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台中市民,您認識台中市市徽嗎?它長什麼樣子,您有印象嗎?也許您見過台中市市徽,但您知道它的由來嗎?它可是90年前由一位日本人中村與松設計,並經由當時的台中市尹舉辦甄選,雀屏中選,沿襲至今!
■文.圖/林良哲
日本統治台灣之後,即開始規劃現代化的都市,除了沿襲以往清代所遺留的部份建物外,幾乎全數重新規劃,首先正是這些舊有都市中的城牆及城門,因不符現代化所需而加以拆除。1920年10月1日,台灣總督府將台灣地方行政區域重新劃分,採用「五州二廳」(1926年增設澎湖廳)之制度,而新成立的台中州下轄1市12郡,台中市正是在此時成立,為台中州的政治、經濟中心。
市徽沿用至今日人感詫異
在台中市設立時,當時之範圍大約只是目前的中區、東區、西區、南區及北區,總人口有3萬1000多人,但卻是台灣中部的重要都會,因此在1921年即由當時的「市尹」(市長)川中子安治郎下令徵求「市章」(市徽),總共有2098件作品應徵,由任職於台北鐵道部的中村與松之作品正是將「台中」2字,巧妙地隱藏在圓型的圖案設計中,果然獲得評審的青睞而當選,成為台中市之市徽。
從1921年之後,此一市徽圖案即為台中市之代表,雖然政權已更迭,卻仍繼續沿用,在台中市的建物及印刷文件中,都可發現其蹤跡。2008年7月,日本富士電視台為製作就讀於台中二中的日本籍人士所組成「蕉風會」專題報導,委託資深製作人小原孝弼前來台中市搜集相關文獻資料,竟然發現近90年前所制定的台中市徽仍然繼續使用,讓出生於台灣的小原孝弼相當驚訝,他除了將相關資料帶回之外,並表示將在專題報導中,納入台中市徽之報導。
小原孝弼表示,他是出生於台中市的「老松町」(南區復興路三段一帶),原本以為經過多年之後,在政權更迭及歲月變遷下,台中市早就改變許多,卻沒想到連在1921年所制定的市徽都沒有改變,而且台中市區內還保留不少日治時期的建築,連原來的台中州廳(現今台中市政府)、台中市役所都被保存下來。
小原孝弼說,在搜集相關資料返回日本之後,他將開始籌劃「蕉風會」專題報導的拍攝工作,而他也會在專題報導中納入台中市徽之相關報導,讓日本人得以了解台灣人民對於保存歷史文物之用心。
台中市區隨處可以發現台中市市徽的蹤影
目前在台中市區中,仍然可以發現台中市市徽之蹤影,例如在台中市役所後方的建築物上方,就留存著台中市市徽造型的窗戶,而台中公園的大墩土丘上的「望月亭」,是1950年代時所興建,當時台中市長林金標也將台中市市徽圖案放置在這座涼亭上方,成為永遠的標誌,至於在台中市部份的水溝蓋上,也以台中市市徽做為識別標誌,代表此為台中市之公物。
值得一提的是,沿襲近90年的台中市市徽卻因造型無法趕上時代潮流,甚至被批評外觀與蝙蝠相似,因此台中市政府在2003年曾經以15萬元獎金為代價,對外公開象徵台中市的新市徽,卻遭到市議會的反對而作罷,因此繼續沿用日治時期所制定的台中市市徽,台中市政府卻另以台中公園湖心亭為設計概念,制定為台中市政府府徽,於2007年8月1日起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