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專題報導 產業文化 築巢贏家 生活時尚 中部嘻哈 綜合櫥窗
 


說古今
醫藥新知
養生館
搞創意
稀奇物
水果王
住民宿
宗教文化之旅
生機食
遊世界
職場加油站
新春特輯
特別報導
新科技
教育產業
這一行
保全業
中時會客室
點子王
宅配通
針砭錄
原民采風
體壇盛事
海外足跡
山林記
猜猜我是誰
做公益
點迷津
市政經緯
綠色產業
議會經緯
攝影賞析
民俗館
市政切片
兩岸觀潮
收藏家
地方采風
漂鳥記事薄
人氣部落格
對抗失業大作戰
數說台中
都會休閒
那年代
瘋單車
人物誌
他山之石
開運站
縣市政切片
科技人養生館
企業故事
綜合資訊
發燒話題
好書閱讀
目前位置  >  首頁 > 綜合櫥窗
 .全球第二大運動用品零售商「Decathlon迪卡儂」進駐台中
 .行動的市府團隊竟有消失的參議
 .大廳一吉則全宅吉(下)
 .「長江第一鮮」刀魚身價高不可攀
 .西北扶輪社捐贈文心森林公園「櫻花嶺」
 .臺中市議會監督市政 為民喉舌
 .2012世界少棒聯盟(Little League Baseball,簡稱LLB)亞太區少棒錦標賽」

   上一頁  共 ( 810 ) 筆 / 第 ( 76 ) 頁 / 共  ( 80 ) 頁  下一頁    

翻越一座又一座大山,望不盡被蹂躪的山頭,這裡看不到「藍天」。山很高、天很低,天堂卻是那麼遙遠。大陸西北山區的農民,生命力特別頑強。經常頂著高溫、冒著寒霜、忍受冰雪,長途跋涉到陡峭的梯田討生活。深山裡的孩子,毅力一樣驚人,很多必須起早、摸黑,每天翻山越嶺、徒步三、四個小時,才能讀書識字。不過,甘肅隴南的偏僻山區,很多代課老師都是農民兼任,他們不會說普通話,不懂英語,卻是當地兒童的現代「孔夫子」。

■文.圖/林中偉



在這裡,很多學童中午沒東西吃,他們的身形矮小,「童年」特別長。掛在臉上的兩朵「高原紅」,有的還滲透著血絲。這不是電影場景,也非中共「解放」之初景象,這是二十一世紀,甘肅偏遠山區村民的生活寫照。

營養午餐就是一顆饅頭

從蘭州到宕昌,只有五個小時車程,從縣城到好梯鄉,也不過兩個多小時山路。沒想到,七、八個小時的「時差」,卻是迥異於城市、和縣城大不相同的「悲慘」世界。宕昌離九寨溝不遠,從縣城到傅家庄,必須翻越三座高山。部分狹窄的山路,還是黃泥地,車駛過就是黃沙蔽日;下雨天,則是泥濘難行,一不小心,就會連車帶人滾下山。

事實上,2008年之前,這裡沒有柏油路,村民對外交通,主要靠兩條腿、馬車和摩托車代步。諷刺的是,深山的建設和校舍重建,都是拜汶川大地震、舟曲土石流所賜。

位於半山腰的傅家庄小學,全校五十多名學生,包括校長在內,只有三名代課老師,除了英文之外,他們什麼都教。散居在山村的學童,清晨六點就得起床,必須快走兩個小時山路,才能趕上第一堂課。下午放學,還得回家張羅晚餐。類似這樣的孩子,大西北山區到處都是。

大家都很窮,孩子上學不帶便當,中午通常一個饅頭打發一餐,不然,就是空著肚子,餓了就喝幾口水。長期營養不良,導致十一、二歲小學生,看起來普遍只有八、九歲,學校沒有小胖子,和營養過剩、提早發育的台灣小孩,完全兩個樣。

今年暑假,這個偏僻小山村,來了十個東北大學生,義務擔任孩子補教老師的這些大孩子,平均不到二十歲,卻散發著人性光輝。這也是第一次有「外人」,進入這個幾乎與世隔絕的深山。

 

吃盡苦頭的「支教」甘之如飴

家住吉林的男同學,坐了三十多個小時火車,再顛簸七、八個小時山路才到這裡,其他同學的下鄉之旅,最少也有二十多個小時車程。這群一胎化、父母百般呵護長大的九○後,因為「大愛」吃了不少苦頭。疲累的長途旅行,只是一個開始。食物短缺、水電不足、沒有娛樂的山中「支教」生活,才是一大挑戰。

除此之外,一個月不洗澡,對正值荳蔻年華、愛漂亮的大學女生而言,更是殘酷考驗。不過,她們沒有怨言,有的只是對深山孩子的疼惜與不捨。為了豐富孩子生活,大學生放棄假期,上山扮演音樂、美術、自然、科學、英文老師,讓山上的孩子,首度感受外界的溫暖。

沒人想得到,這裡的代課老師,一個月工資人民幣一百五十元,在山上,只能買三箱方便麵,拿一箱「接濟」支教的大學生,校長眉頭都沒有皺一下。校長曾是村裡唯一的高中畢業生,前途一片光明。為了下一代教育,當年意興風發的年輕人,選擇留了下來。一晃眼,二十年過去了,昔日同學都已功成名就,邁入中年的他,還窩在山中小學當代課老師。

走進興化鎮的迷你小學,校舍更是簡陋,教室沒有照明、只有一扇窗戶,所謂的「黑板」,則是隨便在牆上糊片水泥充數。打開教室,三、四坪大的昏暗空間,上課要擠進十多個小學生。為了避免課桌椅被村民劈了當柴燒,放暑假的學童,還必須帶回家保管。

初中程度的兩名代課老師,看起來和一般農民無異,每個月工資,起薪只有八十元人民幣。平時還要下田幹活,對他們來說,教書是使命感,也是「副」業。山路旁的一間矮房子,是一對祖孫的家。「西部陽光」基金會認養的十歲小男孩,穿著雖然「整齊」,身上的黑外套,卻掩蓋不住一整片污漬,油得發亮的長髮,也散發明顯的異味。

小男孩和眼睛半瞎的奶奶,住在八坪大的破房子,狹小、陰暗的空間,是臥室、客廳、書房、也是廚房。老態龍鍾的「老」奶奶,看起來七、八十歲,實際上,只有六十三歲,歲月對她無情的折磨,完全寫在臉上。

愛心挹注出現一片藍天

所幸,這片貧困的山區,開始出現大陸各地、台灣、香港以及澳洲志願者(志工),他們隱身在各個角落,用愛陪伴孩子一起學習、成長。雖然每個月生活津貼,只有六百元人民幣,下山非常不方便,被迫過著沒有網路、電視的「原始」生活,他們依然甘之如飴。有的志願者,甚至一待就是三年,寫下一頁一頁的山中傳奇。

很多村民終其一生,沒到過縣城,從呱呱墜地到兩腿一伸,睜眼到闔眼,觸目所及都是綿延不斷的高山,走的都是崎嶇山路,平時看到的,不是村中熟面孔,就是家中牲畜。過去,上不上學,對走不出大山、家中世代務農的孩子而言,沒什麼差別。不過,這一切,因為志工的愛灑大西北,開始起了微妙變化,希望之樹已經冒出綠芽。

在回去的路上,地面揚起的滾滾黃沙,和來的時候一樣。過度開發的山頭,彷彿從未有過茂密的森林。不同的是,一群默默行善的有心人,為大西北帶來和煦的陽光,也為山區孩子的未來,帶來一線曙光。美麗的「藍天」,已經在大家的腦海中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