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專題報導 產業文化 築巢贏家 生活時尚 中部嘻哈 綜合櫥窗
 


蔬果鮮
宗教巡禮
思想起
華人科學攝影展
水果王
山林記
新方案
人物誌
職場加油站
文教特報
藝術投資
文化產業
中時會客室
藝文前線
地方創意
目前位置  >  首頁 > 產業文化
 .推動「台灣民政府」的林志昇
 .文化界巨擘洪慶峰為政天宮加持
 .印象派畫家林信維 寫實與抽象交融並用
 .讓台灣手工小提琴名揚國際的林殿威
 .播撒希望種子的「台灣藝術文化基金會」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楊明志《蛻變的思路》
 .中部牙醫界領航者江永言

   上一頁  共 ( 414 ) 筆 / 第 ( 27 ) 頁 / 共  ( 30 ) 頁  下一頁    


竹林裡的精靈(螢光蕈)Spirits of the Bamboo Forest(Bioluminescent Fungi)陳裕隆


發光小菇「螢光蕈」,是臺灣少見的夜間發光真菌之一。北美洲居民稱呼這些發光蕈菇為「狐火」、「鬼火」,日本則稱為「夜光茸」,在臺灣有「夜精靈」之稱。多雨季節的夜晚,螢光蕈的淡淡綠色光芒,有如綠色小燈。螢光蕈極挑剔生長環境,污染及人為干擾多的地方很難見到,近年來乃被當成環境優劣的指標生物。螢光蕈「出菇」後約可存活三天,第一天最亮,隨著時間遞減,且只剩蕈傘會發光。白天將螢光蕈移入暗室並不會發光,只有夜晚會發光,其發光機制尚未有明確結論!

【技術說明】

2013年4月攝於潭子後山。使用Sony SLT-A77V、46”、F8.0、閃光燈ISO 200、鏡頭焦距180.0 mm。由於螢光蕈發出的螢光光度微弱,需要採取長時間曝光,相機要架上腳架使用快門線,閃燈開後簾同步先讓綠色螢光獲得足夠曝光,之後閃燈微弱補光讓竹子及背景受光。

 



黑翅蟬羽化過程(Eclosion Process of the Huechys sanguine)陳裕隆

蟬大多在傍晚或晚上羽化,臺灣有兩種蟬在白天羽化,稀有的黑翅蟬是其一。身上的鮮紅色在自然界是警告色,牠們得以在白天羽化。常見於饅頭果、九芎樹上棲息,幼蟲於地底吸食樹根,終齡若蟲爬出地面羽化,五月的臺中大坑地區大量發生,近兩年由於環境破壞,數量已不如以往。剛羽化的個體翅膀為白色,身體為鮮紅色,翅膀完全伸展晾翅約1~2小時,翅膀、身體、背部及頭部都會由紅轉黑,這時就具備飛行及交配能力,大概完成變色之後就會交尾。這稀有物種的奇特羽化時間與體色轉變,讓人一窺豐富多變的自然界生態。

【技術說明】

2014年5月攝於臺中大坑。使用Sony SLT- A77V、曝光時間1/13”、F8.0、ISO400、原始焦距 90.0 mm。雖然白天羽化,但是在樹蔭底下光線不足,本來想使用閃光燈,看現場無風又有腳架,相機上腳架利用自然光慢速快門拍攝。



尺蛾尿尿(Geometer Moth Urinating)陳裕隆

蛾類吸水的目的跟蝴蝶一樣,主要是吸取水中的礦物質。夜裡山上水邊常見他們在吸水,一面吸一面排。在手電筒燈光下可以見到尾部每隔幾秒就噴出一道水柱,其實噴出來的並不是水柱而是一顆一顆水珠,由於速度相當快,人眼看起來就像水柱一般。藉由閃光燈的高速瞬間閃光,得以把高速的水珠凝結在相機感光元件上,才可以看清楚原來蛾類吸水排出的是一串一串的水珠。

【技術說明】

攝於惠蓀林場。使用Canon EOS 7D,1/60、F9.0、閃光燈、ISO200、焦距180.0 mm。夜晚趴在水邊兩隻閃燈拍攝,經常需要身子趴在水裡。由於排水間隔蠻固定,必須掌握好排水時間準確釋放快門,即可拍到整個排水珠(柱)。

 

深紋(Indentation)秦義雯、張智翔

多采多姿的海洋生物,是潛水客著迷的地方。腦紋珊瑚身上有很多深深的凹槽,就像人的大腦或小腸的皺褶。珊瑚蟲的觸手一排排整齊地排列在兩側,口長在底部,形如凹槽。圓形構造有助於承受海浪的衝擊。此種珊瑚會發出螢光,利用體內螢光蛋白質來吸收高能量的光,再以低能量的螢光釋放出來,這就是珊瑚防禦機制。此張以藍光刺激珊瑚後所散發出的繽紛色彩。

