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專題報導 產業文化 築巢贏家 生活時尚 中部嘻哈 綜合櫥窗
 


環保永續
特別報導
創新創業
好滋味
創意行銷
心視界
收藏家
那年代
耕讀園
蹛飯店
醫美學
人氣攤
心情筆跡
拈花草
揪團購
郵輪之旅
吞霧集
心隨筆
庖廚傳
搜美食
觀光醫療
果嶺上
畫生活
E生活
加魅力
設計美
寵物經
都會樂
精品集
百貨客
目前位置  >  首頁 > 生活時尚
 .那隻無尾鳳蝶教會我的事
 .「米麩」不再被遺忘的傳統食品
 .王彩娥打造「最家的午餐」
 .台灣工業設計先鋒王鍊登教授
 .搭乘遊輪賞花品酒趣
 .夏日抗暑聖品「麻芛」
 .牛欄窩傳統道地的客家美食

   上一頁  共 ( 423 ) 筆 / 第 ( 34 ) 頁 / 共  ( 40 ) 頁  下一頁    

入夏後持續高溫,很容易中暑,各種抗暑產品熱賣,其中不乏老祖宗留下的智慧,麻芛即是其中之一。麻芛是黃麻的嫩葉芽,黃麻是早期農業社會很重要的經濟作物,農民用它的枝幹纖維製作麻布袋、麻繩,精緻加工後還可以製衣,它的汁液可以用來染布。此外,由於它在中醫的論點上屬性偏涼,農民也常在盛夏,採摘它的嫩葉芽,去苦水後加地瓜煮成麻芛湯,即成為抗暑的良方。

■文/伊洛瓦丹  圖/笠銓攝影



台中市有一條麻園頭溪,流經南屯、西區和北區,顧名思義,麻園頭溪係以沿岸遍植黃麻得名,可見早期台中盆地即已盛產黃麻。1957年(戰後),台中區農業改良場研發名為『台中特一號』的新品種,在台中盆地大量種植,種植區域涵概台中市、大屯、豐原、潭子一帶,為農民帶來不少的經濟收入。

但後來因石化產業的興起,廉價的聚脂纖維很快地取代了麻纖維,隨著麻布代和麻繩產業的式微,黃麻失去了經濟價值,農民大量鏟除,黃麻在台中盆地幾乎銷聲匿跡。

直到十多年前,南屯的地方文史工作者為了找回黃麻全盛時期,人們在盛夏常拿來抗暑的「麻芛」傳統飲食,鼓勵農民在田邊少量種植黃麻,並藉由社區營造活動,重新推廣「麻芛」文化;目前在南屯黃麻種植面積約有三、四公頃。

麻芛文化的保存,不單只著重於日常生活的面向,在飲食文化以及醫療功效方面也開始被大力研發,在文史工作者和餐飲業者的巧思下,不僅重現麻芛湯的懷念滋味,還將麻芛加工成麻芛麵條、麻芛冰棒、麻芛肉圓等等。地方農會及地方社團辦理的麻芛手染、編織研習以及陸續由學界、醫界發表的麻芛相關研究等,「麻芛」文化產業也獲行政院文建會遴選為『地方產業視覺形象設計規劃』專案之一。

麻芛可阻擋致癌物質自由基生成

根據中山醫學大學副教授王進崑研究發現,中部地區盛產的麻芛甚至可阻擋致癌物質自由基生成,效果是維生素E的五倍、維生素C的七倍。自由基是種不穩定的物質,一旦生成就會攻擊人體組織、DNA等,導致發炎和致癌,麻芛中含有植物性化合物,研究顯示,可成功阻擋自由基生成,具有防癌、治療發炎的效果。

台中市政府規劃將結合中國醫藥大學等相關大學院校,進行其功能性基因之研究及開發為藥用植物成分之技術,期能為麻芛產業開創新商機。

麻芛湯作法

1.揀取麻芛的葉片。

2.將麻芛葉放入袋中搓揉,用清水沖掉綠色泡泡(苦味來源)。

3.先滾番薯湯,滾了之後倒入已搓揉的麻芛葉,葷食者可加小魚乾。

4.再攪拌滾煮約30分鐘可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