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專題報導 產業文化 築巢贏家 生活時尚 中部嘻哈 綜合櫥窗
 


蔬果鮮
宗教巡禮
思想起
華人科學攝影展
水果王
山林記
新方案
人物誌
職場加油站
文教特報
藝術投資
文化產業
中時會客室
藝文前線
地方創意
目前位置  >  首頁 > 產業文化
 .零失誤演出的鋼琴家貝瑞佐夫斯基(Boris Berezovsky)
 .女印人簡麗芬處女秀─《印刻藝圖》個展
 .開創台灣第一味的楊國珍
 .廖文彬之藝術旅程
 .「醉」美多彩貴州 台中文化創意園區盛大登場
 .二手玩具圖書館-神奇樹屋
 .中部首選.逢甲EMBA

   上一頁  共 ( 414 ) 筆 / 第 ( 26 ) 頁 / 共  ( 30 ) 頁  下一頁    

漂洋過海近半世紀的玉米娃娃,不久前從美國回到了田中娘家。一只在五、六○年代出口到美國的台灣農村手工製品「玉米娃娃」,在美國百貨商的倉庫塵封了半世紀後,由行政院中部辦公室副執行長施威全協助送回給田中太平社區,「原封」地回到當年的出生地,讓當年參與製作「玉米娃娃」的社區媽媽們感動不已!

■文/蓉蓉  圖/陳招宗



施威全和「玉米娃娃」工作室的周沛晴老師一起檢視這只還放在包裝袋裏未曾取出的玉米娃娃,上面仍然黏著Made in Taiwan的標籤,標籤上有美國通路商的名字。周老師的媽媽年輕時曾親手參與製作「玉米娃娃」,她一眼就認出:「這是我們做的沒錯。」周媽媽拿出泛黃的照片紀錄比對眼前重逢的這只娃娃,她表示,當年的產品都有編號,這只從美國回來的娃娃,包裝袋上仍貼有4位數的編碼,標籤雖然已經模糊不清,但確實是從田中銷到美國的。

「玉米娃娃」曾是美國聖誕節熱門禮品

「玉米娃娃」曾經是台灣農村賺取大量外匯的主力產品,周媽媽回憶說,每到冬天,從田中一貨櫃一貨櫃地賣到美國。那是芭比娃娃等塑膠玩具還沒開賣的年代,「玉米娃娃」是美國聖誕節的熱門禮品,也是聖誕樹上的流行吊飾。四、五十年前,在物資並不充裕的田中農村,家家以養豬為副業,將玉米曬乾後作為豬的飼料,用不到的玉米葉就棄於農徑邊,手巧的農村婦女們乃利用玉米葉,做成玩具給小孩玩耍。之後娃娃開始穿上彩色外衣,做為商品出口銷往美國。

聖誕節前是「玉米娃娃」的旺季,田中的婦女辛勤趕工,以十萬計的「玉米娃娃」坐上貨船,送到美國的小孩手上。紅極一時的「玉米娃娃」,為農閒的田中農村帶來豐厚收入,但隨著社會的變遷與新興玩具的出現,這項技藝已逐漸沒落,只能存在於老一輩的記憶裡。

   隨著活化農村政策興起,彰化縣田中鎮農會期藉由重現玉米葉娃娃的丰采,進而推廣社區發展。於是,農會員工到處尋找鎮內這個被遺忘的手工藝製作秘方,希望將它再度發揚光大。2008年,行政院農委會以創新鄉村社區發展計畫補助下成立「太平社區玉米娃娃工作室」,也申請了商標與名字的專利權,希望藉由當地人力的栽培與技術的傳承,將玉米葉娃娃逐漸商品化,重現昔日風采並再度推展國內外市場,讓太平社區媽媽的巧手藝走進現代女孩夢想的王國。

 

「玉米娃娃」的「文藝復興」

一直到近年,「玉米娃娃」工作室的周沛晴老師,透過參與政府的農村再生政策,重拾傳統手藝,重新製造「玉米娃娃」,打造為田中太平社區的特色文創商品。周沛晴說,為了讓「玉米娃娃」能夠「文藝復興」,她訪談了不少奶奶、媽媽們,請她們回憶少女時的技藝教給下一代。

施威全說,他是在很偶然地機會,在美國一項倉儲大清倉的活動目錄裏,從上千項的貨品中看到這只「玉米娃娃」,之後透過電郵連繫,確認這只娃娃上有Made in Taiwan的標籤,並且查了標籤上的美國通路商,當年確實常向台灣下訂單、進口各項商品,直覺認為這只娃娃應該就是來自田中,於是出價買了下來。施威全說,玉米娃娃不是塑膠製品,容易受潮毀損,作為小孩的玩具,更是常被破壞,這只娃娃因為沒被賣出,還放在原來的包裝袋裏,才保存得那麼完美。周沛晴表示,現在看著這只曾遠渡美國又回到台灣的「玉米娃娃」,就是奶奶、媽媽們年輕時的作品,承載著歷史的記憶,這份來自施副執行長的禮物很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