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專題報導 產業文化 築巢贏家 生活時尚 中部嘻哈 綜合櫥窗
 


蔬果鮮
宗教巡禮
思想起
華人科學攝影展
水果王
山林記
新方案
人物誌
職場加油站
文教特報
藝術投資
文化產業
中時會客室
藝文前線
地方創意
目前位置  >  首頁 > 產業文化
 .韶光.年華.夢「北扶畫會」20年有成 國際社團首度到萬和宮舉辦畫展
 .2018南投世界茶業博覽會~香遇.相遇
 .蘇台美術館揭牌 中部23位藝術家飛赴南京參展
 .藝術家張羽巧思種出「水墨山」
 .葛憲能 神來之筆捕捉雲山變幻
 .聚合•綻放-開啟文化近用新模式
 .將製麵提升至文化層次的「大呷麵本家」

   上一頁  共 ( 414 ) 筆 / 第 ( 9 ) 頁 / 共  ( 10 ) 頁  下一頁    

勤美術館自2012年開始成立,第一階段任務已於2018年底畫下句點,未來將由國際建築師-隈研吾為勤美草悟道街區帶來新能量。2019年初開始進行轉型工程整備期、邁向勤美術館的下一階段之時,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善用策展轉譯與美學設計力所進行一項革新計畫,藉由打開圍籬,打造出一座結合工地、共享概念與美術館創意的「工家美術館」,這將會是新型態工務所的示範場域,開放給民眾與社區參與工地文化的美術館,試圖開展與工地文化對話的可能性。

■文.圖/蓉蓉



隱身於工地圍籬之內的勞動者們,是創建文明的偉大英雄,這股看不見的強大力量,驅動著城市不斷向前邁進。當一道道屏障立起時,就啟動了空間的存在,這些存在於城市中「未完成」的作品,就像是刻劃生活的類劇場,工人們是工地裡的社會學家,書寫著建築學中的各種細節。



重新定義工地美學與改善工地環境

「工」指工程;「家」則是一種歸屬感,而「工家」的台語ㄍㄨㄥ ㄍㄟ,則是共享之意。這裡除了是工地、是生活圈、同時也是美術館,工家美術館立基於過往深耕街區的能量,一直以無疆界的美術館為初衷,期盼透過不同的生活風格來共創「場所精神」,而這樣的精神,即便在整備期間,同樣地貫穿使命,以友善工人的思考為出發,並延請十禾設計吳聲明建築師操刀建築空間。

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何承育表示,如何讓台灣的工地文化被大家知道是工家美術館的起心動念,並且把工地文化的信仰化為精神性的創作。本質上仍是工地的一部分,是工人主要使用的場域,只是以實驗性的精神,「翻轉」重新定義工地美學與改善工地環境,在工人未使用之餘,打開空間,成為在地場域、環境脈絡的藝術實踐,傳遞出台灣的工地精神,並促成文化交流或在地認同,讓參觀者也加入這一場工地藝術行動,成為開啟勞動者與民眾之間互動的橋樑。

作為未來美術館的前導項目,並串連著未來國際級的地標建築,工家美術館身負著連結過去與展望未來的意義,這也是世界首件納入美術館、共享精神的新型態工務所。此革新計劃集結台灣各領域創作者,包含建築設計-十禾設計、營造整合-禹樂空間整合、構築設計/聯合治作、家具內裝-無氏製作、視覺形象-生活起物、料理設計-好食慢慢、音樂創作- Shih Chieh Yen、公共藝術-戴翰泓、動力機械-盂施甫、首檔展覽-廖小子、鐘聖雄、李育昇等單位,為「工家美術館」創造最獨特的工地視野。



「聽見」一座工地美術館

工地施工難免產生吵雜的噪音,如何「聽見」一座工地美術館?工家美術館邀請曾入圍金音獎最佳電子單曲與專輯的藝術家Yen Shih Chieh 以工地現場使用的機具、工人常聽的收音機為音樂基本旋律,創作中庭、1樓吃飯空間、2樓展場以及中午12點會準時向大基地廣播的放飯音樂。尤其,工人睡午覺是生活一大要事,擅長機械動力裝置、創作以運動的美學為基底的盂施甫藝術家,在2樓午睡空間,使用橘色和黃色等工地常見警戒色,創作天花板的圓形涼扇「涼日」。而戶外也有來自藝術家戴翰泓的公共藝術座椅「工地獸」,他運用了工地常見的「鋼筋」為材料,期待未來在工家的大樹腳下,承載著工地與街區共同的故事。

在提供了勞工者們舒適的環境之外,工家美術館與台中在地餐飲團隊「好食慢慢」合作,由提供給工地更好的飲食選擇為初衷的工地小蜜蜂及工地員工餐廳轉化而來,並由主廚簡儀松設計餐食、蕭捷綸負責飲品設計,平日裡製作給工地師傅美味健康又吃飽的便當,在工地使用以外的時間,也提供給大眾體驗,除了工家便當轉化,陸續研發屬於「工家美術館」的工地創意小食與結合工地文化的特調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