區治理相關工程過於僅注重安全性和實用性而忽略生態環境的印象,達到人類與其他生物共存共榮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