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專題報導 產業文化 築巢贏家 生活時尚 中部嘻哈 綜合櫥窗
 


蔬果鮮
宗教巡禮
思想起
華人科學攝影展
水果王
山林記
新方案
人物誌
職場加油站
文教特報
藝術投資
文化產業
中時會客室
藝文前線
地方創意
目前位置  >  首頁 > 產業文化
 .文房四寶收藏家-陳銘儀
 .執著竹藝的戴國隆
 .捕捉自然與藝術之美(系列三)
 .捕捉自然與藝術之美(系列二)
 .佛光山星雲大師九秩嵩壽暨中華兩岸書畫交流展
 .捕捉自然與藝術之美
 .原鄉兒童攝影展充滿純真之美

   上一頁  共 ( 414 ) 筆 / 第 ( 16 ) 頁 / 共  ( 20 ) 頁  下一頁    


婆娑極光(Whirling Aurora) 賴亦德


當太陽風掃出的帶電粒子接近地球,地球磁場會迫使部分帶電粒子集中到南北極進入高層大氣,與高層大氣中的氣體碰撞激發出光芒而產生極光。絕大多數的極光色調來自氧原子被電子撞擊時激發出的綠色光芒,有時出現藍色或紅色(或兩者混合的紫色)色調則是氮原子被電子撞擊時激發出來的色彩。由於2013年正值太陽活動的極大期,該年三月中出現的極光也在夜空中以弧狀、簾幕狀、甚至是自天頂磅礡展開的極光冕婆娑起舞。

【技術說明】

2013年3月攝於芬蘭約恩蘇(Joensuu)小鎮。使用:Canon650D加11-16mm鏡頭,F4-5、13-15s、ISO800、EV0-+1。以Digital Photo Professional簡單調整銳利度、飽和度、對比度與白平衡後,稍微裁切轉出jpg檔,再以Microsoft IGE軟體接圖。



反射星雲陪襯的三葉星雲:M20(Bode and Cigar Galaxy) 黃郁期

M20是夏季銀河中最美麗的發射星雲之一,除了常見的紅色雲氣外(星際塵埃等受激發而發射特定顏色的光譜:主要為紅色來自H-alpha、[NII]、[SII] / 少量藍綠色來自[OIII]、H-beta),背景的淡藍色屬於反射星雲。有了反射星雲陪襯的M20,整體的色調更豐富,在銀河眾多兄弟姊妹中更顯不同。

【技術說明】

2014年7月攝於合歡山翠峰。使用景德光學WO Megrez120 F7.5折射式望遠鏡+Canon EOS 350D相機(改UV/IR cut濾鏡)拍攝,ISO 1600,總曝光時間1時24分(單張曝光3.5min)。使用高橋EM-200B赤道儀追蹤。在DeepSkyStacker軟體裡進行減偏壓、暗電流與平場校正,最後用Photoshop處理。



枯葉蝶的眼球(複眼)會轉動(Kalliaminachus boisduval Butterfly’s Moveable Compound Eyes) 鄭焜龍

文獻記載蝴蝶的複眼由6~7千個小單眼所構成,視角廣,不會轉動,但我發現「枯葉蝶」的複眼會轉動。這張在牠前面拍攝黑點,也跟著移動到最前面注視著我,但牠右邊的眼球卻不動,因為我是在牠的左前方,所以牠的左眼球盯著移動。拍過幾隻枯葉蝶都得以印證,枯葉蝶除了每隻翅膀紋路不一樣外,連眼球紋路也每隻都不同,像人類的指紋。希望能由解剖學再進一步印證此重要發現!

【技術說明】

2014年9月攝於埔里。拍蝴蝶已好多年了,對「枯葉蝶」特別鍾愛,因為每一隻翅膀紋路不一樣,所以用心研究牠,發現枯葉蝶喜歡停在高處監視下面的動靜,而且眼球(複眼)會動,所以特別又買了一隻180定焦微距鏡專門觀察牠。近距離拍攝時印證牠的眼球會轉動,相信這是最新的發現,希望對蝴蝶界有進一步的貢獻!



