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專題報導 產業文化 築巢贏家 生活時尚 中部嘻哈 綜合櫥窗
 


蔬果鮮
宗教巡禮
思想起
華人科學攝影展
水果王
山林記
新方案
人物誌
職場加油站
文教特報
藝術投資
文化產業
中時會客室
藝文前線
地方創意
目前位置  >  首頁 > 產業文化
 .樂印港區影像展
 .加時加場不加價!科博館腦中乾坤展至明年228
 .祥軒藝術工作室 母子檔陶藝家
 .李榮烈竹藝傳承滿桃李
 .一月印一切水 張亦足水墨展
 .搶救南投國際沙雕藝術節
 .將東方哲學 融入畫作的楊鼎獻

   上一頁  共 ( 414 ) 筆 / 第 ( 14 ) 頁 / 共  ( 20 ) 頁  下一頁    

 



海中森林的真貌(True Nature of the Forest in the Ocean) 李坤瑄


深海原軟珊瑚是構成臺灣附近海域深海動物森林的一個主要類群。日本有蓋原軟珊瑚是其中具有金色中軸骨幹的一個種類,遠看有如橙黃色的小樹,串珠般的珊瑚蟲整齊地圍繞中軸排列,電子顯微鏡下,現出構造精細的骨片立體拼圖。

【技術說明】

2014年9月攝於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圖1原軟珊瑚群體。圖2原軟珊瑚珊瑚蟲體放大圖,Raynox 35mm Microscopic Lens 12x CM-3500。圖1~2使用Nikon D90相機、60mm Micro Niker 鏡頭、SB-900閃燈、f25。圖3原軟珊瑚珊瑚蟲體SEM放大圖,Hitachi SU-1510 掃描式電子顯微鏡,在60倍下拍攝。

 



鯊魚盾鱗的真貌(The True Face of the Shark’s Dermal Denticles) 李坤瑄

鯊魚皮經常被加工製成皮鞋、皮包、刀鞘、刀柄等用具,但那僅限於盾鱗平滑緊密的種類。本作品中的臺灣喉鬚鯊的皮並不合適。單一的喉鬚鯊盾鱗如一艘破浪的小飛艇,成片的盾鱗則如難以攻克的鋸齒防禦工事。臺灣喉鬚鯊身形細長,是西南部深海底棲常見的中、小型鯊魚,僅出現於東港附近海域,可能為臺灣特有種。

【技術說明】

2014年10~11月攝於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圖1~2 使用Hitachi SU-1510 掃描式電子顯微鏡。圖1單獨處理出的喉鬚鯊盾鱗,在150倍下拍攝。圖2成片的喉鬚鯊盾鱗,在40倍下拍攝。圖3臺灣喉鬚鯊完整個體,用Nikon D90相機、60mm Micro Niker 鏡頭+SB-900閃燈拍攝。



海邊的小鋼盔(The Steel Helmet by the Seaside) 李坤瑄

默氏笠海膽是一種極度特化的正型海膽,密覆體殼反口面的棘刺,變形成極短的鉚釘狀,最外圍一圈則變為扁平的長片狀,外形像一頂戰場上的鋼盔;搭配口面吸盤發達的管足後,又像個超級大吸盤。這樣的配備,讓牠們能夠在巨浪衝擊的光滑礁石表面上棲息、生存,沒有其他對手競爭。

【技術說明】

2009年7月拍攝。默氏笠海膽生態照,棲息在碎浪帶的光滑岩石上;攝於臺東縣蘭嶼鄉小蘭嶼,使用Canon DIGITAL IXUS 860 IS數位相機+原廠防水箱與散光板拍攝。



 

一體多面:綿羊同心蛤(Multifaceted Meiocardia vulgaris) 李坤瑄

綿羊角同心蛤,是棲息在深海泥砂底的雙殼貝類,貝殼構造立體,造型優美,從不同角度拍攝,可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造型:一邊看過去像雙角捲曲的綿羊頭,換個角度像拉長的心形,再一轉又只是一枚彎向一邊而鼓起的雙殼貝,正是一體多面相的好例子。

