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專題報導 產業文化 築巢贏家 生活時尚 中部嘻哈 綜合櫥窗
 


蔬果鮮
宗教巡禮
思想起
華人科學攝影展
水果王
山林記
新方案
人物誌
職場加油站
文教特報
藝術投資
文化產業
中時會客室
藝文前線
地方創意
目前位置  >  首頁 > 產業文化
 .石雕藝術家許藝獻發表「重生」作品義賣賑災助日
 .藝術家設計的「衫」
 .一樣攝影兩樣情陳偉藏VS古亭河
 .瘖啞畫家顏志義白手起家
 .《草根居》王灝「畫」弄人生
 .最美的聲音「台中圓滿室內樂團」
 .景觀大師朱魯青自創油雕畫藝壇驚豔

   上一頁  共 ( 414 ) 筆 / 第 ( 36 ) 頁 / 共  ( 40 ) 頁  下一頁    

對臺灣新生代畫家單煒明而言,兒時的夢想,就是關於成為畫家這件事。10歲起,他在家中老房子的牆上貼滿了自己的畫,一張挨著一張,像19世紀西方人在美術館裡掛畫的習慣一樣,一片牆由下而上,到處紮紮實實。國中、高中時的他同樣「冥頑不靈」,終日進行著一張張水彩、素描的練習,及至今日,繪畫對他而言,無非是能紀錄,亦或表達出一種「我」與「自然」間的感悟罷了。

■文.圖/馬源培

現任嶺東科技大學數位媒體設計研究所所長的單煒明,畢業於文化大學美術系西畫組,美國Savannah藝術學院美術碩士,澳洲國立Wo11ongong大學藝術創作博士,畫風介於寫實派與抽象派之間。透過創作,他要表達的是心靈深處的悸動;藉由繪畫,傳遞的是人類精神的呼喚,這一切的根源都來自一種「人」與「自然」間融合的感動,一種十分投入的感動;而他要做的便是將這種感動表達出來,透過畫筆。

追尋藝術創作中的「深度」與「力量」

單煒明說,藝術的體會貴在實踐、反省的過程,反省的過程因人而異,透過實際操作以外的方式都只是輔助,對於方式更不可以盲從。以許多大師在藝術上的表現成就,足以給學習者借鏡,但學習者在方式上的全然服從則不是智慧之舉。記得前幾年,他很喜歡和別人談論藝術,並偶有爭論;他當時可以十分「肯定」的說出許多創作方法,並認為那些方法神聖而不可侵犯。

不過,最近這些年來他很少再這麼做了,因為創作過程裡的「原則」,幾乎是無法再用言語或文字能碰觸或框架的;若是真感悟某種畫面中該有的力量,那就是感悟,沒法說給人聽。或者,極力的說明一種生命、一種結構,卻不能在言語表情上表述著某種自以為是的神聖性催眠別人。

曾舉辦過海內外10多次個展的單煒明認為,創作者總該停下來,好好看著作品思考,或感覺一番,我們將這種過程稱之為內省〈或反省〉;我們從外界所吸取的〈視覺〉養分,必須透過這種內省以成就出感人的藝術。如果說藝術創作即為人類多種表達方式的其中之一,那麼,我們勢必時時的反省:究竟表達的目的為何?表達中所運用的方法或媒材的意義在哪?人與這種表達間的關係是什麼?什麼又是藝術創作中的「深度」與「力量」呢?

 

思索如何真實得「畫進去」

繪畫對單煒明而言,無非是能紀錄,他經常走在巨大的草原上,四周安靜得讓人只聽見自己的呼吸聲;幻想著當年的塞尚行走在鄉野間究竟是何種心情,也揣摩著梵谷面對著田野與烏鴉時的激動目光。如果可以,他希望就將這麼一片美景描繪下來,花上一整天、兩三天,甚至更久的時間站在它跟前,用畫筆聆聽它與藍天、綠地間的對話。

喜愛旅遊、思考與觀察的單煒明,2008年獨自前往法國普羅旺斯,在自然與人文景象交互影響下,發展出他最近幾年的創作與思考方向。單煒明如今在創作上所面臨的問題,仍然是如何真實得「畫進去」這個老問題,他一方面仍要寫生,另一方面則全然用自己的看法去面對一張畫布。瘋狂也好、冷靜也罷、無論怎麼樣,就是得「畫進去」才對、才行,這就是單煒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