一點一滴的責任大(Responsibility: Bit by Bit)劉人豪.周琳晨

任何生命的誕生,即開始邁向死亡。然而,在死亡之前,有什麼責任與義務呢?人或許只能靠著教育、夢想或者他人的經驗,去尋找生命的意義,那昆蟲呢?經過數千萬年的演化,用什麼方法去做什麼事已記錄在牠們的基因中,稱為「行為遺傳」,就像已寫入各種知識的小型機器人;而牠們最終責任,也是世界上所有生物的責任,便是繁衍下一代。到底是什麼機緣巧合,讓雄蟲完成交配責任後還演化出「護衛產卵」的「售後服務」呢?牠們自己知道。

【技術說明】

2014年5月攝於臺東縣達仁鄉的達仁林場工作站外的蓄水池。一大早,溫度剛升高不久,當時蓄水池的水並不深,跳入蓄水池中,站在水裡觀察生物,並找到一對鼎脈蜻蜓正在進行護衛產卵的行為。以相機Nikon D7000+105mmf2.8微距鏡,在自然光的狀態下直接以手動對焦拍攝。f3.5、1/2000、ISO640、白平衡5250K。連續拍攝了18張後挑出一張。修圖資訊:以Photoshop清晰度+10 明部拉亮+23 暗部拉亮+80 整體亮度+16。



以花之名(In the Name of Flower) 林雅婷

感覺初級神經細胞:背根神經節,在離體培養下,不受拘束的生長並綻放,這是神經細胞美麗與堅韌的代表。

【技術說明】

2014年6月攝於長庚大學神經藥理學實驗室。背根神經節初級細胞培養後,經多聚甲醛固定並進行免疫螢光染色,使用Alexa Fluor 488染劑標定CGRP蛋白,佐以DAPI標定細胞核。使用Olympus正立螢光光學顯微鏡,利用紫外光激發、藍光激發螢光濾片取得螢光,以20倍物鏡和10倍目鏡放大後攝影,將激發出的藍色和綠色螢光相疊和後取得影像。



失去與獲得(Win Some, Lose Some) 劉人豪.周琳晨

胡蜂將龜殼花的肌肉咬下,做成容易攜帶或是容易利用的肉球,快速的振動翅膀,準備帶回巢中哺育幼蟲。一個生命的消失,通常伴隨著傷心與惋惜;但是在大自然中,生命的意義就是一種能量的循環,一個生命的消失,也就是另一個生命的開始。因此,我將這張照片刻意抓「一方生命的消失與另一方獲得生命」的強烈對比角度,來呈現自然界中「生命是一種能量的循環」的感覺。

【技術說明】

2014年7月攝於臺東縣太麻里的依麻林道12K路邊。首次騎機車到東部探路,跟著原住民的指示到達依麻林道,在路邊發現一條龜殼花屍體,就依照慣例下車,想撿到路邊去安置,結果一提起龜殼花,突然「嗡嗡聲大響」,於是就開始觀察並拍攝照片。使用相機Nikon D7000、105mmf2.8微距鏡,利用Phottix外接閃光燈補光以手動對焦拍攝。f16、1/320、ISO500、白平衡4170K、閃光燈強度1/1。單張拍攝6張後挑出一張。以Photoshop清晰度+10整體亮度+12。



雙蛛搶蛛(Two Spiders Fighting Over a Spider) 劉人豪.周琳晨

靠近頂端的三角蟹蛛,平常在花叢中擬態,等待前來訪花的昆蟲大餐。被吸食的苦主肩斑銀腹蛛,則是以織網等待獵物的蜘蛛。最下方的孔蛛,是蠅虎科裡專吃蜘蛛的蜘蛛,屬於遊獵型蜘蛛。推測肩斑銀腹蛛的網子被破壞,移動到植物上尋找掩蔽,卻被守株待兔的三角蟹蛛抓來祭五臟廟,這時遊獵型的孔蛛經過,發現唾手可得的美食,也加入吃飯的行列。看這「雙蛛搶蛛」畫面,您有什麼劇本?

