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找一處安全又好玩的海邊戲水,位於熱情南部的高雄旗津應該是首選。旗津不但交通方便,還有新鮮的海產可以享用,最令人懷念的是搭乘渡輪遠眺高雄港,偶遇大型貨輪或軍艦,常讓遊客驚呼連連。
■文/張若 圖/笠銓攝影
旗津位於高雄港西側,為一海外沙洲(長約11公里、寬約 200 公尺),遂被稱為旗津半島(舊稱「旗後半島」),為高雄的發祥地之一,與西子灣、愛河齊名,成為高雄市最具代表性的景點。昔日往返旗津都必須搭乘渡輪,自從銜接高雄與旗津的過港隧道通車後,吸引更多的遊客前往旗津;不過,還是有很多旅客覺得到旗津不搭渡輪,好像少了什麼似的。
旗津渡輪永遠搭不膩
旗津彷如遺世獨立的海角一樂園,可以稱得上是高雄的觀光旗艦,島上唯一的一座旗尾山,正巧外觀就像一艘超大型的船艦。搭乘渡輪前往旗津只要幾分鐘的航程,城市與港灣的浪漫風情盡收眼底,狹長型的島嶼幾乎整個被海岸環抱,充滿著陽光與熱情,是極具發展潛力的觀光度假勝地。
旗津半島一點都不無聊,除了戲水外,半島上各式餐飲、海產店、特色商店、藝品店林立,還有若干古蹟景點,包含旗後燈塔、天后宮、旗後砲台、旗津海岸景觀、旗津海岸公園、旗後山隧道、風車公園、旗津渡輪站、中洲渡輪站、自行車踩風大道等。
旗津半島從頭到尾分為旗後、大汕頭、中洲三個區域。旗後算是首要之區,包括渡輪碼頭、天后宮、旗後砲台、旗後燈塔、旗津公園和旗津海岸公園都在本區。旗後天后宮是全高雄市歷史中最古老的一座媽祖廟,被列為三級古蹟。創建於1673年(明鄭永曆27年),當時有漁民徐阿華,因遇颱風而漂至旗後,見此地為捕魚、定居的好地方,乃回鄉邀同鄉漁民攜眷前來定居,後四處捐緣,建祀媽祖廟,作為守護神。
旗後燈塔建於1883年(清光緒9年),由前清時代水師副將王福祿聘請英籍工程師設計興建,原本盤中式方形紅磚燈塔,日治時代日人擴建高雄港,於1916年(大正5年)著手重建燈塔,改為八角形純白色磚塔,燈塔前方草坪上則有一座日晷儀。
旗後砲台中西合璧
旗後砲台興建於1875(光緒元年)。旗後砲台位於旗後山頂,南北狹長和山勢走向一致,和雄鎮北門互為犄角,扼高雄港之進出,形勢相當險要。當初營造砲台的工匠,似乎想展現十八般武藝,在壁面、階梯上,運用了各種磚砌樣式,甚至每層階梯花式都不一樣,可說是磚砌藝術的櫥窗。本砲台聘英籍工程師設計, 其雖屬西式砲台,但旗後砲台之正門入口卻十足中國式,尤其是八字門及兩邊門牆上,以磚砌成樣式不同的「囍」字,更為其一大特色。
要買剛卸下漁船的海鮮則要到大汕頭區,這裡有旗津漁港,自行車踩風大道和風車公園也要此區。尾端的中洲有一座中洲渡輪站,雖不似旗津渡輪站的熱鬧喧嘩,但緊鄰著的是一個小漁港,仍保有純樸的漁村風光,可以一窺旗津早年的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