【技術說明】

2014年12月攝於自家水族箱。使用24小時燈控燈具,1萬K以上的LED燈泡,蛋白除沫器、鈣離子反應器、硝酸鹽去除器,冷卻機,藍光及黃光等照明設備。以Nikon D700、f11、1/800秒、Panasonic DMCX5 F2.7 1/80秒。Photoshop為後製軟體,進行影像的裁切並提高了明度與彩度的對比,盡量能表現出珊瑚的口、觸手及皺褶等構造。



黴型。菌落(Mold) 楊維晟

空氣中充滿各種黴菌孢子,食物只要稍有保存不慎,黴菌孢子將不客氣地著生,菌落快速擴展地盤。未加任何化學添加物的洛神蜜餞置於冰箱數日,竟長出白色黴菌,圓盤狀的菌絲像是獨立的城堡,一個接一個出現,棉絮般的微小孢子也冒了出來,在洛神蜜餞火紅色的汁液上各自建立聚落。眼看一鍋蜜餞被黴菌占據而毀壞,卻出神望著鍋內火紅色畫布上,白色菌絲與孢子用生命創作,如煙花般的藝術。

【技術說明】

2014年底臺東洛神花季結束後,獲得一袋友人致贈的洛神花果萼,熬煮成果醬後經過數日,長出白色黴菌,黴菌外形並不突出,但襯於火紅色的洛神汁上,讓我對黴菌另眼相看。使用Nikon單眼數位相機與60mm微距鏡頭,配上外接閃光燈拍攝,後製稍微增加影像暗處的亮度。



 

生存:植物的傳播策略(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of Plant Form)林柏衡

世界上植物的外表千奇百怪,為了生存無不爭奇鬥豔。花粉也有著同樣的生存壓力,因為傳媒不同,外表形態及大小有不小的差異。藉由掃描式電子顯微鏡的觀察,可以進一步的瞭解植物花粉的精細結構以及多樣性。

【技術說明】

2014年12月攝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使用Hitachi S1510掃描式電子顯微鏡。以Photoshop修圖軟體去背、上色、拼接及調整對比亮度。



 

鬼面擒拿手(The Devil-faced Trapper)楊維晟

臺灣眾多蜘蛛中,鬼面蛛以獨到的獵捕手法,見證蜘蛛獵捕的多樣性。偽裝良好的鬼面蛛白天化身枯枝,入夜後才開始活動。鬼面蛛織網不結網,首先從腹部末端絲疣吐出細而強韌的蛛絲,織好一面不算大的矩形網後,一個大翻身,改以兩對前腳拿起蛛絲,正面向樹幹,以碩大的前中眼正視前方,一旦獵物經過前方樹幹,啪~快速地將蛛網套向獵物。鬼面蛛不愧為完美的擒拿手,更是演化上的佼佼者。

【技術說明】

2011年7月攝於臺北富陽公園步道旁。使用Nikon單眼數位相機,再兩盞外接閃光燈,直接在鬼面蛛活動的地點拍攝。



孵化開蓋器(Incubator Opener ) 楊維晟


剛孵化的黃斑椿象若蟲有群聚現象,圓桶狀的白色卵殼「開蓋」處有個黑色三角物體,那是若蟲自備的開蓋器,若蟲用此頭上的三角物頂開卵殼上緣,孵化後卻將它遺留在卵蓋邊,透過微距鏡頭放大影像效果,可好好端詳黃斑椿象若蟲開蓋孵化的神祕工具。

【技術說明】

2012年11月在臺南山區發現群聚的黃斑椿象若蟲,卵殼上留有黑色三角形物體。想起多年前在法布爾昆蟲記一書中,法布爾提及椿象若蟲孵化會使用開蓋輔助工具,此次才會針對卵殼旁三角形物體多所著墨。使用Nikon單眼數位相機與60mm微距鏡頭,外加左右各一盞閃光燈補光。後製微調亮度與對比。



饗宴(Ice Thaw Experiment)林宜潔、胡尚秀

著名的子宮頸癌細胞「海拉」正享用最後的一餐。將抗癌藥物包裹入生物相容性高分子載體中,偽裝成美食饗宴,牠們正吞噬著致命的結局。

【技術說明】

2014年3月攝於清華大學生醫工程與環境科學館。使用螢光顯微鏡,樣品為Hela細胞與藥物載體。CCD取得影像。



放大後的驚喜(Zoom in Surprise) 林至鴻

粉紅色部分是猿尾藤上鸞褐弄蝶的卵,約2~3毫米。觀察時發現鸞褐弄蝶的卵旁有顆咖啡色異物,原本以為是髒東西,但用相機放大後發現是一隻更小的昆蟲,應是某種卵寄生蜂疑似正在產卵,五臟俱全的麻雀已經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連比弄蝶卵還小的昆蟲都出現在我們生活周遭。

