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清水區清水國小建校迄今已近120年,是全市第一所列為古蹟的小學,也是唯一學生仍在古蹟教室裡上課的學校,更是全國第一處校園古蹟。學校校園建築十分優美,教室牆面由紅磚砌成,長長的走廊邊,是以一根根排列整齊的鵝黃色圓柱所構成,在陽光的照射下構成迷人景緻,從任何角度看都令人陶醉,已成為觀光景點,每逢周休例假日總是吸引大批參觀人潮。
■文.圖/楊昌林
清水小學校園最特殊之處,是教室窗戶刻有「水」字的玻璃,距今已80年,目前還留有20多塊仍在使用;而當初學校為何要在所有的玻璃上刻「水」字,地方上有3種傳說,即一、防竊。二、學校標誌。三、學校會有「水」校長。當長相秀麗的黃美玲於100年接任校長後,應驗了第三項傳說。清水國小知名的畢業校友有,慈濟的證嚴上人、諾貝爾獎得主朱經武博士、早期政壇名人楊肇嘉、教育家楊丁及畫家蔡加龍等。
經歷二次大地震依然屹立
談到清水國小的校名由來,這要從西元1897年說起,當時為日治時代,日本人為使台灣人學習日本語,在清水鰲峰山下成立「台中國語傳習所牛罵頭分教場」,後來改名叫「清水公學校」而於1935年把校園遷到光華路現址,台灣光復後,更名為「清水國民校」實施九年國教時才正式命名「清水國小」。
當年校舍才建好沒多久,就遭逢災情慘重的「中部關刀山大地震」當時的清水幾乎被夷為平地,但清水國小只受到部分損傷,稍作修復後,繼續陪著孩子度過學習時光;不料,1999年又來個「921大地震」中部地區許多建築應聲倒地,清水國小以紅磚、檜木、杉木、洗石子為主要材料的老校舍,竟無畏強震,優雅矗立如常,後來在台中縣政府時代被指定為「縣定古蹟」,也讓清水國小成為全台首座「古蹟小學」,且還是「活的古蹟」。
從學校舊大門進入校園,有一塊以老樹園圃構成一個小圓環,樹下立著一塊刻有「誠」字的石碑,這是1936年當時的日籍校長川村秀德從台北芝山岩運回來的,從那個時候一直矗立至今。圓環後方為中央門廊,由兩根粗壯的方形角柱支撐,厚實氣派且充滿力道,外表米色洗石子材質,柔化了柱體的陽剛味。穿過門廊進入校園,紅磚教室面對操場成南北向的U字型,就像古老的三合院包圍著曬穀場般,這種座向可讓教室通風良好,避免西曬。
英式磚砌手法十分典雅
紅磚教室的建築,每間有4扇門,採用當時所謂「英式磚砌手法」以洗石子短牆為基座,上面砌起紅磚牆身與長形開窗,低矮的木製窗台適合孩童的高度;教室兩側的長開窗,可引進充足光線與流通空氣,窗戶上端磚牆與屋簷交接處還設置了通風孔,同時裝上網子,避免昆蟲或鳥類飛入。一長排教室,每5間設置一道圓拱形穿廊,與操場間連通。
在長長的走廊上,自南北兩端望去,一根根圓柱延展出列柱長廊;圓柱每一根的柱礎,是以六角形上搭圓形,柱身渾圓的向上略縮,與線條簡潔的柱頭銜接;柱頭之上,再以短方橫木,撐起長條簷樑與整片的斜廊頂。走廊側邊的教室牆面, 雖然經過80年,紅磚依舊質感溫潤。此種設計出自80年前的規畫,不只讓人看到了建築整體的美感,也感受到實用細節的用心。校園一隅矗立著古色古香的鐘樓,有兩層樓高,裡面還掛著巨鐘,但早已不用它來打上下課鐘聲了。黃校長打算針對表現特優的學生,以敲鐘告示眾人,作為鼓勵。
清水國小裡林木遍布,假日的校園格外寧靜,走在長長的廊下,欣賞廊柱序列之美,或只是靜靜的站著,伴著偶而幾聲吱喳的鳥鳴聲,感受夏天長廊下,徐徐吹來的涼風,可以感受著充滿書卷的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