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專題報導 產業文化 築巢贏家 生活時尚 中部嘻哈 綜合櫥窗
 


優美地
侍酒師
生態美
今古道
咖啡經
看電影
茶之道
名酒窖
宅配通
主題遊
新店家
特別企劃
好滋味
真金店
目前位置  >  首頁 > 中部嘻哈
 .聞香社區「壢西坪」
 .花蓮好好玩 特產好好吃!
 .風美溪上加里山O型縱走
 .新世代味精觀─Umami.胺基酸
 .幸福的日本和菓子
 .「禮」失求諸野─八卦山上的土鳳梨酥
 .老將與新秀爭奪票房

   上一頁  共 ( 1010 ) 筆 / 第 ( 105 ) 頁 / 共  ( 110 ) 頁  下一頁    

二十年前,有天下第一壺之稱的大陸紫砂壺,在台灣掀起收藏熱潮,但之後由於過度炒作,造成有行無市,加上贗品充斥,以致在1995年市場全面崩盤,由於1997年大陸紫砂壺第一名廠改制民營及2005年紫砂礦暫時封閉禁採,台灣的紫砂壺熱潮終告結束。不過,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下,換中國熱錢淹腳目,大陸的收藏家回過頭來,出高價要購回當年「流落」到台灣的名家紫砂壺,使得台灣的紫砂壺身價連翻數十倍,最近兩年又重燃市場熱度!

■文/楊睿民 圖/笠銓攝影



宜興紫砂壺是以紫泥、紅泥、綠泥等天然泥料雕塑成型後,經過1200℃高溫燒成的一種陶器。紫砂土是一種顆粒較粗的陶土,含鐵、硅較高,它的原料呈沙性,其沙性特徵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雖然硬度高,但不會瓷化。第二,從胎坯的微觀方面觀察它有兩層孔隙,即內部呈團形顆粒,外層是鱗片狀顆粒,兩層顆粒可以形成不同的氣孔。

最具養壺增值潛力

從其顏色上分主要有三種:一種是紫紅色和淺紫色,稱作「紫砂泥」,用肉眼可以看到閃亮的雲母微粒,燒成後成為紫黑色或紫棕色;一種為灰白色或灰綠色稱為「綠泥」,燒成後呈淺灰色或淺黃色;還有一種是棕紅色,燒成後呈灰黑色稱為「紅泥」。三者之中紫砂泥最多,而綠泥、紅泥較少。

紫砂壺收藏買賣專家黃世凱指出,由於紫砂質地好,燒製成器後吸水率約小於 2%,它的氣孔率介於一般粗陶器和瓷器之間。紫砂原料中有大量的團聚體( 紫砂內聚合狀態較大的粒子 ),團聚體的內部有閉口氣孔。紫砂器燒成時,團聚體生較大的收縮,團聚體的周圍產生一層鱗片狀結構斷斷續續的氣孔群,大部分屬於開口氣孔,顯氣孔率大約 5%。

紫砂泥質的結構、分子的排列呈現魚鱗片狀,跟一般陶瓷泥料的顆粒狀組合結構不一樣,它的吸水率和保溫排氣率適中,用來泡茶,色、香、味俱佳;紫砂茶壺在洗滌時,冷熱急變性好,不易爆裂,比一般陶瓷器更適於用作茶具;而且,紫砂壺在正確的養壺方法下,性質會越變越好,一般等級的茶壺可能會提昇成一只好茶壺,絕大多數的紫砂壺收藏都是迷上這一點。

此外,宜興紫砂壺的造型千變萬化,其造型採用全手工的拍打鑲接技法製作的,這種成型工藝與世界各地陶器成型方法都不相同。這是宜興歷代藝人根據紫砂泥料特殊分子結構和各式產品造型要求所創造的。清末時期有用模制或轆轤成型的工藝。不論圓、腰圓、四方、六面、側角、高矮曲直都可以隨意製作。同時還為造型的平面變化提供條件,這就形成紫砂結構嚴謹、口蓋緊密、線條清晰等工藝特點。壺蓋的製作最能顯示出其工藝技術水準。圓形壺蓋能通轉而不滯,準合無間隙搖晃,倒茶也沒有落帽文憂;六方壺蓋,無論從任何角度蓋上,均能吻合得天衣無縫。所有這些獨特的高難度成型技法,是其他陶瓷產品無法比擬的。

