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專題報導 產業文化 築巢贏家 生活時尚 中部嘻哈 綜合櫥窗
 


說古今
醫藥新知
養生館
搞創意
稀奇物
水果王
住民宿
宗教文化之旅
生機食
遊世界
職場加油站
新春特輯
特別報導
新科技
教育產業
這一行
保全業
中時會客室
點子王
宅配通
針砭錄
原民采風
體壇盛事
海外足跡
山林記
猜猜我是誰
做公益
點迷津
市政經緯
綠色產業
議會經緯
攝影賞析
民俗館
市政切片
兩岸觀潮
收藏家
地方采風
漂鳥記事薄
人氣部落格
對抗失業大作戰
數說台中
都會休閒
那年代
瘋單車
人物誌
他山之石
開運站
縣市政切片
科技人養生館
企業故事
綜合資訊
發燒話題
好書閱讀
目前位置  >  首頁 > 綜合櫥窗
 .豐洲新生 幼獅再生
 .能量藝術品裝飾也開運
 .兒童近視中醫保健
 .公有傳統市場及用地新生之路
 .中台灣建築盛會「台中市建築美學聯展」新春熱鬧登場
 .台灣第一座 智慧型多功能養生會館
 .新春開運 從內開始

   上一頁  共 ( 810 ) 筆 / 第 ( 112 ) 頁 / 共  ( 116 ) 頁  下一頁    

台中市公有傳統市場,近20年來由於民間消費型態的變遷、賣場環境老舊與墨守經營模式,漸漸失去營運績效與競爭力,形成資源的浪費及閒置,公有市場非改頭換面不足以重生,市府近來展開振興傳統市場專案,分別評估各市場的經營條件,以OT或BOT的方式委託企業開發營運,希望為傳統市場注入專業活水。

■文/馬源培  圖/馬源培.笠銓攝影

台中市現有公有市場及用地計37處,依都市計劃法規定,政府衡量地方需求,於適當地點設置市場用地,用地產權私有者,還可徵收開闢,也就是說,公有市場係屬「公共設施」之一,再者,公有市場以往更擔負「社會救濟」目的,做為低收入戶、攤販或工程拆遷戶之安置處所,或是里民活動中心,當然,公有市場亦負有穩定農產品產銷、平準價格及照顧農民之責。



 公有市場最大致命傷在於墨守經營模式

正因公有市場承擔著多項與市場營運無關的責任,近20年來在都市發展時移勢轉下,面臨著嚴苛的挑戰,市府經濟發展處長黃晴曉指出,首先是民眾消費型態的改變,超級市場、大型量販店等現代化經營商場,及因應朝9晚5上班族消費需求的黃昏市場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在在衝擊傳統市場的生機,其次,公有市場賣場環境老舊,政府對建物維護經費有限,致動線狹小、區位不佳及缺乏停車設施等,無法即時依社區需要進行軟硬體重建或改造。

 他表示,公有市場最大致命傷在於墨守經營模式,市場及承租人缺乏靈活經營手法與專業企管人才投入,屬經濟弱勢者之攤商,行銷不足、貨品不全、沒有多元化服務空間,面對現代商場的挑戰適應不及,終至漸漸失去客源及人潮,市場機能被取代。

 市場管理科長龍明成說,因應外在環境的激烈競爭,政府又資源有限,因此必須考量經濟效益與專業營運,調整公有市場的經營策略,經營體質良好仍具保留價值者,政府會逐步由管理者角色退居為幕後輔導,著重於賣場環境改善、攤商教育訓練與行銷輔導等,對營運不佳但仍有市場需求者,進行委外營運是必然趨勢。



公有市場委外經營用途不限農產品買賣

龍明成表示,公有市場委外經營,用途不限農產品買賣,所有現代化商場的營業項目都可以,如餐廳、百貨、才藝教室甚至運動健身中心等多元方向,截至去年12月止,共有10處公有市場及超市委外經營,吸引如興農及全聯社等連鎖超市、量販店業者進駐,對市有未開發市場用地之標租則有2種方式,一是依促參法規定以BOT設定地上權獎勵民間投資開發經營,二是依未開發公有市場用地出租民間開發經營辦法辦理標租。

其中,以設定地上權BOT方式開發經營的市場用地市80及市113等2處,市80位於七期重劃區大業路、文心路口,由鉅眾公司標租,租期50年,1、2樓為家樂福量販店,其餘樓層為辦公大樓,市113位於8期重劃區大墩南路,租期30年,由國際連鎖量販業者好士多開發,甫開幕即吸引5萬多名會員加入,這2處被市府評定為引進BOT專業商場經營團隊的成功模式。

至於已無市場功能及需求的市場用地,經發處現正委託專業顧問公司進行專案通盤檢討,建議將市場用地排除於公共設施規劃範疇,不宜列為都市計劃公共設施項目,回歸市場機制,並就立地條件、地主意願及用地變更回饋機制等檢討規劃,併同市有土地辦理用地解編,變更為其他分區使用。



去年BOT權利金收入達3億2千萬元

對此,主管都市計劃法規的都市發展處長黃崇典持開放態度,他認為,都市土地資源相當珍貴,如何發揮土地最大效用與多目標開發才是重點,不過,他也建議現行市場用地以商場型態開發,應可滿足多樣化的商業活動所需,端視誘因及配套措施如何吸引民間投資。

龍明成說,公有市場由政府管理,平均每個市場至少要2位管理員,而清潔、水電等費用每個市場1年也要30萬元左右,但調整市場營運策略後,去年OT及攤商租金收入約1億5千萬元,BOT權利金收入更達3億2千萬元,而上年市場管理等相關支出約9千萬元,此種轉變,不僅讓市場營運更有效益,滿足民眾現代化需求,最大的目的,是創造了市民、政府與廠商三贏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