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環保意識抬頭下,人們對建築有新的思維,房子不再只是容納的無機體,而是與環境融合的有機體,也就是所謂的綠建築,它將引領人們重新看到自然,重新體悟生活的內涵。本期特別介紹兩棟思維相近的建築,一棟是日本知名建築師團紀彥為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打造的向山遊客中心暨新行政中心;另一棟是國內名建築師廖偉立設計的台中救恩之光新教堂。兩者均成為吸引眾人目光的新地景。
■文/張若 圖/笠銓攝影
團紀彥─與自然對話
向山遊客服務中心暨日月潭風管處新行政中心位於台21線水社隧道口,臨日月潭,與涵碧半島相望。設計案於2003年採國際標,最後由擅長將自然與人文融入建築的日本建築師團紀彥工作室得標。團紀彥早已嚮往台灣寶島美麗的風光,特別是日月潭的湖光山色讓他為之傾倒。
他在設計本案時,力求不打擾如此美麗的自然美景,於是採用「和諧共生的型體」,讓建築融合在自然美景中,本身也成為自然美景中的一部份。秉持著讓自然說話的理念,團紀彥以水平的視覺將建築融入地形景觀之中,讓這個自然環境中所呈現的大地變成建築本身的另一個風貌。建築物像兩個迴力鏢互抱、交疊,西側為遊客中心,東側為行政管理中心,從兩個主建築量體中間的大跨距遠眺,就是日月潭的景色;步道穿梭於水面與陸地之間,車道則隱身於地景之下,質樸內斂的木紋清水模材質,毫不喧賓奪主,讓向山中心在日月潭的湖面創造了一幅渾然天成的倒影。
這棟建築將基地空間及建築整體融入周邊土壤綠地,在湖水側為建築形體,到了內陸側則逐漸地以緩坡轉化成土壤般的地景,形成具一體感的庭園,對地景來說並不會造成斷續的負面效果,這個半建築半地景的建築設計,將日月潭的風景與基地周邊環境中,被隱藏且不易發現的空間給引導出來,「它」創造了人與自然間發展對話的舞台,與其說是一棟建築物,不如說是一件藝術品。
遊客服務中心的空間規劃包含:「悠遊水沙連-產業館」、「日昇月恆-藝廊」、「潭情日月-自然人文館」及「多媒體影音播放室」等,另委外經營之向山咖啡館亦配合啟用,同時間正式開始營運。向山的美自試營運以來吸引了許多的新人到訪拍攝婚紗照,不論是無邊際水池、多曲面弧形親水牆、30米大跨距迴廊,都成為新人喜愛取景的熱門點。
廖偉立─與上帝對話
有人用善行榮耀上帝,建築師廖偉立則用建築榮耀上帝。廖偉立曾以彰化王功漁港一座觀光休閒橋獲得日本的建築設計獎,2007年,他因緣際會承接了基督教基督救恩之光教會新教堂設計案,再次可以設計概念建築而有了問鼎建築獎的機會。這座造型奇特的教堂與傳統教堂大異其趣,空間充滿趣味性但又不失莊嚴,尤其是位於頂樓的會堂以鈦金屬打造,有如方舟般,建築突出物則如登上方舟的空橋,似乎在向人們招手歸向上帝。
廖偉立和主領教會的張則義牧師充份溝通後,決定以諾亞方舟停在山上的概念設計新教堂,因為兩者皆是神人交會的地方。新教堂的結構地下二層、地上五層,廖偉立認為教堂應該樸素無華,才能產生親近感,所以,牆面全部採用清水模,並委由國內數一數二的清水模營造商廖明彬施作。
地上建物又分為南北兩棟,南棟主要為電梯及衛生設備,稱之為理性空間;北棟自地上一樓到四樓稱為感性空間;五樓是主會堂,六樓是主會堂延伸而上的夾層,也是融合理性感性卻又超越理性和感性的,廖建築師稱之為神性空間。
由於基地不大,廖建築師大膽捨棄柱子,讓每一面牆都成為受力牆,厚度足以應付強烈地震。他認為光影是塑造教堂莊嚴肅穆不可少的因子,因而採用大量的強化玻璃作為窗戶、欄杆和廊道地板,強化透光性,並隨著四季晨昏產生不同效果的光影變化,午后太陽光斜射穿透玻璃時,還會在牆面上產生多道的彩虹光影。
廖偉立另外一項大膽的設計是一樓至二樓的樓梯直接嵌在壁面,沒有任何扶手,象徵考驗著人們對神的信心。新教堂採用綠建築的概念,在牆面上穿鑿諸多斜角的通風孔,空氣可以流通又不會濺進雨水,此外,大門口正對面的牆面設計成水牆,由樓上垂直至地下室,既可藉水氣調節室內溫度,降低冷氣機使用頻率,夜間在水牆上投射十字架的光影,充滿神靈。
