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醫學發達,大小醫院診所和藥房林立,加上健保制度,國人健康有保障,與早期農村社會醫療資源十分匱乏的窘境,有如天壤之別,當時的民眾大小病痛全賴家家戶戶必備的「寄藥包」,以「忌服成藥」的現代醫學觀念來看,不禁為之捏一把冷汗,然而,它終究是時代進步與否的指標!
■文/楊睿民 圖/笠銓攝影 收藏者/梁志忠
「寄藥包」對年輕一輩可能十分陌生,但卻是40歲以上的人,是成長歲月中難忘的記憶。「寄藥包」係日治時代由日本傳進台灣的藥廠行銷方式,生產藥品的藥廠指派業務員,挨家挨戶去寄放一只約日曆大的塑膠袋,裡面放入藥廠生產各式常用成藥,包括治腹瀉的藥粉、治胃痛的胃散、治感冒、頭痛的藥粉或糖漿、甚至有治牙疼的藥水、防嬰兒驚嚇的驚風散,還有外敷的紅藥水、油精(膏),樣樣俱全。
「寄藥包」上方斜角有一小洞,家戶都綁著細繩掛在牆上,隨手可得。裡面除了十多樣成藥之外,還有一張厚紙板,正面印著藥廠的商標和代表的圖案(如神農氏、松鶴、),每一家藥廠都有自己的設計風格,這張厚紙板於是成為收藏者的主要重點。
這張厚紙板背面則設計了一個表格,上面標示各種藥品的名稱和數量,業務員每週定期前來察看藥品使用情況,被打開使用的數量,都會記在表格內,並簽名蓋章以辨真偽,月底時業務員再依藥品使用的數量和家戶結賬。早期農村社會民風純樸,治安良好,外出時大門都只是虛掩,讓藥廠的業務員得以自由進出家戶;有些家戶會事先將費用放在「寄藥包」內,方便業務員收錢,這種人與人互信的純真精神,在現代社會已完全找不到了!
當時由於識字的人不多,為了避免誤用藥品,成藥包裝上除了文字標示之外,還有代表諧音的圖案,咳嗽藥包裝上有一個人做咳嗽狀或者畫一支掃把,張嘴巴指牙齒便是治痛的藥,頭痛則以手掩額頭。上面畫著一隻蝦和烏龜,這是治氣喘藥,因為氣喘台語叫「蝦龜」。畫著柑橘和毛蟹就是感冒藥。儘管令人莞爾,但卻是最容易辨識的方法。因此,有趣的藥品包裝也是收藏者的最愛。
此外,當時的玻璃工業尚不發達,裝藥水的玻璃瓶,瓶身厚重,且形狀經常變形(一般以葫蘆形和長方形居多),但在當時卻沒有人會挑剔,反而因為玻璃瓶很少見,藥水用完之後,還會特地留下來裝其他液體的東西。這種樸拙的玻璃瓶也是收藏者的最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