【技術說明】

2014年7月攝於臺東縣達仁鄉的達仁林場環山林道路旁。以Nikon D7000加100mmf2.8,在自然光的狀態下利用Phottix閃光燈補光以手動對焦拍攝。f16、1/320、ISO400、白平衡4170K、閃光燈強度1/1。連續拍攝了3張RAW檔後挑出一張。以Photoshop清晰度+10明部拉亮+26 暗部拉亮+40整體亮度+18。



破蛋時刻(Hatching Time) 李鍾旻

白鐮紋蛺蝶(Polygonia c-aureum asakurai)的卵,從原本的翠綠轉為黑色,意味孵化時刻即將來臨。卵殼開始有了動靜,幼蟲在頂端處咬出一個洞,並沿著洞的邊緣持續啃咬,直到洞口擴大足以將身軀抽出。接著,幼蟲探出頭、爬出殼,開始新生命的冒險。白鐮紋蛺蝶為臺灣特有亞種,分布於中高海拔地區,產卵於阿里山榆之葉緣,卵直徑約0.8公釐。幼蟲孵化後通常不會將卵殼啃食殆盡,因而葉子表面留有許多如玻璃杯般的空卵殼。

【技術說明】

6幅照片拼貼為一幅以完整呈現事件各階段。背景經融合柔化與微調亮度。順序大略依順時鐘方向,由畫面左上始至偏左下止。由中橫公路採集物種後於室內觀察及拍攝。卵原為翠綠色,約2014年7月7日下午9時轉為黑色,7月8日上午7時開始孵化,上午11時脫離卵殼。卵顏色轉為黑色,約經過10小時後才開始孵化;自卵開始孵化至幼蟲完全脫離卵殼,過程總計約4個小時。使用相機型號為Pentax K-5 II,搭配 DFA Macro 100 mm F2.8 WR鏡頭、AF 540 FGZ閃光燈、RAYNOX MSN-200近攝鏡。100mm、F29、ISO100~200、1/160秒。



 

手工雕葉(Sculpted Leaf) 李鍾旻

是誰把葉子變成了鏤空的藝術品?原來是「長角長頸金花蟲」幼蟲的傑作。長角長頸金花蟲專門以菝葜屬植物為食,其早齡幼蟲有群聚的習性,牠們取食葉片時,往往將葉肉吃掉而留下較硬的葉脈。這株臺灣土茯苓的葉子,被一群幼蟲咬過後,就成了這副模樣。

【技術說明】

2014年12月攝於陽明山魚路古道。圖1~2使用Pentax K-30、DFA Macro 100 mm F2.8 WR鏡頭、AF 360 FGZ閃光燈,以RAW格式檔案輸出,經調整亮度與彩度後轉存Jpeg格式。圖1焦距100mm、F7.1、ISO100、1/60秒。圖2焦距100mm、F8,ISO100、1/60秒;圖3焦距90 mm,光圈F18,ISO感光數值100,曝光時間1/160秒。圖3使用Pentax K-5 II、Tamron SP AF 90mm F2.8 Di Macro鏡頭、AF 540 FGZ閃光燈;以Jpeg格式檔案直接輸出,僅作裁切及修除雜點。



綻放(Blossom) 黃雅欣.林建宏

此作品講述著利用化學沉澱法觀察到的情況,分子彼此間形成小團簇,並自組裝成奈米線的過程,形成不同樣貌的奈米結構。在這過程中,奈米線彼此團聚,像似綻放出一朵一朵生命之美的奈米花。

【技術說明】

2014年8月攝於國立臺南大學,使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型號:Hitachi S-3000N、電壓20Kv、工作距離8.5 mm放大倍率5K,進行樣品表面形貌的拍攝、使用Photoshop進行後製,在原本黑白對比的底圖,開新的圖層,圖層類型選擇為[顏色],用不同的顏色,對奈米線進行填色。



海洋靈魂之窗的演化(Evolutionary Oceanic Window to the Soul) 陳楊文

從不同門海洋動物的眼睛,可觀察從簡單的1D點狀到3D球狀的演化趨勢。扁蟲動物門只具有散狀感光的點眼,複雜的脊椎動物門則升級到可調焦距成像功能。扁形動物雖然多是掠食性,但主食為靜止的濾食動物,如海鞘。只具少數散布眼點,應該只能判斷明暗。寄居蟹視覺靈敏、行動敏捷,外界稍微有所動靜,躲入殼中露出柄狀複眼觀察外界。而脊椎動物的魚(魚由科)有水晶體與網膜構造,其功能可與人眼相匹比。

