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曆3月瘋媽祖,為各路神明遶境吹響序曲,遶境活動重頭戲的「攢轎腳」,信徒祈求平安、消災解厄,但也要注意安全。復健科醫師林文祥指出,民眾趴低攢轎腳要留意蹲下、起立姿勢,須直上、直下,雙手支撐減緩衝擊,保護膝部,才不會閃到腰、跌傷膝。 ■ 文、圖/楊昌林
光田綜合醫院復健科醫師林文祥觀察到,信眾攢轎腳時有瞬間趴下擦傷膝部、雙手、扭到腰,或突然抬頭撞到轎,以及攢完轎腳後頭暈目眩、站不太起來等狀況發生。醫師林文祥指出,攢轎腳時首先要注意排隊前後距離,應與前面的民眾間隔約半個人身高的距離,以免趴下時擁擠受傷,且應採「直上、直下」的蹲下、起立姿勢,避免身體歪斜蹲下就不會閃到腰;蹲下後,先以雙手扶地支撐身體,減少膝蓋衝擊,再緩慢呈跪姿趴下,起身時則依上述動作顛倒順序恢復為站姿。
使用護膝、手套等護具
他說,過程中如果有感到頭昏或任何不適,可以趕快恢復前一動作停留10秒後,再嘗試下一步起身動作,例如:站起來時暈眩,可趕快恢復成蹲姿,從趴到蹲姿不舒服則恢復成趴姿,如果不適症狀未緩解,要趕快揮手向旁邊的人求助。如果輕微撞傷腳或頭,可以冰敷舒緩疼痛,也可使用護膝、手套等護具保護。
林醫師提醒,有血壓病史的民眾或年長者在蹲下、起身過程中容易產生姿勢性低血壓,易有頭昏甚至昏倒風險,攢轎腳時要特別注意。衣著也避免穿太寬鬆的衣服,避免勾到物品或被人踩到。
至於跟隨媽祖步行進香的信眾,最常發生腳長水泡的狀況,有些老人會使用偏方來治療水泡,例如將針穿線後再穿過水泡,然後留下兩邊一點點短線,利用引流方式將水泡的水延著線流出來;還有人則是在長水泡前,於紅腫患部貼上藥布等等。這些療法常導致信眾因細菌感染而求醫;而最讓醫護人員頭痛的是,使用傳統藥布的草藥膏,貼滿整個傷口,讓醫護人員清理時非常困難。
穿著合適好走的鞋子
水泡是由於摩擦或者灼傷,而在人體皮膚表面形成充滿液體的突起液囊;因為遶境需要長途步行,腳與鞋子在長時間接觸摩擦下,容易長出水泡。當水泡面積比較小且沒有開放性傷口時,通常不用特別護理就能自行痊癒,但不要自行弄破表皮,避免患部受感染,有時可貼藥水膠布遮蓋水泡進行保護。如果水泡體積過大、患部因感染而發紅或發熱、患部有膿狀液體流出時,就應立即求助專業的醫護人員,以避免讓症狀更加嚴重或出現其他感染問題(如皮膚潰爛、蜂窩性組織炎、細胞壞死等)。
醫師呼籲,預防水泡發生的方法有穿著合適好走的鞋子、不要穿新鞋、走路時穿著兩雙襪子(減少摩擦)、攜帶足夠的襪子進行替換(保持乾爽)、鞋內置放防滑內墊(減少滑動摩擦)、腳上塗上一層薄薄的凡士林、在經常起水泡的部位貼上膠布等等。
使用護膝、手套等護具
他說,過程中如果有感到頭昏或任何不適,可以趕快恢復前一動作停留10秒後,再嘗試下一步起身動作,例如:站起來時暈眩,可趕快恢復成蹲姿,從趴到蹲姿不舒服則恢復成趴姿,如果不適症狀未緩解,要趕快揮手向旁邊的人求助。如果輕微撞傷腳或頭,可以冰敷舒緩疼痛,也可使用護膝、手套等護具保護。
林醫師提醒,有血壓病史的民眾或年長者在蹲下、起身過程中容易產生姿勢性低血壓,易有頭昏甚至昏倒風險,攢轎腳時要特別注意。衣著也避免穿太寬鬆的衣服,避免勾到物品或被人踩到。
至於跟隨媽祖步行進香的信眾,最常發生腳長水泡的狀況,有些老人會使用偏方來治療水泡,例如將針穿線後再穿過水泡,然後留下兩邊一點點短線,利用引流方式將水泡的水延著線流出來;還有人則是在長水泡前,於紅腫患部貼上藥布等等。這些療法常導致信眾因細菌感染而求醫;而最讓醫護人員頭痛的是,使用傳統藥布的草藥膏,貼滿整個傷口,讓醫護人員清理時非常困難。
穿著合適好走的鞋子
水泡是由於摩擦或者灼傷,而在人體皮膚表面形成充滿液體的突起液囊;因為遶境需要長途步行,腳與鞋子在長時間接觸摩擦下,容易長出水泡。當水泡面積比較小且沒有開放性傷口時,通常不用特別護理就能自行痊癒,但不要自行弄破表皮,避免患部受感染,有時可貼藥水膠布遮蓋水泡進行保護。如果水泡體積過大、患部因感染而發紅或發熱、患部有膿狀液體流出時,就應立即求助專業的醫護人員,以避免讓症狀更加嚴重或出現其他感染問題(如皮膚潰爛、蜂窩性組織炎、細胞壞死等)。
醫師呼籲,預防水泡發生的方法有穿著合適好走的鞋子、不要穿新鞋、走路時穿著兩雙襪子(減少摩擦)、攜帶足夠的襪子進行替換(保持乾爽)、鞋內置放防滑內墊(減少滑動摩擦)、腳上塗上一層薄薄的凡士林、在經常起水泡的部位貼上膠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