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專題報導 產業文化 築巢贏家 生活時尚 中部嘻哈 綜合櫥窗
 


蔬果鮮
宗教巡禮
思想起
華人科學攝影展
水果王
山林記
新方案
人物誌
職場加油站
文教特報
藝術投資
文化產業
中時會客室
藝文前線
地方創意
目前位置  >  首頁 > 產業文化
 .英籍空手道高手歐函森變冷熱敷專家
 .打造日月潭傳奇的張羽
 .將皮雕結合時尚的徐小媚
 .畫家林榮主持「畫漾藝術」
 .新生代畫家單煒明創作來自反思
 .戴國隆為台灣竹工藝走出一條新路
 .朝陽科技大學「EMBA企業管理碩士專班」全國最優質

   上一頁  共 ( 414 ) 筆 / 第 ( 35 ) 頁 / 共  ( 40 ) 頁  下一頁    

   「哇,我的陶扁掉了」、「沒關係,重塑就好。」彰化縣田中窯的一場陶藝兒童暑期研習營裡,一群小朋友渾身沾滿泥土,反覆地捏塑著自己想像的天空。

    小朋友學陶的專注神情,讓田中窯主人葉志誠彷彿回到兒時玩泥巴的日子,只是當時絕不會想到往後會縱情於陶藝,一直過著「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的日子。文.圖/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五十九年次的葉志誠,由於在鄉村長大,對玩泥巴很有心得,因此讀高職美工科時,對陶藝格外有興趣。畢業後,到南投縣集集添興窯學陶兩年,有感於在鄉下的父母年齡老大,同時亟欲尋求自我突破,八十一年毅然回到家鄉田中,那個兒時玩泥巴的地方,成立陶藝工作室。



自喻蝸牛步步踏實

「什麼?玩泥巴誰不會?這哪有什麼出息,大陸茶壺那麼便宜,一定混得不好才回來……。」,初回家鄉的葉志誠面對冷嘲熱諷,只有更堅定投入陶藝的領域,盡管草創時期,才只有十三坪空間,一台電窯及一台拉胚機。

回到熟悉的農村,讓葉志誠有採擷不盡的題材與靈感。田中的主人──青蛙,成了田中窯的象徵;活靈活現的螃蟹、甲蟲,辛勤耕作的水牛,在他細密觀察下,都能傳神地捕捉個中神韻;連棚上的絲瓜、田裡的風穀機,無不成為葉志誠的創作元素。

 「就好像蝸牛一樣,走過必留下痕跡。」葉志誠很喜歡創作蝸牛,還以蝸牛為師,以蝸牛自喻。他說,田中窯從十三坪,一步一腳印,擴充到八十坪、二百坪、到現在的六百坪,甚至成為鄰里的驕傲。

田中窯擁有彰化全縣唯一的柴燒穴窯。葉志誠說,柴燒燒出的陶會更古樸而自然,尤其更能適切呈現鄉村的特色,但失敗率也較高。他說,燒陶時,將自然落灰,運用火的「氣氛」(火的含氧量),改變土的顏色,會產生色澤變化及流動的不同效果。

    燒窯是很辛苦的,往往必須三天三夜投柴,但「開窯卻像開樂透一樣,隨時有失敗摃龜的心理準備,但也有中大獎的喜悅。」葉志誠說,一開始會很在意結果,現在習慣了,更勇於挑戰,「失敗了沒關係,重新來過。」。葉志誠的另一半許惠卿,是他在辦個展時認識的,學的是平面設計,從彩繪、釉色調製、包裝改變都是她的專長,與葉志誠學的立體陶塑,正好可以互補,也讓作品更多元化。



醫生蒐藏當傳家寶

  「有時夜裡,靈感上身,就會起身創作,出爐後,往往都天空魚肚白了。」葉志誠說,曾在田中街頭見到一個老人家拎著看診包,讓他憶起小時候小鎮醫師到家看診情景,連夜完成「阿爸的皮箱」這件作品。他很惜珍這件創作,後來因為一名醫師苦苦請求下,被買回去當成傳家之寶。

葉志誠也不忘進修,甚至到國內外參研藝術,為創作動能注入活水,作品也更成熟精進,因此屢獲大獎及舉辦過四次個人作品展。他更走出工作室,到學校、社區,甚至少年輔育院,投入陶藝教學研習及推廣,更招倈民眾及親子,走入他的工作室,體驗陶藝之美。不少原本只是怡情養性的學生,後來也開起個人工作室,一起為陶藝獻身。

 「牛只要肯做,不怕沒田可犁。」葉志誠以個人的經驗告訴大家,人只要肯努力,就不怕沒有成功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