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專題報導 產業文化 築巢贏家 生活時尚 中部嘻哈 綜合櫥窗
 


智慧城市專題報導
大聲說出中科最精彩的
科學園區專題報導
中科觀點
中科主播台
大肚山傳奇
封面故事
中科專題報導
專題報導
中科臉譜
中科快遞
中科繽紛
目前位置  >  首頁 > 中科報導
 .勇者無懼的鐘文傳
 .外傘頂洲—消失中的國土
 .均豪抓住太陽能一條龍設備
 .渾身散發創新DNA的葉勝發
 .溫柔的悍將陳季媛
 .都是颱風惹的禍 中科管理局補救黑洞大作戰
 .中科管理局工商服務大樓商機無限

   上一頁  共 ( 547 ) 筆 / 第 ( 63 ) 頁 / 共  ( 70 ) 頁  下一頁    


儘管中橫因連續天災柔腸寸斷,但位谷關溫泉區入口的中橫起始點的牌樓,40多年來始屹立在崗位上,看盡谷關溫泉區的興衰。為了讓遊客進一步了解中橫的開闢始末,參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特別在谷關遊客中心陳列老照片,和遊客一起緬懷這段可以一講再講的可歌可泣故事。


■文/楊順發  圖/笠銓攝影(翻攝)



中橫的歷史始於1914年,原為日治時代開鑿的理蕃道路。1935年完成埔里、霧社經合歡山,直達太魯閣、花蓮的道路,命名為「合歡越道路」(合歡越嶺道路)。其中合歡埡口(大禹嶺)至太魯閣之路段即為目前中橫公路主線東段。霧社至合歡埡口(大禹嶺)之路段則為今台14甲線。中橫公路主線西段則大部分與當時的「大甲溪警備道」路線重疊。





開闢中橫投入一萬名人力


戰後,1950年公路總局的前身省公路局,早有橫貫台灣、越山修路的計劃,但經歷數次的探勘,終因工程浩大,經費無著,只得作罷。直到1954年,當時的行政院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蔣經國,為了促使台灣東西兩地的交通更便捷,以及安置尚有工作能力及體力的退役人員,而有了開通中橫公路的構想。

 整個中橫公路工程從紙上定線,勘測、工程設計、開工到完工,實際上前後費時10年。而中橫公路工程之浩大,從它所需的人力即可看出:施工期間,每日的工作人數平均需五、六千人。為了籌組如此龐大的人力,當年即有榮民工程總隊隊員、陸軍步兵、軍事監犯、職訓總隊隊員、失業青年、公民營廠商以及暑期參與救國團活動之志願青年學生等七種人力來源,全數投入中橫公路的開發。

 1956年7月7日,台灣省公路局成立「橫貫公路工程總處」,負責規劃、建造、鋪路等工程事宜。開工典禮分別在東西端一起舉行,由當時的行政院院長俞鴻均主持,當時負責兼代主委的蔣經國也應邀參與。



天災、工安意外奪走212條人命

中橫公路的開闢比預期的還艱鉅,除了要挑戰崇山峻嶺,更要面臨天候無情的考驗,由開工到完成,歷經佛琴妮、卡門、溫妮、瓊安、露依斯等強烈颱風,以及數次五級以上地震等天災,如1957年2月24日清晨4時,花蓮地區的五級地震,使得太魯閣至溪畔的工程上滾落無數巨石,不僅擊垮橋柱,衝毀工棚,工人更傷亡達20多人,工程進度也受到嚴重的影響。1959年接連的瓊安強烈颱風及露依斯颱風使中橫全線電訊設備損毀慘重,坍方累積二十餘萬方,損失更是高達千萬元。

另外,由於中橫的開發區域,多屬崇山峻嶺、懸崖峭壁等地質敏感區,接連天災加上脆弱地質,讓這項東西橫貫公路的工程,成為難度極高的工事。當時沒有精密先進的工程設備,所以開路工人最主要的工具就是斧頭與炸藥,因為炸藥控制不當而受傷的工人也有不少。後來又發生過多起死亡意外,經統計因工程意外及天災而殉難的有212人,受傷者702人。殉難者在中橫完工後入祀於太魯閣的長春祠。

在開路之前,中橫東段曾被稱為「產金道路」,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夠成為立霧溪砂金採礦的交通道路。中橫西段則與「大甲溪水力發電計劃」一併規劃,開路同時,大甲溪上游的德基水庫也在規劃興建,中橫也充當了工程道路。於是規劃在1956年將中間路段打通接起,並做為安置退伍後榮民上山興建農場果園的交通道路。然而從太魯閣到天祥這一段20公里的道路,都必須通過懸崖峭壁,以及堅硬的大理石岩,全憑榮民弟兄們以槌子和鑿子,一槌一槌地鑿出來,因此開通顯得特別辛苦,這一段道路的橋樑隧道也都特別多,成為中橫日後最主要的景觀。



雄偉奇麗的峽谷景緻呈現世人眼前

中橫的完工日期比預定的提早半年完工,整個工程費時三年九個月十八天,花費約四億三千萬元新台幣。通車典禮是由當時的副總統陳誠舉行。在1960年的5月9日開放通車。

完成後的中部東西橫貫公路路線分為主線、支線和供應線等三個部分。主線係由東勢經達見、梨山越大禹嶺,再循立霧溪經關原、碧綠、慈恩、天祥至太魯閣,最後銜接蘇花公路,全長共一八五公里。支線由梨山北行至宜蘭;供應線則自霧社經昆陽至大禹嶺與主線相連。這條公路不僅大大縮短台灣東西兩端的距離,也將太魯閣雄偉奇麗的峽谷景緻,呈現在世人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