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上旬不敵連日的大雨,歷史悠久的鹿港老街又有一間老街屋屋頂坍塌了下來,令人感到惋惜!而這只是多年來諸多鹿港老屋塌陷其中一起,2013年,潭美颱風豪雨肆虐鹿港同樣造成老街一間百年宅屋頂坍塌。事實上,在深弄狹巷內的老屋頹壞不知凡幾,遂有專家發出警語,若再不正視老屋古蹟修繕燃眉問題,鹿港老屋恐在三十年內,悄然走入歷史,永遠消失在我們的視線!
■文.圖/楊順發
一府二鹿三艋舺,三百年前開港的鹿港係中部與泉廈之間主要的對口港,當時鹿港設有八大商業組織,稱鹿港八郊,分別為:泉郊金長順、廈郊金振順、南郊金進益、 郊金長興、油郊金洪福、糖郊金永興、布郊金振萬以及染郊金合順。商賈麇集繁榮一時,留下繁華街廓,網狀般巷弄街衢條條相通。從乾隆50年至道光30年,約六十年的時間,是鹿港的全盛時期。從文獻記載「鹿港大街,街街縱橫皆有」、「大街長三里許,泉廈郊商居多,舟車輻轅,百貨充盈」,及「港口帆檣林立,白帆輕驅海風,人皆輕衣馬肥」等,可反映其繁榮盛景之ㄧ斑。
中山路即昔日五福大街
昔日鹿港最熱鬧一條老街莫過於「五福大街」,因為早期有長興、泰興、和興、順興及福興等五條街道集中在這一條大道兩側,為取其吉祥之意,故稱 「五福大街」。「五福大街」另外又有個當地人才知道的別稱,叫做「街頂」,在五福大街上的房子稱為「街頂厝」,稱住在五福大街的商人為「街頂人」。
「五福大街」店號林立,車水馬龍,房舍均傍大街兩側相鄰而建,基於保安及避免日曬雨淋,街道上方均加蓋帆布或亭頂,遂有不見天巷的稱號。直到日治時代,為了改善交通和防火保安,也為了提升街區居住環境品質,拆除五福大街不見天巷,並拓寬成今日的中山路,當時道路兩旁木造老街屋之間開始出現今日仍然處處可見的日式洋樓。
五福大街是前街道,兩翼還有多條窄長的後街巷,最重要的是臨舊鹿港溪方向的瑤林街、埔頭街與大有街等,這些老街巷是比五福大街更早形成,其中的老街屋歷史也比街頂厝年代更悠久。由於清朝的鹿港是以進出口貿易為主,港口附近由於地利之便,便形成船頭行與商家的重要據點。瑤林街、埔頭街、大有街因臨近河道,當然成為船行與碼頭及大小船頭行的集中區。所謂「船頭行」,類似現在的船運公司或代理商,街內的建築多為長條街屋,今日大致保存完整。例如老街內至今仍高掛著「合和」、「合利」等招牌的,皆為早期船頭行座落於河港聚落建築之代表。
瑤林街、埔頭街長條街屋的建築結構,基本上沿襲福建俗稱「 手巾寮厝 」的街屋型態。手巾寮厝是泉州古民居較為普遍的沿街面建造的建築類型。它巧妙利用地勢特點,是一種前面沿街市、後面靠溪岸,同時,建築內部採縱向延伸又呈帶狀形式的長條型、商店與住家合一的特殊建築。在早期水路比陸路方便的地方,常見到此類臨街設店,屋後接鄰河溪,以利水上貨物運輸,有「前通街、後到溪」之稱的傳統建築。在台灣可以說是鹿港僅有,彌足珍貴!
