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產茶葉的台灣,泡茶人口為數可觀;而要泡出好茶,除了挑選上好的茶葉和茶壺之外,如果能再搭配一只保溫效果佳又耐用,且能改變水質的煮水壺,則如虎添翼。煮水壺材質琳瑯滿目,舉凡不鏽鋼、陶、琺瑯、玻璃、鋁…不一而足,近年則興起復古風,行家都偏愛使用日本生鐵壺,係因其集工藝、機能、增值等多方優點於一身,兼顧使用和收藏的價值。
■文/楊睿林 圖/陳招宗
坊間生鐵壺一般指的是日本製造生產的商品,雖然目前也有大陸仿製,但風格有很大的不同。設於東海藝術南街的昭和茶屋主人王佑任指出,生鐵壺係從沒有壺嘴的煮水器皿「鐵釜」演變而來,鐵釜注水後吊在掛勾上,下面燒著炭火,水煮滾之後,以杓子舀水,後來為了方便倒水,才逐漸發展出附有壺嘴的生鐵壺。
生鐵壺興起於南部藩主時代
唐宋時代鐵釜鑄造技術傳入日本,大約在五百年前,日本茶聖千利休確立日本茶道,鐵釜(湯釜)成為日本茶道必備的一種器具。而日本茶道深深影響日本人的生活,成為日本文化不可切割的一部份,首先在各藩主大名之間流行,再到武士階層,再傳播到平民。而在大約四百年前,日本盛岡第一代南部藩主-利直公,積極開採鐵礦(盛岡以出產砂鐵、岩鐵等良質鐵礦聞名),並在他的南部轄區內,聘任了許多製釜師,最初目的只是促進當地的製造工業,但無心插柳,卻因各代南部藩主對茶道的熱衷,又以第八代藩主-利雄公尤甚,並且拜師在第三代御釜師-小泉仁左衛門的門下,嘗試自己製作茶具。促使御釜師們創造了一種新的煮水工具-鐵壺;即將茶道用的鐵釜尺寸縮小,並加上壺嘴。
由於鐵壺十分耐用,只要保養得宜,不要任其鏽蝕或龜裂,有些甚至從江戶時代保存至今。因此,自南部藩主以降,從王公貴族到平民百姓,家家戶戶必備生鐵壺。後來這股潮流也流傳到首善之區京都,京都住著許多貴族富賈,生活水平比南部高很多,追逐精緻的飲食器皿。生鐵壺傳到京都也產生明顯的變化,從原本樸實的風貌,變得更華麗精緻,十分講究紋飾,造型也更多變化,有大有小、有方有圓,更有多角乃至仿自然物的特殊造型。最明顯的是,南部生鐵壺幾乎都使用鐵蓋,而京都的生鐵壺則使用銅蓋;銅閃閃發亮的材質不僅更有華麗感,其良好的延展性易於雕花塑型,使得蓋鈕有千百種造型,且往往都做成活動鈕。
昭和茶屋主人王佑任指出,日本生鐵壺迷人之處在於純手工打造,造型千變萬化,而且每一個產地均有其產地的特色,同一產區又因門派不同,而有各自門派的固有特徵,而且,作者通常都會在壺身某處烙上堂號,只要是熟手玩家,一眼就可以看出其產地和門派;而這些獨特的風格和特徵有助於辨認真品或贋品。二百多年前的京都地區,出現如龍文堂、龜文堂、金壽堂等較具名氣的堂號,創作者為了提高生鐵壺的藝術價值,大多會在壺身上鑄出富士山、琵琶湖的近江八景,樹木、家園、櫻花也都是壺身經常使用到的紋飾,藝術價值極高。
日本生鐵壺在江戶時期盛極一時,但歷經太平洋戰爭沈寂好一段時間,其中包含一些天災人為因素,例如在昭和23年(1948年)經歷颱風與洪水侵襲,南部鑄物鐵器工廠全面淹水,生產工作長期停擺。翌年又發生大火侵襲,南部鑄物鐵器工廠80%生產機具毀之一旦。近年日本政府為了保護及傳承這項獨特的傳統工業,遂於2003年5月份制定「傳統工藝品產業振興法」。