大陸行家來台收購

宜興紫砂壺始於明代正德年間,明清兩代,伴隨著瓷器的興盛,宜興紫砂器藝術也突飛猛進地發展起來。唯自民初到中日抗戰,乃至國共內戰,因戰亂深受影響,50年代初期,宜興紫砂從業者僅存五十多人,而製壺的老藝人更只剩下二十多人。在中國人民政府的扶持下,老藝人組織起了合作社,恢復了紫砂壺的生產。這個時期出現了朱可心、王寅春、蔣蓉、顧景舟、吳雲根、裴石民等一批壺藝大師,這些大師的作品,精品迭出,砂質優良,工藝規範,受到了壺具收藏愛好者的追捧與青睞。   

紫砂壺收藏投資熱興起於80年代,當時一批港、台收藏家大量購藏名家作品,狂熱炒作,使紫砂壺市場價格直線上漲,一些造型特殊、線條流暢的紫砂壺拍賣價高達數十萬元;即使是普通技術員的作品,也能賣到上萬元。但由於商人的過度炒作,透支了紫砂壺的升值空間,加之市場上名家贗品橫行,到80年代末,紫砂壺江河日下,市場漸漸步入谷底。   

直到這一、兩年大陸經濟快速發展,熱錢到處流竄,大陸興起一群收藏紫砂壺的行家,由於先前有許多名家的茶壺都在港台收藏家的手裡,於是出高價要購回,台灣紫砂壺行家黃世凱指出,在這波回購潮中名家紫砂壺身價上漲數十倍,即使非正廠的好壺也漲了二、三倍。至於台灣收藏家對這股回購熱潮的反應,除非是為了求現或不想再繼續玩壺,才會乘機出清手中的茶壺,不缺錢的收藏家大多抱持惜售的心理。



辨識贗品有訣竅

但並非每一位收藏者都有機會出清手上的紫砂壺,因為有些人誤買贗品,來台收購的行家個個都是老手,對真品和贗品的辨識經驗老道。大陸行家會根據茶壺的造型、胎質、工藝、款識和銘刻、風格品味加以辨識。造型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不帶裝飾的光貨,這是最能鑑識設計者工夫的作品;第二類是倣動物、植物的花貨;第三類是筋紋造型,其特點是在光貨的基礎上出有各式的稜角,多在嘴和把手處出筋。

紫砂壺的胎質指的是泥料,不同時期的泥料有著不同的泥質,而不同的泥質呈色肌理都是不盡相同的。紫砂壺由於經常把玩磨擦,久而久之,就會有一層光亮面,俗稱「包漿」,成為鑑別年代遠近的一種輔助手段。製作紫砂壺的成型工藝,在各個時期亦有所不同。這些工藝範圍還包括了燒窯的方法、燒成氣氛、窯爐結構、燃料等諸多方面。這些外在的因素都會在成品上或多或少留下時代痕跡,因而成為斷代認識的憑據之一。另者,每個製壺家作壺嘴及壺把的方法不同,都有個人的風格。 

紫砂製品上的款識和銘刻是指刻、印、劃在砂壺表面起裝飾作用的文字,用以表明它產生的年代、製作者和使用者等,不同的時代刻款銘字的部位和方法都有所不同。在書體上,明代都為楷書,到了清代早期楷書、篆書並用,而後期則以篆書為主。在紫砂壺的蓋內、壺底或把根處都刻有製壺人的落款。由於紫砂藝人印章材料堅固,名人的印章一般可以沿用若干年,甚至終生都在使用,應該說印章款的鑒別是判斷作者的直接依據。

關於紫砂壺的風格品位,名家名壺通常不會逾越出他生活和創作的時代,必然體現他一貫的壺藝特點,展現出高品位、高層次的思想內涵和製作水準,否則就有偽作之嫌,從造型、作品的風格品位去認識作者是切實可行的。

黃世凱指出,台灣紫砂壺收藏家手中持有的茶壺大多是當代名家作品居多,所以大陸行家來台收購以此對象為主,下一波則會展開明清古壺的收購潮,其身價潛力更甚於當代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