街屋具有商業功能又稱為「店屋」,門面寬度大約3至4公尺之間,街屋總長度從四十米至七十米不等,彼此毗連形成一條市街,門面各自採單間(傳統建築門面的兩柱之間,稱「一間」)木架結構。室內格局通常為二進式或三進式附樓層(依占地大小),街屋的第二、三進則設計成樓井、通常規劃為神明廳、住宅、天井、倉儲、廚房等空間街屋內部深長,具有層層引伸的感覺。由門口廳、前房、正廳、天井、大房、後房、或後落等組成。街屋整體結構通常有二落、三落的進深,宅內留有一道前後貫通相連的巷路,這種泉州式民居住著商家老闆一家人與夥計,結構緊密簡潔,內部空間也被充分運用。每棟街屋左右兩側為公共牆壁,不能開窗,故必須靠天井或屋頂開天窗等提供通風及採光之需,天井並有收集雨水的作用;一般街屋中間會開一至二個天井。
通常傳統街屋門面的木板是可以拆卸的,方便對外開門營業及進出貨物。門面一進的屋頂部份均設夾層式「半樓」,做為儲物或供夥計睡眠之用。門口設「亭仔腳」(騎樓)採檐廊式,它的功能是,夏天能遮陽,雨天可蔽雨,不但使店家能照常營業,也方便路人通行歇腳與瀏覽貨品進行交易。
埔頭、瑤林同是一條街
自乾隆49年鹿港設通商正口起,瑤林街店商各自有擁有大規模的船隊,經營規模也是全鹿港最大。埔頭街的商號多數為小型船頭行,沒有自己專屬的船隻,主要依靠大船頭行代為運輸以從事貿易。瑤林街名的由來,是當初於此建立聚落者,多數來自福建省同安縣瑤林鄉,因為緬懷原鄉乃取「瑤林」為街名。至於埔頭街的地名則有兩種說法:一說亦為泉州地名,一說則是因屬鹿港溪溪埔的起點,故名埔頭。
瑤林街和埔頭街感覺好像是兩條街道,實則前後相連,同在一條長長的街道上,只是街名不同,新祖宮彼段為埔頭街,近民權路這一段則為瑤林街;埔頭街較長、瑤林街較短。至於靠近第一市場這端的大有街,舊稱「暗仔街」,為中型船頭行的聚集處。中型船頭行依店家財力,有些有自己的船隻,有些沒有,還是得靠大型船頭行的船隻協助運輸。
道光末年,因鹿港溪河道淤積使港區無法進出船帆進行貿易,鹿港昔日繁華漸成泡影。日治時代日本人為了重振鹿港昔日的榮景,鋪設鐵路西部縱貫線時,擬經鹿港並設車站,後因地方人士反對而作罷,使得鹿港沈寂好一陣子。戰後,五0年代至七0年代期間,鹿港的木器傢俱、手工藝品與民俗生活用品等獨具地方傳統特色的輕工業產品,曾經大量透過貿易商外銷日、美、歐等國外,帶動地方經濟的復興。整條中山路除了日常用品店、飲食店之外,最多的是神像、佛具、神桌、神轎和木飾加工店家!此一階段所有的光彩均轉移到昔稱五福大街的中山路,埔頭街和瑤林街反而沒落寂寥!
然而,好景不常,七0年代之後傳統產業西移,榮景再度褪去,地方亟思重振鹿港昔日的繁景,逐漸醞釀了何不運用鹿港在歷史變遷中所擁有的各種鄉土樣貌,例如建築、街道、文物、傳說故事等等文化資源,作為未來地方經濟的新題材與發展動力?這個帶動懷舊產業文化發展的新興構想,在各方共識下快速萌芽成長,產生目前可見的,廟宇、老街、小吃結合成的觀光休閒產業!才又再度受到青睞,重新取得它在歷史當中應有的地位!
唯埔頭街和瑤林街昔日千帆過盡的繁榮景象早已不復見,從留下的清朝時期興建的泉州式紅磚街屋,長年欠缺維復,大多顯得破舊,新舊建物夾雜,十分零亂。所幸,在地方有志之士奔走之下,1986年文建會依據「都市計劃」使用區分,指定鹿港老街為「古蹟保存區」,並出資整修,在儘量保存老街屋原貌的原則下,加以修整。
今之鹿港老街泛指埔頭街、瑤林街、後車巷、大有街、泉州街、金盛巷一帶,占地10.57公頃。一般遊客逛鹿港老街,大多從停車較方便的天后宮這一端進入,由民生路或文開路開始,從新祖宮往前行不遠,眼前出現一座有別於四周閩式建築的「鹿港公會堂」,原是鹿港八郊之一「廈郊」所有,日治時期進行市區改正時被拆除改建,是當時鹿港最大的西式會堂建築,目前已變身「鹿港藝文館」,成為一處藝文展覽的空間。會堂前的廣場則是假日展演的熱門場地,常有街頭藝人在此展現才藝!
續行鋪著紅地磚的街道,瀏覽兩旁古意盎然的街屋,目前大多仍有人居住。經過整修的街屋秀面,有古樸的傳統木板門窗,或象徵富裕與貴氣的彩繪,屋簷下掛著姓氏燈及門楣上貼著各具特色、以主人姓名或店家行號為聯首的對聯,突顯老街特殊的文化氣質。每年春節舉辦春聯揮毫,作品大多張貼在老街的街屋門框,其中不乏大師的作品,不覺令人興起一縷思古幽情。近年來由於觀光業興起,當地居民將昔日的「船頭行」變身為傳統美食、童玩或民俗藝品店。曾經繁華喧囂、盛極一時的市集,如今成為遊客悠閒探訪的古樸街道。
而有名的鹿港九曲巷,即是從泉州街起,經新祖宮口、王宮前、埔頭街、六間厝、瑤林街、低厝仔、暗街仔( 大有街 )、六路頭、米市街、杉行街到龍山寺,再從金盛巷,橫跨五福街到安平街,延綿一公里半,皆為鹿港九曲巷的範圍。九曲巷道之所以曲折,乃因昔時「船頭行」集中,為免冬季九降風直接侵襲入屋,也為防止盜匪搶掠,而刻意興建彎彎曲曲的巷道,這種情形與臺灣其他老城鎮的民宅聚居地點相仿,是老街獨具的特色。