【技術說明】

2013年2月攝於臺中市北區貝殼屋超市,使用Nikon D5000加60mm Micro Niker 鏡頭,SB-800閃燈、f25。圖1這個角度看似捲角的綿羊頭。圖2這個角度變成狹長的心形。圖3這面看只是一枚彎向一邊鼓起的雙殼貝。



海中的絢爛光芒(Spendid Lights of the Ocean) 郭權德

水母在水中舞動,閃耀著絢爛的光芒,令人看得目不轉睛。這隻五卷須金黃刺水母正散發著銀白色的光芒,優雅地舞著,非常美麗。水母能夠發光,是因為一種叫埃奎明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遇到鈣離子,就會發出藍色強光。據科學家研究,每一隻水母體內大約含有50毫克的發光蛋白質。

【技術說明】

2012年12月攝於美國芝加哥雪德水族館(Shedd Aquarium)。使用Nikon P7100於水族館內手持拍攝。



魔力捕夢網:串鼻龍果序(Magical Dream Catcher-infructescence of Clematis grata) 梁珆碩 林怡均

串鼻龍為毛茛科鐵線蓮屬的植物,本屬的植物都具有聚合的瘦果,一整團如同捕夢網外形的果序其實由一朵花的離生心皮所發育而來,每一枚心皮發育為一枚瘦果,而每一枚瘦果則具有一條長尾狀的構造,尾狀構造上的長毛有助於風力傳播。每當秋風吹起,串鼻龍果序上每一枚瘦果會隨風揚起。

【技術說明】

2013年11月自野外採集成熟的串鼻龍果序,攜回研究室進行拍照。拍攝條件簡介:相機快門設定1/125,並使用f5.6的光圈進行拍攝。植物的每個部位均使用微距軌道進行微調,利用軌道進行連續15~20張不等的拍攝,拍攝後將同一批照片以疊圖軟體進行疊合處理,以到達最深的景深,並調整畫面對比與亮度。



大象牙膏(放熱反應)(Elephant Toothpaste: Effects of Heat Release)林書敏 張敬恩 陳柏全

實驗證明過氧化氫可以被催化分解,產生水和氧氣。過氧化氫在一般情況下也可以分解成水和氧氣,但是反應速度極慢,甚至觀測不到。在大象牙膏加入碘化鉀作為催化劑,會加速生成大量氧氣。以洗碗精裡的界面活性劑作用為例,洗碗時翻動水使空氣進入水中,界面活性劑就會把空氣包住,形成小泡泡。大象牙膏就是利用此原理,過氧化氫因為碘化鉀的催化,產生了大量的水和氧氣,此時界面活性劑就會包住氧氣,產生大量的泡泡。

【技術說明】2014年12月攝於學校實驗室。

 

味蕾(Taste Bud)呂雨蓁 張智翔

在書本中看到人體味蕾的照片,似乎與家中養的紅菇珊瑚觸手有幾分相似。紅菇珊瑚只要照光就可以存活,因為身體中寄住許多可以行光合作用的藻類,彼此產生了共生關係。當以藍光照射紅菇珊瑚時,牠會發出淡淡的紅色螢光(如下圖)!在紫外線照射之下,螢光蛋白吸收後會把一部分分給共生藻,其餘多出來的能量便會釋放出來變成美麗的螢光喔!

【技術說明】

2014年12月攝於自家海水水族箱。使用24小時燈控燈具,1萬K以上LED燈泡,蛋白除沫器、鈣離子反應器、硝酸鹽去除器,冷卻機,藍光照明等設備。以Panasonic DMCX5 F4.0,1/100秒取得。用Photoshop進行影像的裁切、銳利化,並調整色階與彩度的對比。

 

海神的珠子(Neptune’s Pearl) 張智翔 秦義雯

多采多姿的海洋生物,是許多潛水客著迷的地方!像香菇般的虎耳珊瑚,被覆的藍色珠子其實是觸手,身上發出螢光為海底增添不少色彩。炙熱的太陽光會讓皮膚曬傷,而珊瑚也可能受傷害;利用體內螢光蛋白質來吸收高能量的光,再以低能量的螢光釋放出來,這就是珊瑚的防禦機制。上圖以藍光刺激珊瑚,其體色較深,下圖以藍光加上黃光刺激珊瑚,體色變得較淺些。