【技術說明】

2014年2~11月攝於新北市馬崗平臺的潮池。拍攝海洋野生動物的敏感眼睛特寫,必須在海中飄動的環境中,保持敏銳的觀察力,與極大的耐心構圖。為保持取得清晰與景深夠大的影像,以單一閃光燈(Nikon SB-28)或是機身LED燈光(TG-3)模擬太陽光源,並在現場肉眼檢視所拍攝的成像色彩,與實體色彩是否會有明顯的誤差。

使用NikonD7000、閃光燈SB-28、60mm、F2.8微距鏡頭與Kenko1.4倍加倍鏡,加裝 ewa-marine 防水袋(aqua housing),於潮池中所拍攝之海洋生態照片。上圖扁蟲頭部的小小眼點,ISO 400、手動M模式、速度1/350、f/54、閃燈1/2。



樹大變是美(Big is Beautiful) 邱語婕

樹大便是美,風剪樹就是一個被落山風巧妙雕塑出來的自然奇景,落山風持續地吹襲,強風彷彿一把利剪,剪出了一致向西南方向傾斜剛柔並濟的姿態,顯現出大自然剛強的生命力。樹不只單單只有美而存在,其實他相當的重要,樹減少土地侵蝕及調整氣候,樹可以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將大量的碳儲存在組織內,樹木和森林也是許多物種的棲息地,可以預防海水快速沖刷海岸,樹還可以固定泥土,防止土石流。當葉進行光合作用時,可以提供氧氣,淨化空氣,這就是大自然的奧妙。

【技術說明】

2014年12月攝於桃園的古蹟白沙岬中。僅用微單相機從上往下拍出美感,可惜當日的天氣不佳,只有微微的光。用Photoshop軟體中的色彩混和器調成溫暖色系,反映樹有生命的,再加強對比,增加質感。





渴望(A Yearning Desire) 王俊傑

仙女蝦是群棲暫時性淡水域的甲殼類動物。面對難以預料的雨水期,純水生的牠們得趕在池水消失前交配、產下休眠卵,等待下一次生長的機會到來。由於時間寶貴,可交配的雌性又稀少,雄性極度渴望配偶,積極逡巡,主動探查身旁的個體;但是,視覺或觸覺等感官卻不甚靈光,焉能辨牠是雌雄,雄性熱烈追求的對象往往是其他雄性,甚至還會試圖交配呢!然而,這種看似不合理的行為,卻被演化所保留著。

【技術說明】

2014年10~11月攝於臺灣大學生命科學館635研究室。為進行仙女蝦交配行為研究,先撈取雌雄約20~30隻,放置在加入1L原飼養水體的透明玻璃缸,以日光燈由正上方10 cm處照明(與飼養環境相同),待5分鐘適應後開始拍攝。以OLYMPUS E-5、ZUIKO DIGITAL ED 50mm/f2 Macro,手動對焦表現出交配行為的個體(M mode,ISO100,f20,1/250秒,WB 5300K),並以環型閃光燈(Metz 15MS-1)全力輸出(GN = 15),從玻璃缸正上方5 cm處補光。再利用OLYMPUS VIEWER 3軟體,對比度維持0或+1,其餘參數均無調整。



生命中的逗號(The Pause in Life) 錢昕

花鳳蝶幼蟲蛻皮時卸下的頭殼是幼蟲成長的紀錄。每蛻一次頭殼,頭就長大一次,頭蛻不會被「回收」食用,留下作為成長的見證。幼蟲蛻皮前約有一天時間不吃不動,等待新的外骨骼形成。這期間頭殼會先分離,但仍留在位置上。蛻皮時身體有規律地收縮,將舊皮推向尾端。牠們共蛻皮5次,最後一次是化蛹。蛻皮是為了繼續成長必經的停頓,是生命中的逗號,各期的頭殼連結為成長的軌跡。

【技術說明】

2014年8月於家中陽臺的柚子植株上,發現花鳳蝶的一齡幼蟲並開始觀察,過程中收集各次蛻皮所蛻下的頭殼。化蛹產生的頭殼(最大那顆)原本與胸、腹部蛻皮相連,為比較頭殼大小,拍攝前將頭殼以外部分切除。2014年9月以Nikon Df相機拍攝,幼蟲頭殼置於白色背景上,f/57、1/60、ISO1600,閃光燈置於畫面下方。後製調整亮度及對比。感謝彭大慶老師提供攝影器材並指導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