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三月二十三媽祖生,三月初全台各地媽祖廟即進入痟媽祖的熱潮,雖然以大甲鎮瀾宮至新港遶境最為人知,然風土民情各異,各地媽祖遶境活動均有各自的特色,像由鹿港天后宮分香,在天后宮謁祖進香團中陣容最盛大的社頭枋橋頭天門宮,位居早期閩粵混居的內山,信徒包含閩粵兩個族群,並與三山國王廟比鄰,相互應援,成為族群融合最佳典範。
■文/張若 圖/陳招宗
社頭鄉的枋橋頭不僅是社頭發展最早的地區,早期更是由鹿港經北斗進入內山的出入門戶,商賈聚集。清乾隆20年間,枋橋頭便有一供奉媽祖聖母香火的廟祠,取名枋橋頭天后宮(後改名「天門宮」),清乾隆22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奉旨打敗明鄭王朝,收復台灣,時由湄洲媽祖天后宮恭請護軍的媽祖神像,應其侄施世榜要求留在鹿港天后宮,後有一位鹿港黃姓商賈遷居枋橋頭,便由鹿港天后宮恭迎一尊媽祖神像供奉於枋橋頭天后宮。嘉慶三年改建擴大廟宇規模時,嘉慶皇帝特賜「海國安瀾」木匾(今仍高掛在正殿)。
天門宮化解族群械鬥恩怨
有清時代,中部泉、漳、粵人士因拓墾糾爭械鬥不歇,人數居弱勢粵籍族群為了自保,乃結合漳州人一起抵禦泉州人。涵概永靖、田中、社頭、田尾、員林大村,乃至南投名間一帶七十二庄的粵人,與武東、武西二堡(社頭一帶)的漳州人協議,擴大重建枋橋頭天后宮,旁建供奉粵人的守護神三山國王的鎮安宮,以示漳、粵大團結,並由七十二庄的每一個聚落,各自雕刻一尊名稱各不相同的媽祖,平時供奉在枋橋頭天后宮內,各庄遇喜慶時才迎回己屬的媽祖朝拜。天門宮媽祖遶境出巡時,均會邀鎮安宮三尊神明(明山、巾山、節山)之一隨同。
枋橋頭天門宮主委張向善指出,枋橋頭天后宮清朝時代原先每隔十二年乘坐帆船前往大陸湄洲祖廟謁祖進香,連續三年,直到有一次遇強颱以致無法如期在媽祖生日之前回鑾,後為了顧及安全及日程,湄洲祖廟乃指示枋橋天后宮改往鹿港天后宮謁祖進香即可,遂於光緒16年起改前往鹿港天后宮謁祖進香;而為了避免宮名重複乃改名枋橋頭天門宮。
民國82年在完成連續三年的鹿港天后宮謁祖進香後,管委會為了方便信徒記住進香時間,乃改每隔十年連續進香三年,逢零即進香第一年。去年適逢民國100年,枋橋頭天門宮圓滿完成第一年的進香,今年則是第二年。
張向善主委指出,由於枋橋頭天門宮由七十二庄共組,信徒眾多,每次進香陣容龐大,神轎超過五十頂,陣頭二百陣以上,人數在二、三萬人之間,依時從天門宮出發,三十公里的路程一路迆邐不絕,打頭陣抵達鹿港,壓尾還在天門宮等候依排序上路。進香團抵鹿港福鹿橋頭,信徒均下車步行,傍晚四點半隊伍開始行進,最後的隊伍需待晚上九點半才能順利進入天后宮,人潮簇擁,陣容之壯盛可見一般,乃前往鹿港天后宮進香團中規模最盛大者。
特別准予跪在案桌上交香
最特別的是,兩宮由於地位相去不遠,舉行交香儀式時,進香大總理、天門宮主委、接頭香大饒福德宮正總理三人,准予跪在鋪著紅布的案桌上擲聖筊,在所有進香團中絕無僅有,受到重視程度不言可喻!
在結束兩天一夜的進香活動之後,天門宮進香隊伍會特別繞道秀水鄉下崙村的天慈宮會香,據傳係因天門宮重建時經費拮据,幸賴秀水下崙的秀才吳椪慷慨解囊才得以建成;另傳天門宮其中一尊媽祖曾在一次會香中,協助鄉民收伏鱔魚精,徹底解決了農田前夜引水灌溉清晨即漏乾的棘手問題,鄉民世代感恩,非得要天門宮媽祖回鑾時繞道該村不可,村民無不熱情接待,洋溢濃濃的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