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編織不僅是手工藝,更有如一門藝術,早期都由長輩傳承加上口頭上的指導,所以在編織的過程當中與實際所需的尺寸及款式會有所出入。三十多年前經由私人企業的台.日交流,日本編織在台灣才有了全新的風貌。
■文/葉雅玉老師 圖/陳招宗
首先由鐘紡毛線公司和經銷商合辦日本旅遊講習課程,接著日本鐘紡株式會社、日本クロバ可樂牌和日本ヴォーグ社三社合辦教師訓練。台灣送了幾位種子教師到日本引進了日本的製圖及推算技巧,加上日本續派指導老師到台灣的推廣及開課,並經常在日本或臺灣辦講習研討會 。
電視台闢專欄教學示範
之後,有業者引進歐洲材料.如法國GEORGES PICAUD喬治皮卡及英國雪敵,德國、義大利…多國品牌。當時台灣只有台視,中視,華視三台的電視台。筆者應台視邀請在中午時段開闢了一個教學節目,並在台視家庭月刊上開闢了一個編織天地專欄加以推廣,更經由當時這批種子教師的努力,讓台灣的編織業跨越了一大步。
編織的範圍其實很廣,如竹編、藤編、紙編…。筆者雖然這些都有涉獵,確發現介入太多無法專精,當下決定深入難度較高的服裝。服裝編織,基本上可分為鈎針、棒針、長鈎針、輪針…機器編。這些編法雖然差距甚大,但是在某些程度上的結合會讓作品變化無限,所呈現出來的美感完全不同。記得是40多年前台灣到處都有家庭加工,當時有很多的外銷品都是用鈎針、機器編所製做。如帽子、襪子、圍巾.玩偶....大都外放給家庭代工,外放物件大部份為鈎針及機器編較多,按件計酬。所以早期鈎針很盛行,如鈎帽子、圍巾、桌巾、床罩、椅靠、坐墊、玩偶…等等。
由於鈎編的流行接著引發了棒針的學習潮.可是剛開始用傳承模式,加上對線材的不瞭解,有些材料常常完成一件作品後發現太大或太小,不然就是下水之後或者整燙後整個變形(早期的線材大部分都沒有防縮處理)。要求較高者往往會拆掉重新編織,實在是太浪費時間。
在基本工上下功夫
直到民國70年初開始引進日本的編織製圖技術,先將要編織的款式,製作成一個流程。大致上有幾個重點:1.衣服的款式,諸如V領、圓領、U領、y領、馬球領、披肩領、荷葉…。長袖、短袖、背心、平口袖、L袖、蝴蝶袖、土耳曼袖、連肩袖…等等。2.量尺寸。3.製圖。4.編織織片。5.織片密度的推算。經由這幾個基本步驟,所編織出來的作品,大致上落差不會很大,除非編織者的手法不穩定,讓密度跑掉了。所以想要編織好一件漂亮的作品.一定要在基本工上下功夫,選擇材料也是一門很大的關鍵,在作品決定好之後,選擇的素材選對了,也會為作品加分。本次特以兩件作品作為示範樣品
*圓領開襟夏衫
材料:100%純蠶絲,金蔥紗
用具:可樂牌5號、2號4本針
由於每個人的尺寸大小不同,編織手法鬆緊不一樣,所 以僅供參考。
*方型手提袋
材料:竹篾、綿紗
用具:可樂牌鈎針2號
底部用竹編.袋身用綿紗鈎針編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