盛岡市與水澤市為振興區
南部鐵器在2004年2月依上述法規被列為保護項目,而振興的重點地區主要以岩手縣盛岡市與水澤市為主,當時共有八十家企業及980位從業者,主要製品有鐵壺、茶道用湯釜、鐵鍋等食器,風鈴、文鎮等日常用品。至於早期京都地區的堂號,諸如大堂號,龍文堂、金壽堂已無製造,而龜文堂有製造,但元氣未恢復。藏六一系當年屬皇室御用釜師,現有傳人在世,不久前與台灣鐵壺愛好者,共同出版了一本鐵壺指導集。
儘管早期台灣即有日本生鐵壺玩家,但為數不多,較具規模地引進台灣,大約在2000年左右。台灣出產好茶,行家泡茶時格外講究茶具,唯過去都一直聚焦在大陸紫砂壺、台灣名家壺,直到日本生鐵壺的引進,才有完整配套。茶界行家都知道山泉水或井水比較甜,更能烘托好茶;曾經有人分析水質發現這兩類水中鐵(二價鐵離子)的含量較高。生鐵壺亦含有二價鐵離子,可讓硬水變軟水,煮出來的水與山泉水相近,可有效提升口感,非常適合沖煮各式茶飲。
行家指出,新鑄的生鐵壺煮的水適合沖泡高山茶,可襯托生青的香氣。相對的,江戶時代的老生鐵壺煮的水則適合沖泡老茶、普洱茶等全發酵、後發酵的茶,更能泡出喉韻。係因鐵壺跟紫砂壺一樣,每一個工坊或堂號,都有其獨特的鐵質配方,老生鐵壺的主要鐵質之一為日本自產的「和銑」,這一種鐵質是原產鐵礦,沒有經過過多的後期鐵提煉加工,仍有許多耐高溫的礦物質存在。
此外,諸如江戶時代京都的龍文堂系統,龜文堂系統,金壽堂系統等均採用比傳統鑄造法更精細的蠟鑄法,此法在現今的生鐵壺鑄造上業已失傳,使得老壺具有無法複製的獨特性。因此,坊間的生鐵壺,老壺的行情遠超過新壺。至於老壺的界定,在台灣只要是日治時代的鐵壺均視為老壺,但在日本必須是江戶時代及之前更早的年代,才會被視為老壺。
除了生鐵壺之外,其他還有鐵急須(泡茶的小茶壺)、火缽(火爐)、瓶墊、茶托、鐵鍋、風鈴、以及花瓶等種類,只要是上品也都是收藏家蒐購的標的。一般容量在0.5公升以下的小鐵壺稱為鐵急須,適合用來沖泡茶。0.8公升以上大容量的鐵壺稱為鐵瓶、通常用來燒煮開水;坊間較常見的是1.5∼1.8公升的中小型生鐵壺。
避免乾燒和高處墜下
生鐵壺鑄造大多採鍋燒之製法(800一l000℃炭燒),鐵的表面會變成酸化鐵,又稱酸化皮膜(帶白的青紫色)。酸化皮膜讓水不會直接和鐵混在一起,所以燒開的水不會感覺有金屬味道;酸化皮膜亦有抑制生菌之作用。生鐵壺長時間使用後會愈加黑亮,而且清洗容易。外表可經常使用布擦拭,讓鐵質的光澤漸漸的展現,使用後則必須保持乾燥。此外,避免冷水沖熱壺或高處摔下,同時要注意不可壺內沒有裝水的情況下乾燒。上述情形都容易造成生鐵壺龜裂。
由於生鐵壺的導熱和保溫效果特佳,壺身溫度高,應避免燙到手,有人會先拿一塊小抹布蓋在上面再提起來倒水。如果使用鐵急壺泡茶,其控溫上和陶壺略有不同,必須多泡幾回才能掌握住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