老街維修至今爭議不斷
鹿港老街保存可以說是全台首例,當時進行整修過程困難重重,費時曠日,其成效也在坊間引發不少爭議,時至今日老街住戶仍存在著撤銷古蹟保存區資格的聲浪。有些住戶反映施工方式與品質未盡理想,例如老街屋的主樑曾經以化學藥水浸泡,造成日後沒多久就出現龜裂、牆壁重新粉刷時未顧及其透氣性因而熱漲冷縮導致傾斜等等。最令住戶憂心的是,以木結構的老街屋,有些內部的樑、柱受到白蟻侵害,已經陸續出現嚴重的蟲蛀,還有一些牆壁也日漸傾斜。
更令人耽憂的是當時文建會在整修工作暫告一段落之後,將瑤林街、埔頭街老街屋的管轄轉交彰化縣政府建設局都市計畫課,地方政府雖有權責卻無人力和財力賡續進行維護的工作,因此,交接後將近二十年來,瑤林街、埔頭街老街屋的修繕與維護,至今一直處於停滯狀態。
鹿港老街區保留的清代建築,以木造結構為主,搭以石材和紅磚,其中不乏兩百多年以上的老房子。建築之初先民雖以古法防腐、防蛀,但終究敵不過二、三百年漫長歲月的摧殘;加上台灣氣候高溫潮溼,容易引來白蟻築巢,進而破壞房子重要結構。為了遏止老屋崩壞,鹿港鎮公所在專家的指導下,於古蹟保存區開始進行白蟻防治與構造現況檢測,在不影響居民的情況下,展開對抗白蟻大作戰。
負責承辦木構造建築現況檢測的中興大學森林系副教授楊德新指出,木構造建築可耐用上百年沒有問題,只要居住者做好日常管理,是可以降低維護成本,例如留意漏水的地方,也可目視是否有蟻道或是活的白蟻,一旦發現就要馬上處理,才不至於危害主要結構。不過,居住者是否有足夠的專業能力處理?抑或願意勤於注意?均受到質疑,相繼崩壞的老屋給了最好的答案!
此外,老街發展觀光對住戶而言一則以憂一則以喜,喜的是帶動地方的商機,增加收入;憂的是居住環境的惡化,住戶付出了代價。攤販未有效加以管制,任意占用狹窄的巷子,影響市容觀瞻和交通順暢。部分屋主有樣學樣也在自家門口擺攤,雪上加霜。地方有識之士,亟欲改善老街內外景觀,更盼鹿港的老街屋能獲得進一步的保護,但卻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老街上的攤販大多向住戶租用,公權力無法驅離或干涉,只能在妨礙交通上加以勸阻。
文化界咸認要有效保護鹿港老街珍貴的文化遺產,恐非地方政府能力和財力所能及,於是將鹿港列入國家歷史風景區的呼聲不斷湧現,換言之,必須藉由中央的預算和資源,才有辦法保住鹿港老街。鹿港鎮長黃振彥亦再三呼籲中央正視這個燃眉的問題。
但將鹿港列入國家歷史風景區就能徹底解決鹿港老街維護上的棘手問題嗎?恐非未必,還是得面臨全台其他產權私有的古蹟,在文資保存法上的心結糾葛,屋主無不耽心房舍會被去產權化,但其實這是極大的誤解,也反映了政府在文化資產政策推行的過程中,對於價值觀層面溝通與相互理解的缺失。尤有甚者,鹿港老街街屋幾乎為私人所有,而且不少是多人共同持分,在溝通上更是困難重重。
鶴棲別墅的活化指出明路
專家指出,將建築物視為保護對象的文化資產,其實並不會改變某棟建築的產權所有,但在文化意義上,卻是將該建築提升為全民共有的共同資產,這是在實際的土地權狀持有與精神傳承兩種不同層面的意義。只是全台私有產權的古蹟,在保護私有權和公權力伸張之間,如何保持平衡點,似乎很少有成功的案例,無怪鹿港老街的住戶始終抱持保守的態度!
不過,也不是完全無解,位於後車巷的鶴棲別墅在坍陷後,經政府出資整修,如今成為藝文櫥窗的案例,至少建立一套可行的模式。鶴棲別墅為百年前富豪王煌故居,曾經是王氏家族經營金融信託業時的場所,也是「三泰行」商號的舊址,被列為歷史建築。在廢置數十年後,5年前屋瓦及建物結構不堪負荷連日大雨而倒塌,經中央與地方耗資兩千五百萬修復,還原鶴棲別墅的風貌。
文化局長陳文彬表示,鶴棲別墅花園洋樓式造型,屬閩洋折衷樣式,第一進為西式半圓柱洋樓形式,第二進為傳統閩式風格的合院住宅,神龕屏壁採全木作板壁,中央書法及人物畫,均為鄭鴻猷執筆,屋架大梁彩繪為郭新林所繪,為鹿港重要文化資產。
陳文彬指出,縣府投入經費修繕鶴棲別墅,有10年使用權,目前規劃為策展的場所,並研議委外經營,不過,若以委外經營的方式管理鶴棲別墅,就會成為縣府財產,但以財產的管理方式會很死板,故仍待擬訂「彰化縣文化資產使用辦法」,讓鶴棲別墅能有更好的活化功能。
地方文史工作指出,鶴棲別墅的維修和活化,或許可以為鹿港老街的未來,特別是已崩壞的無人居住街屋,指出一條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