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南屯區3級古蹟萬和宮,傳承197年的「字姓戲」,每天下午及晚間各演一場,為期2個多月,疫情像酷暑一樣升溫,為了防疫每日下午3時開演,不只戲台前設路障,民眾隔著舞台看戲,保持安全距離,也出現戲台上演員唱歌仔戲全部戴口罩奇觀,30多度高溫廣場觀眾個位數,演給媽祖觀賞仍然不能大「疫」。
■文.圖/李佳璟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每年媽祖聖誕由28個姓氏輪流演出的「字姓戲」,因應疫情與往年不同的是,戲台上演員演出時,舞台上獨角戲的時間增多,兩人以上時也保持安全社交距離。萬和宮董事長蕭清杰表示,「字姓戲」演給媽祖觀賞,目前廟內禁止拜拜,全部改到廣場,而且因為觀眾不多,字姓戲演員演出時全部戴口罩,而且要戴好戴滿。
代表對張國、媽祖的敬重
每日下午開演前,演出的主持人還宣導提醒看戲的觀眾要戴口罩,防疫人人有責,在室外一定要戴口罩,如遭取締最高罰1萬5000元,幾名在樹下等著看戲的阿伯趕快將口罩戴緊。
萬和宮指出,每年的字姓戲由張姓宗親開始,因萬和宮媽祖由張國自湄洲恭請來台;林姓結束,是因為媽祖姓林,一頭一尾,代表對張國、媽祖的敬重,各姓氏信眾輪流出錢邀請劇團演戲酬神。
演給媽祖看的萬和宮字姓戲,防疫做好嚴格因應,總共演出75天,於廟埕演出「字姓戲」,今年由金興社歌劇團擔綱,每日下午及晚間各一場供信眾免費觀賞。
蕭清杰說,萬和宮附近地區,最早由大陸來的12個姓氏在此開墾,募資興建萬和宮恭迎媽祖神尊駐地保平安,發生老二媽不願入廟後隔年,即道光5年(西元1825年),由最初捐地建廟的張、廖、簡、江、劉、黃、何、賴、楊、戴、陳及林等12姓氏,每天1姓,依序演戲酬神,這就是字姓戲的開始,目前已增到28個姓氏。
蕭清杰指出,台灣傳統民俗字姓戲,又稱「家姓戲」或「單姓戲」,由地方同姓氏宗族,或聯合數姓為一字姓組織,輪流出錢邀請劇團演戲酬神。廟埕的戲台從扮仙開始,由數位演員出場扮演仙道人物祝壽、獻福,具有祈神、謝神之意。
傳統宗族觀念及濃厚酬神賽會
萬和宮又稱為「犁頭店聖母廟」,主祀天上聖母,信眾尊稱「老大媽」,據廟史記載,清嘉慶8年(公元1803年)間,萬和宮增塑「老二媽」神像舉行開光點眼儀式時,當日有販賣女紅的商人經過廟前,遇見西屯大魚池少女廖品娘,受託轉告其父母家門前桂花樹下有龍銀可取出使用,請父母勿悲傷。
「老二媽的眼淚!」廖女父母聞訊發現房間內愛女已氣絕,廖家人至萬和宮探望,看見神像老二媽留下淚珠,當地人確信廖品娘化身萬和宮老二媽,該傳說演變成每3年1次農曆3月西屯人迎老二媽回西屯省親遶境活動。
字姓戲保有傳統宗族觀念及濃厚酬神賽會,台中市政府2011年11月1日公告,將「萬和宮字姓戲」登錄為台中市民俗類文化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