【技術說明】

2014年4月攝於臺北市立三民國中。使用Olympus TG-2相機拍攝。



鱗粉上的小彩虹(The Rainbow on the Butterfly’s Scale) 林至鴻

在登山健行的途中,意外看到這隻小灰蝶,似白波紋小灰蝶又像琉璃波紋小灰蝶,翅膀原本是黑褐、青藍或藍紫色,但從這個角度,可看到光線在鱗粉上折射產生彩虹般的顏色。平時不容易見到這類小灰蝶展翅,尤其這般特殊的顏色。

【技術說明】

2014年7月攝於大崙頭山的步道上,使用Olympus TG-2相機拍攝。



水波信號(Vibratory Signals)范姜俊承

雄水黽利用兩隻前足拍打水面,形成一道道的水波,如同拍發電報一樣,一方面可吸引雌性的注意,另一方面還有宣示領域的功能,這個行為被稱為水波信號。這隻雄水黽正發出信號警告正在靠近的同類。牠邊移動邊拍打水面,所形成的水波相互交疊成美麗畫面,是典型水波的干涉現象。

【技術說明】

2011年11月攝於南投縣鹿谷鄉的忘憂森林。光線剛好讓水面全反射的午後,漫步在池邊的步道上,視線自然落在水面此起彼落的漣漪上,許多的水黽正在水面上覓食與移動,若干移動過程中出現連續的漣漪,配合光線全反射時的背景,十分好看。使用 Olympus E-3、ZUIKO DIGITAL 50-200mm F2.8-3.5 ED。經由軟體調整曝光量與銳利化後直接輸出。

 

不是錢、不是水母的錢幣水母(Blue Button: Not a Coin or a Jellyfish)陳翎

海邊漂來一種藍白色的水母,人稱牠錢幣水母,但是碰起來硬硬的,好像是透明的圓形骨片。其實牠屬於水螅蟲綱的生物。從側面看,可以看到圓型骨片下面有許多長條狀的觸手,由許多隻水螅蟲個體聚合起來,因此錢幣水母群聚時,更像是一個會浮動漂流的小社區。這種漂浮在水面上看起來像水母,卻與其他水母不同的海洋生物,不會深潛入海中,常在海邊被浪打上岸邊乾死,留下像是透明薄薄的錢幣。我常隨著家人在海邊觀察海洋生物,所以我懷疑這不是個水母。

【技術說明】

2014年8月攝於新北市三貂角下面的馬崗。使用Olympus TG-850潛水相機。錢幣水母正面與側面,ISO 320、8.7mm、f/5.2、1/250,自然光源。跟蹤漂近岸邊的錢幣水母,浪來時下面的觸手會浮起來,等待兩浪間比較平穩的時候來拍比較清楚。以JPG壓縮檔儲存,加強對比與銳利程度。

 



守「蛛」待兔(Waiting for the Prey)林至鴻

這隻黑綠鬼蛛將稍微彎曲的葉子兩端用絲連起來,做成隧道狀的巢,躲在裡面靜待獵物上網。牠腳搭在巢外的網上,感受到外面的網,因獵物上網而震動時便立即行動。第一張圖為他原本的狀態,第二張受到驚嚇後將腳縮回巢中,第三張則是牠捕捉獵物的網,其左側缺口處中央的絲為連接巢的絲。

【技術說明】

2014年1月攝於大溝溪。使用Olympus TG-2相機拍攝。



標放希望(Releasing a Wish)林至鴻

研究蝴蝶遷徙會在蝴蝶身上作記號,臺灣曾發現日本標放過的青斑蝶,在日本也發現過臺灣標放的青斑蝶。從這隻青斑蝶身上的文字,看出曾被研究人員標放過,詢問陽明山蝴蝶季工作人員,推測是臺灣大學前一陣子標放的。

【技術說明】

2013年6月攝於二子坪附近。使用Olympus E-PL2相機加上40~150mm的鏡頭拍攝。



八隻腳的母愛(The Eight Legged Mother’s Love)林至鴻

一隻斜紋蜘蛛媽媽正在護卵,並且已經孵化出許多小蜘蛛,其中有些已爬到別處。隔天再觀察,蜘蛛媽媽已經離開,剩下4、5隻小蜘蛛還在卵囊上,並於約6公尺內的植物上觀察到許多相當體型的同種小蜘蛛,可能和先前觀察到的是同一窩,說起來牠們播散的速度還真快。

