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珍本著『認真、熱誠』的心為民喉舌,毫不懈怠,全力投入。她關懷弱勢,爭取老人、婦幼及新住民福利;積極推動歷史文物保 存及古蹟維護,並協助在地藝文活動之推廣(例如筱雲山莊、摘星山莊、大夫第等古蹟建築,每年均向政府爭取經費,以維護歷史文物之完整性);爭取公車增設路 線及班次,促進鄉親交通便利性;爭取設置豐洲派出所,以維護當地交通及居住安全;並拓寬圳陽橋,維護車輛安全。
同時爭取市府編列經費補助神岡國中 老舊教室改建及潭雅神綠園道軟硬體建設與周邊綠美化維護;興建豐洲公園及更換老舊運動施設與增設風雨球場;闢建公五公園及新庄子段休憩園道,提供民眾多處 休憩廣場;爭取高鐵高架橋下閒置空間開闢道路,以充份利用其空間(分三階段進行,目前進入第三階段施工中);爭取軟埤溪及下溪洲分線24輪之河川整治,解 決豐洲地區數十年淹水問題;更促成豐洲科技工業園區之設立,並協助廠商進駐(一期已施建完畢,二期正規劃設計中)。
認真打拼 無怨無悔
阿 珍並向市府爭取經費補助並協助各里社區之班隊辦理各種休閒活動;推動神岡區垃圾掩埋復育綠美化工程,未來將增設簡易棒壘球及足球休閒運動設備,以提供民眾 優質運動休憩場所;爭取豐洲科技工業園區與國道四號主要聯絡道路-浮圳路拓寬工程(預計今年4月底發包施工);爭取教育部經費興建豐洲國小活動中心;要求 政府提高給付生育補助,以增高國人之生育率;協助工廠補辦臨時工廠登記,促進其合法化。
阿珍的從政生涯由基層開始,最了解鄉親們的訴求,也知道其實民眾對政府的要求並不高,只要能做到:治安良好、路平、燈亮、水溝通等基本需要,民眾都會感謝政府的施政。她也希望政府能體恤民心,多照顧弱勢團體和地方建設,一同為市民打造良好的生活環境。■ 文、圖/馬源培
......................................................................................................................

他 小的時候家裡生活並不富裕,父親是公車司機,母親則負責照顧家裡的6個子女,單靠父親一份微薄的薪水來養活全家人,生活困苦可想而知。身為長子的他,為了 分擔家計,因此從8歲起就開始在外打工,做過搬運工將石頭堆在一起好讓鐵牛車載運,有時候石頭很重,走兩三步就要放下休息一下;他也曾在住家附近的磚窯廠 幫忙運送,為的就是減輕父母的經濟壓力。
每次一到暑假,別的小朋友都出去玩,他則是從放假第一天起,就開始打工至開學前一天才結束。小時候最快樂 的事,就是等候父親回家時,每次聽到父親沉重的機踏車聲音,從遠處逐漸傳來,他就會飛奔而出,因為父親會帶回中午捨不得吃完的便當,裡面會剩下一點小魚 乾。對於每天只能吃蕃薯飯的他來說,這可是山珍海味,小時候因為要打工,所以他幾乎都沒有出外旅遊過。
他退伍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大智市場賣青菜, 早上2、3點就要去建國市場先批菜,再拿到市場去賣,每天可以賺到1千多元,在當時來講,是相當不錯的收入。但沒多久因為房東賣掉攤位,頓時失業,他才到 五金工廠工作,後來決定出來創業,除了自己標了2個會以外,他的母親也幫他起了1個會,才開始經營起自己的工廠。創業前2年,由於收入不穩定,甚至都不敢 讓親朋好友到工廠,深怕哪一天如果經營不善會連累他們,最後因為自己的努力奮鬥及前輩們的協助,生意才逐漸好轉。
在經營事業期間,他發現西南屯區雖然位於臺中市內,但是建設卻明顯落後,為了爭取地方建設,毅然決定投入民意代表選舉,為鄉親爭取福利,為地方爭取建設。在鄉親的支持鼓勵下,他順利當選兩屆的臺中市議員,隨後並參選立法委員選舉,更拿下當時臺中市的第一高票。
■ 文、圖/馬源培
每次一到暑假,別的小朋友都出去玩,他則是從放假第一天起,就開始打工至開學前一天才結束。小時候最快樂 的事,就是等候父親回家時,每次聽到父親沉重的機踏車聲音,從遠處逐漸傳來,他就會飛奔而出,因為父親會帶回中午捨不得吃完的便當,裡面會剩下一點小魚 乾。對於每天只能吃蕃薯飯的他來說,這可是山珍海味,小時候因為要打工,所以他幾乎都沒有出外旅遊過。
他退伍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大智市場賣青菜, 早上2、3點就要去建國市場先批菜,再拿到市場去賣,每天可以賺到1千多元,在當時來講,是相當不錯的收入。但沒多久因為房東賣掉攤位,頓時失業,他才到 五金工廠工作,後來決定出來創業,除了自己標了2個會以外,他的母親也幫他起了1個會,才開始經營起自己的工廠。創業前2年,由於收入不穩定,甚至都不敢 讓親朋好友到工廠,深怕哪一天如果經營不善會連累他們,最後因為自己的努力奮鬥及前輩們的協助,生意才逐漸好轉。
在經營事業期間,他發現西南屯區雖然位於臺中市內,但是建設卻明顯落後,為了爭取地方建設,毅然決定投入民意代表選舉,為鄉親爭取福利,為地方爭取建設。在鄉親的支持鼓勵下,他順利當選兩屆的臺中市議員,隨後並參選立法委員選舉,更拿下當時臺中市的第一高票。
■ 文、圖/馬源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