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身臺中市東南區的林珮涵,母親林張久美曾任3屆議員,妹妹林珮樂亦蟬聯2屆,她則是更上層樓,由省轄市議員至直轄市議員,母女3人擔任民意代表20餘年,持續不斷地得到民眾的肯定與支持,也寫下臺中市政壇的一頁傳奇。但這傳奇沒有絲毫的僥倖,只因不斷地努力與付出,以勤快問政,踏實服務,才能在地方累積持續20餘年的肯定口碑。
林珮涵全方位問政,尤其對爭取預算建設地方不遺餘力。例如西川、福平景觀人行橋的爭取、東區六順多功能活動中心、十甲等3里活動中心的興建;及崇倫公園增設公廁、樹義里樹義5巷水溝全面加蓋等等,無不造福當地民眾,並帶來便利與生活品質的提升。而建國市場新建工程停車位不足,她不僅在議會提出質詢,反映攤商意見,並陪著攤商向議會、市府陳情,不僅讓市府承諾增加預算,加蓋停車場,也消弭了不必要的抗爭與對立,促成地方的和諧。
身兼東區義警副中隊長、南區義交榮譽中隊長的林珮涵,認為治安的好壞,與員警的士氣有很大的關係,因此長期關注地方治安狀況與員警福利。她發現市警三分局停車位不足,警用車輛還需向鄰近大樓承租停車格,非常不便,適巧鄰近有3塊閒置土地,長期無人管理,雜草叢生。她於是在議會提案爭取綠美化,獲得相關單位的支持,市府並編列預算綠美化,除解決警用停車空間不足的問題,亦讓市民享有更優質的生活環境。
而已經動土興建的三分局立德派出所,同樣是林珮涵在議會提案並全程緊盯預算編列,一手促成老舊的立德所順利遷建。踏實的服務讓她走遍東、南區大街小巷,更關懷弱勢民眾,每年在歲末天寒之際,她都會向各界募集物資,舉辦冬令救濟活動。發放實用的生活用品和食物,讓低收入戶和弱勢者能夠得到實質上的照顧與關懷,使需要幫助的鄉親能夠度過寒冬,也感受到社會的溫暖。
「由善心出發,以誠懇待人,用熱忱服務,求圓滿達成!」正是林珮涵從政的座右銘。她,做到了! (圖、文/馬源培)
-----------------------------------------------------------------------------------------------------------------------------------------------------------------------------

因為幼時7歲喪父,家境艱苦,他從小就暸解到唯有努力奮鬥、認真打拼,才能順利在這個社會上求得生存。小時候,當別人家的孩子都還在享受天倫之樂時,他已經開始為了幫寡母操持家務而到處奔波,每天天還沒亮,就得去田裡澆水灌溉,但怕上學遲到挨棍子,又得加快腳步趕到學校;傍晚還沒等降完旗就得偷偷跑回家,為的就是趕著挑菜到市場叫賣。
小學4年級,他更賣起枝仔冰,當時付不起冰桶的押金,只得自己DIY釘個簡陋的木箱照樣賣,希望多少能幫忙寡母貼補家計。初中畢業後,他一腳踏入戲院打雜,一做就是10年,別人不願做的事,他都會自動攬上身,因而得到戲院老闆的青睞。從一開始的跑片員、電影放映員,一路奮鬥,最後終於當上電影院的董事長,在電影發展史中的黑白片時代,他就已經賺進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有了基礎,他隨後陸續轉進製造業,從鞋業、氧氣製造到汽車零件業,每一項事業的奮鬥過程,從來都不是那麼的一帆風順,但最後總能因為自己的堅持,得到成果,累積實力。正因為有了這些人生經驗與磨難,更讓他懂得知福惜福。
正因他的樂善好施,急公好義,在地方民意的支持下,他開始參與政治。談起自己之所以會競選民代的歷程時表示,只記得小時候,家對面住了位雙眼失明的阿春嬸,因為看到她的生活窘況,覺得很可憐,所以即使沒有大人使喚,他還是會主動去協助阿春嬸。一早就幫她擔清水、清理家裡內外,雖然偶而會有鄰家小孩譏笑他髒,但他也不以為意。就是這種從小就愛幫助別人的個性,奠立他自己步入政壇的基礎。(文、圖/馬源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