【技術說明】

2014年5月攝於彰化縣永靖鄉某個屋簷下。使用Olympus TG-2相機拍攝,因為逆光有使用較微弱的光線測試蜘蛛們沒有什麼反應才使用閃光燈。



欄杆上的寶石(The Gem on the Banister) 林至鴻

欄杆上發現的藍翠蛛,旁邊還出現另外3種蜘蛛。步道欄杆上容易有蠅虎科的蜘蛛出現,可能是因為上面障礙物少,方便獵食。加上常觀察到有小蟲停留,食物充足。旁邊也有許多蒼蠅聚集,可能是造成那邊蜘蛛特別多的原因。

【技術說明】

2014年6月攝於忠勇山下步道旁的欄杆上。使用Olympus TG-2相機拍攝。



星空下的閃電(Lightning Beneath the Starry Skies) 蘇俊育

閃電的形成與雷雲中空氣、水和冰流動強度有關。雲團裡的強烈氣流讓水滴和冰晶充滿靜電,重量較輕、帶正電的堆積於雲層上方;較重、帶負電的在底部,地面則因雲層底部大量負電的影響帶正電。當相反電位累積到一定程度,電場足以將空氣擊穿,形成雲中放電,而這種強大電場如果是在雲和地面間形成,就會導致雲對地放電產生叉狀閃電。當月光從雲隙間透出,在星空下捕捉雲中放電和雲對地之叉狀閃電,格外珍奇。

【技術說明】

8月拍攝於後灣。使用Nikon D7100加10-17mm 鏡頭,曝光30秒進行拍攝。以手電筒對前方沙灘補光。以Photoshop進行降低雜訊、亮度、對比、白平衡、清晰度、裁切、形變等調整。



黏菌雪森林(Mycetoza Snowy Woods) 魏佳玲

這是一個爭奪地盤的節奏,地主「真菌」在這棵腐朽木頭已占領數月之久。某天,局勢出現變化,一種不是動物也不是植物的「黏菌」,正悄悄的入侵宿主的身體,大夥吸吮著牠體內一點一滴的精華,將牠榨乾致死,並在宿主身上長出象徵勝利的「雪之樹」,雪之森林因而形成,也宣告戰役已經結束。

【技術說明】

2013年7月攝於臺東達仁林場。在走道旁發現一根腐木,遠觀像一團發黴,近看原來是鵝絨黏菌屬(Ceratiomyxa)成員寄生在圓盤菌科(Orbiliaceae)成員上。黏菌在生活史早期像動物,四處遊走、覓食,但後期成熟後便靜止,長出子實體並釋放孢子,繁衍下一代,而真菌是靠菌絲獲得養分,分解木頭裡的纖維素、木質素,或者土壤中的有機質。使用Panasonic的GF1、Canon FD 50mm F1.8 老鏡頭、自然光。由於老鏡發色清淡,後製使用SILKYPIX軟體拉強對比。



深海奇觀(Wonders of the Deep Sea)蕭仲軒、林建宏

此為奈米級的銅觸媒成長碳纖維。較明亮的光點為銅觸媒,而碳纖維則像水母的觸鬚,數量龐大,整體有如在深海中看見大量的發光水母;微小的奈米世界,就像深不可測的海底世界。

【技術說明】

2014年11月使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進行樣品表面形貌的拍攝。以Photoshop進行後製,在原本黑白對比的底圖,開新的圖層,圖層類型選擇為[顏色],用不同的顏色,對銅觸媒與碳纖維進行填色。攝於國立成功大學;型號:蔡司公司AURIGA、電壓5 kV、工作距離5.1 mm、放大倍率3 K。

 



夢幻紫螺(Dreamy Purple Sea Snail)蘇俊育

不同於大家所認識的螺貝類,紫螺捨棄了底棲的生活方式,分泌透明的黏液泡形成浮囊,以腹足攀附其上漂在海面,隨著海流四處移動終其一生。紫螺食性專一,以同樣漂浮於海面的水母為食,進食時會從口中伸出特殊的齒舌刮食。生殖時,母螺會將一包包粉紅色的卵產在浮囊下,小紫螺免於四散。由於四處漂浮,被浪打上岸的個體通常已經死亡,本次得幸記錄到活體的影像與行為。

【技術說明】

8月採集的活體樣本,當天即架設水缸拍攝。使用Nikon D7100、85mm micro鏡頭搭配閃光燈R1C1進行拍攝。以特定角度進行拍攝,於水面上方形成倒影,下方為實體。之後用Photoshop進行降低雜訊、背景模糊、去除汙點、亮度、對比、白平衡、清晰度、裁切、形變等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