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小鎮每逢例假日遊客如織,名剎、小吃擠滿人潮。南來北往的遊客大多由鹿港的門戶─彰鹿路和青雲路進到鹿港,事實上昔日這裡是街尾,原來的門戶街頭卻是在天后宮前的一條小巷─中街,只是物換星移,人們早已遺忘了它的存在!
■文.圖/伊洛瓦丹
彰鹿路進到鹿港之後改稱中山路,兩側商店櫛比鱗次,新舊建築交雜,車水馬龍,好不熱鬧!尤其來到中山路尾的天后宮,滿街的餅鋪、小吃攤,人頭鑽動!時光往前推一百多年,情況和現在大不相同。眾所周知,鹿港昔日為繁榮商港因而得名,尚未淤積之前,往返於福建和鹿港之間,乃至往返南洋和鹿港之間的船隻,均可駛抵天后宮香客大樓前方百餘公尺外的靠岸碼頭,這裡被稱為船仔頭,古地名仍沿用至今!又因碼頭有一座引航的燈樓,又稱燈樓腳。
鹿港木作的起源地
為了增加載貨量,海上來的多為大船,在船仔頭碼頭靠岸後,均需向毗鄰船仔頭的日茂行叩關,如同今日之海關,之後再以小船轉運,沿水道運送到今日瑤林街各商號的後街碼頭卸貨。
而當時天后宮的香客大樓這一帶還是池塘水堀,北岸沿路整排的烏瓦紅磚宅院,宅院和池塘水堀之間有一條紅地磚鋪成的街道,即為中街(今稱三條巷),船員和外地人都由中街進出鹿港,中街商店林立,是當時鹿港最繁榮的商業區。
鹿港中山路至今仍有不少神像、神轎和神桌等傳統木作商鋪,船仔頭可以說是鹿港木作的起源地,唐山來的師傅受聘在這裡工作,並傳授技藝,早期這裡有不少世代相傳的木作家族。隨著時代變遷,有的遷往他處,有的改行,當年盛況早不復在,只剩三條巷尾閣港福德祠(又稱北頭土地公,位於天后宮香客大樓對面)旁的弘裕神像雕刻社,獨撐大局,遊客可以到此懷想當年的榮景!
漫步在今日的三條巷,撫今追昔,想像當年的鹿港門戶,儘管大多數的建築已翻新,但仍遺留一小排的紅磚老屋,因臨海之故,屋子十分低矮,隔間也很小,百來坪的老宅曾蝸居二百多人口,後來新生代出外打拚、老人凋零,目前只剩幾位老人家住在這裡。產權分散在數百人手中之故,今已成祭祀公業,翻建不易,老屋才得以幸運被保留下來;唯眼見日益殘破卻也無從維護,數年後老屋恐將相繼傾頹,屆時中街最後身影只能從老照片中窺見!
地藏王牽水狀神威遠播
中街靠近海浴路口(日治時代通往海水浴場的主要道路),有一座「清德宮」,是中街信仰中心的角頭廟,興建於1993年,在鹿港算是很年輕的廟宇,但供奉的主神地藏王菩薩卻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係早期先民從中國安徽九華山分靈來台,長期以來有神無廟,每年輪流由新的爐主接到家中供奉,近代至外地發達的中街子弟捐鉅資,加上本地信徒的捐獻,始於1993年興建固定的廟宇─清德宮。
早期鹿港流傳替上吊亡者和溺水亡者的祭煞儀式,前者為送肉粽,後者為牽水狀;中街地藏王菩薩牽水狀神威遠播,甚至有南北各地的信徒委請中街地藏王菩薩前往當地牽水狀。由於牽水狀動輒上百人,儀式繁複,今已失傳;相對的送肉粽只需一位道士即可以舉行,迄今仍盛行於鹿港沿海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