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專題報導 產業文化 築巢贏家 生活時尚 中部嘻哈 綜合櫥窗
 


蔬果鮮
宗教巡禮
思想起
華人科學攝影展
水果王
山林記
新方案
人物誌
職場加油站
文教特報
藝術投資
文化產業
中時會客室
藝文前線
地方創意
目前位置  >  首頁 > 產業文化
 .具有藝術天份的素人畫家房耀忠
 .雕塑與太極之道的完美融合
 .「藝術銀行」的美學經濟模式
 .追求禪境的石猴雕刻家潘威志
 .純藝術的「107畫廊」
 .為台灣牛樟芝申冤的樟芝女王丁淑惠
 .簡嘉助的繪畫世界 源自對生活的感動

   上一頁  共 ( 414 ) 筆 / 第 ( 17 ) 頁 / 共  ( 20 ) 頁  下一頁    
雕塑老師李崑明在台中市南屯區開了一間「土水師工作室」不知情的人,乍看之下,還以為這間工作室從事建築工作,經深入了解才恍然大悟,原來李崑明結合專精的雕刻老師,雕製史上絕無的雙層鏤空泡茶用小茶壺,精美的外觀與造型,令人驚艷,大家看了都不禁想要收藏把玩。

■文.圖/楊昌林

李崑明民國45年出生於雲林縣元長鄉,從事土木承包工作20餘年,因為常跑工地,發現地底深層挖出的泥土,質地特別細膩,認為如果用此做出的茶壺效果應該很好。其實,李崑明決定從土水師轉行學做陶藝,直接的誘因來自他弟弟李崑源。李崑源原先學的是竹木雕刻,因作品雕工精細而在雕刻界頗有名氣,他後來以木雕技巧應用在茶壺雕刻上,做出雕工精細的壺雕作品,受到收藏家的喜愛。



土水師轉行陶藝家

李崑明看到弟弟跨足茶壺雕刻有很好的成績,心想自己整天和土、水為伍,雖然生意還算不錯,但經常要雇用5、6個工人,有時工人的工作情況不穩定,為了調人做工而傷透腦筋,因此萌生轉行的念頭,同樣是和土、水為伍的陶藝,他認為不會有太大的困難才對,此舉讓他的親友們擔心不已,他的妻子懷疑自己丈夫是不是腦筋不清楚,還擔心日後的生活家計收入。

決定轉行後,李崑明展現破釜沉舟的決心,以一個月的時間,結束手頭上所有的承包土水工程,然後跟著陶藝老師學習,從最基本的練土、揉土學起,再學拉坏與修坏,進而學習完成整個的作品。或許是因為他的手巧,也許是他已經和土、水廝混了20年的緣故,所以對於用泥土做陶,他不僅覺得熟悉,做起來更得心應手。

經過李崑明不斷的努力,幾年間便在中部陶藝界闖出名號,靠的是他對創作用心,還有別人所沒有的巧思。他的用心,從最基本的陶土選擇就能看得出來,他不想用一般工廠大量生產的陶土來創作,發現他住的附近重劃區內,從工地底層挖出的粘土,質地細密,且有紅、黃、黑、綠等不同色彩,他拿來揉練後,用來創作,做出不同色澤的陶壺,很受市場的喜愛。



以日本的白瓷土拉坏做壺

除了陶土選擇外,李崑明創作手法也力求創新,每有新的作品推出,總能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像他取名為「波蘿蜜壺」的茶壺,外壁有密密麻麻的顆粒,看來就像一顆波蘿蜜,因為壺壁很薄,當茶水淋在壺上時,會有白色水氣從外壁的顆粒細縫中飄出,出現煙霧迷漫的景況,非常有趣。

他的另一項創新手法,則是以日本的白瓷土來拉坏做壺。一般瓷器的成形,都採注漿灌模方式,而以瓷土拉坏做壺,難度甚高。李崑明表示,他用來拉坏的瓷土,質地非常細緻,黏性也相對地更低,拉坏時必須眼明手快,否則瓷土很容易就會乾掉,他摸索了許久,經過難以數計的失敗後,才充分掌握瓷土的土性,讓拉坏做起來能得心應手。

由於他的拉坏技法純熟,經過不斷嘗試後,能用瓷土拉出胎壁非常薄的壺,壺壁薄再加上瓷土的透光性佳,因此做出的瓷壺晶瑩剔透,看起來宛如可以透光的白玉一般,他為之取名為「白玉壺」若在壺中放入燈泡,還可以看到燈光從薄薄的壺壁透出。在「白玉壺」之後,他挑戰難度更高的雙層白玉壺,先完成壺的內坏後,再拉製壺的外坏,然後將內外兩層坏加以粘合,並在外坏上鏤空雕刻圖案。 

雙層鏤空茶壺挑戰高

李崑明早期製壺以單層較多,後來為突破視覺與空間的創新結合,開始研製雙層鏤空茶壺,當時他想:「假如茶壺可以研製雙層,再配合雕刻老師的巧手,刻劃出有立體效果鏤空茶壺精雕藝術作品,與生活創意互為結合,豈不是更好。」從那時開始,李崑明展現其創作決心,從研究與不斷嘗試中去瞭解雙層製壺技法創作,經歷嚴苛的考驗、無數次的失敗,才能完成一把有藝術價值的雙層茶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