頂樓的會堂外牆改採鈦金屬,張則義牧師表示,主要係因四周建物的頂樓大多是違章加蓋的鐵皮屋,為了與社區融為一體,才以鈦金屬對應;不過,他強調鈦金屬會堂可是完全合法申請獲准的建物。
■文/張若 圖/笠銓攝影
團紀彥─與自然對話
向山遊客服務中心暨日月潭風管處新行政中心位於台21線水社隧道口,臨日月潭,與涵碧半島相望。設計案於2003年採國際標,最後由擅長將自然與人文融入建築的日本建築師團紀彥工作室得標。團紀彥早已嚮往台灣寶島美麗的風光,特別是日月潭的湖光山色讓他為之傾倒。
他在設計本案時,力求不打擾如此美麗的自然美景,於是採用「和諧共生的型體」,讓建築融合在自然美景中,本身也成為自然美景中的一部份。秉持著讓自然說話的理念,團紀彥以水平的視覺將建築融入地形景觀之中,讓這個自然環境中所呈現的大地變成建築本身的另一個風貌。建築物像兩個迴力鏢互抱、交疊,西側為遊客中心,東側為行政管理中心,從兩個主建築量體中間的大跨距遠眺,就是日月潭的景色;步道穿梭於水面與陸地之間,車道則隱身於地景之下,質樸內斂的木紋清水模材質,毫不喧賓奪主,讓向山中心在日月潭的湖面創造了一幅渾然天成的倒影。
這棟建築將基地空間及建築整體融入周邊土壤綠地,在湖水側為建築形體,到了內陸側則逐漸地以緩坡轉化成土壤般的地景,形成具一體感的庭園,對地景來說並不會造成斷續的負面效果,這個半建築半地景的建築設計,將日月潭的風景與基地周邊環境中,被隱藏且不易發現的空間給引導出來,「它」創造了人與自然間發展對話的舞台,與其說是一棟建築物,不如說是一件藝術品。
遊客服務中心的空間規劃包含:「悠遊水沙連-產業館」、「日昇月恆-藝廊」、「潭情日月-自然人文館」及「多媒體影音播放室」等,另委外經營之向山咖啡館亦配合啟用,同時間正式開始營運。向山的美自試營運以來吸引了許多的新人到訪拍攝婚紗照,不論是無邊際水池、多曲面弧形親水牆、30米大跨距迴廊,都成為新人喜愛取景的熱門點。
廖偉立─與上帝對話
有人用善行榮耀上帝,建築師廖偉立則用建築榮耀上帝。廖偉立曾以彰化王功漁港一座觀光休閒橋獲得日本的建築設計獎,2007年,他因緣際會承接了基督教基督救恩之光教會新教堂設計案,再次可以設計概念建築而有了問鼎建築獎的機會。這座造型奇特的教堂與傳統教堂大異其趣,空間充滿趣味性但又不失莊嚴,尤其是位於頂樓的會堂以鈦金屬打造,有如方舟般,建築突出物則如登上方舟的空橋,似乎在向人們招手歸向上帝。
廖偉立和主領教會的張則義牧師充份溝通後,決定以諾亞方舟停在山上的概念設計新教堂,因為兩者皆是神人交會的地方。新教堂的結構地下二層、地上五層,廖偉立認為教堂應該樸素無華,才能產生親近感,所以,牆面全部採用清水模,並委由國內數一數二的清水模營造商廖明彬施作。
地上建物又分為南北兩棟,南棟主要為電梯及衛生設備,稱之為理性空間;北棟自地上一樓到四樓稱為感性空間;五樓是主會堂,六樓是主會堂延伸而上的夾層,也是融合理性感性卻又超越理性和感性的,廖建築師稱之為神性空間。
由於基地不大,廖建築師大膽捨棄柱子,讓每一面牆都成為受力牆,厚度足以應付強烈地震。他認為光影是塑造教堂莊嚴肅穆不可少的因子,因而採用大量的強化玻璃作為窗戶、欄杆和廊道地板,強化透光性,並隨著四季晨昏產生不同效果的光影變化,午后太陽光斜射穿透玻璃時,還會在牆面上產生多道的彩虹光影。
廖偉立另外一項大膽的設計是一樓至二樓的樓梯直接嵌在壁面,沒有任何扶手,象徵考驗著人們對神的信心。新教堂採用綠建築的概念,在牆面上穿鑿諸多斜角的通風孔,空氣可以流通又不會濺進雨水,此外,大門口正對面的牆面設計成水牆,由樓上垂直至地下室,既可藉水氣調節室內溫度,降低冷氣機使用頻率,夜間在水牆上投射十字架的光影,充滿神靈。
頂樓的會堂外牆改採鈦金屬,張則義牧師表示,主要係因四周建物的頂樓大多是違章加蓋的鐵皮屋,為了與社區融為一體,才以鈦金屬對應;不過,他強調鈦金屬會堂可是完全合法申請獲准的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