【技術說明】

2014年12月攝於自家水族箱。使用24小時燈控燈具,1萬K以上的LED燈泡,蛋白除沫器、鈣離子反應器、硝酸鹽去除器,冷卻機,藍光及黃光等照明設備。影像以Nikon D700,f/11,1/800秒取得。使用Photoshop進行影像的裁切,提高了明度與彩度的對比。



獵戶座大星雲(火鳥星雲)(Orion Nebula . Phoenix Nebula M42)張喆皓 陳德熏

小時候在廣闊無邊的星空下,只能從肉眼目睹它模糊的身影,這次終於摘下它的面紗一探究竟。M42獵戶座星雲,就是位在獵戶座腰帶下方的模糊星雲,看起來像傳說中的火鳥展翅飛臨世間,美麗至極。因為它的亮度相當高,又被稱作是國王的明燈,即使在光害的環境中還是能觀察。

【技術說明】

2014年7月攝於合歡山翠峰。RGB使用景德光學WO Megrez120、F7.5折射式望遠鏡+Canon EOS 350D(改UV/IR cut濾鏡)拍攝,ISO1600,總曝光時間1時6分(單張曝光3min/5min)。使用高橋EM-200B赤道儀追蹤。H-alpha使用BORG101ED、F4折射式望遠鏡+STF8300M冷卻CCD(H-alpha濾鏡)拍攝,10sec*10/480sec*8。使用高橋EM-11 Temma2Jr赤道儀追蹤,SBIG STV導星。分別在DeepSkyStacker軟體裡進行減偏壓、暗電流與平場校正,兩幅在Registar軟體做對齊,最後用Photoshop修飾。



星雲(Nebula) 李漢濤

M31仙女星系。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正在相互靠近對方,大約30億年後兩者可能會碰撞,並變成巨型橢圓星系。M31和銀河系相似,對二者進行對比研究,就能獲得銀河系的運動、結構和演化的線索。從地球仰望仙女星系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有如一粒沙看不見整個沙漠,距離讓我們看見宇宙的巨大。

【技術說明】

 攝於湖北省大別山。賓得K50相機、信達小黑攝影版、HEQ5 PRO赤道儀、信達2代慧差鏡,ISO1600 曝光時間15minX21,總時間315min,暗場後期用DeepSkyStacker疊加圖片,用Photoshop進行處理修飾。



哭哭(Crying) 李惠永

蘭嶼大葉螽斯是政府公告的保育類昆蟲,分布於蘭嶼、綠島地區,是臺灣產螽斯中最大型的一種。原本想拍攝蘭嶼大葉螽斯前足的聽器,結果這隻螽斯開始用前足清潔起自己的觸角,我腦中閃過的卻是小朋友被欺負後哭泣的畫面。我趕緊按下快門,原本欲拍攝的聽器竟清楚的入鏡,實在幸運!

【技術說明】

2014年6月攝於蘭嶼紅頭部落。使用Canon7D加100mm micro微距鏡頭、MT-24EX閃光燈。F14、1/125秒、ISO100。以Photoshop軟體轉檔成3648x2736的指定規格。

 

印度大田鱉的護卵與孵化(The Incubation of Lethocerus indicus) 李惠永

印度大田鱉早期在臺灣農田中十分常見,主食青蛙和魚,在農藥及肥料大量使用下,這種水生昆蟲在臺灣幾近滅絕,已經有十多年未再現蹤,這是2012年在臺灣重新被發現的族群,見證雄性照顧卵和整個孵化過程。短短的幾分鐘,就像是戴了帽子的小學生一樣,對這世界充滿好奇;也像國慶日的煙火般慢慢的炸裂開來,然後新生命一一報到,瞬間集體落水。衷心希望這煙火不是曇花一現,我則用相機留住這剎那的永恆。

【技術說明】

2012年6月攝於苗栗,使用Canon5D加100mm micro微距鏡頭搭配MT-24EX閃光燈、F16、1/200秒、ISO100。以Photoshop軟體轉檔成3648x2736的指定規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