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客家傳統美食,客家麻糬(客家話稱為「粢粑」)應最具代表,每每在客家族群的喜慶場合,不論是新屋落成、新店開幕、慶生場合、喜宴會場、廟會活動等,都少不了要打麻糬。人多的場合都會使用圓形的大竹箕,在內部放上大量拌好糖粉的花生粉,再放上一糰一糰的麻糬,讓幫忙的人和客人一起享用,增添熱鬧氣氛。
■文/伊洛瓦丹 圖/笠銓攝影
客家麻糬的由來已久,相傳江西省長汀縣有一個客家人聚集的地區,在宋朝曾發生連年旱災,以致當地居民想到去寶珠峰山的龍王廟,求海龍王賜雨水,可是大家有共識時,才發現各戶人家能拿出來的供品(米)太少了,於是居民就想到把各家的米一起蒸熟,再將它捶打攪和至柔軟不見米粒的模樣,當禮佛完後,大家就一同享用,食用其滋味還存有濃濃的稻米香甜味,於是,這種米食在口耳相傳下,就成了客家人的最愛了。
傳統打麻糬需要三個人分工
傳統打麻糬時一組至少要三人同時進行,在開始之前先在木製大臼內部倒入適量的花生油,並以乾淨的布將臼的內部及杵的表面均勻地塗上一層,再倒入蒸熟的糯米飯,先輕輕將糯米飯在臼內樁平,然後對面兩人你一杵我一杵地慢慢加大力量,樁的過程中,不時要在木杵頭沾點冷開水,另一人則負責將樁中的麻糬糰翻轉,使樁出來的麻糬能非常細緻,然後可以上桌與親友分享。品嚐時要用兩枝竹筷以剪的方式分成較小的糰塊,然後均勻地沾滿花生粉再品嚐。這是最簡單的方法,否則如果你想用夾的方式,那就比較難了。
同樣是麻糬,客家麻糬和台式麻糬或日式麻糬有何不同呢?台式麻糬以糯米粉製作,裡面通常都會包入芝麻或花生內餡,所以比客家麻糬稍硬;日式麻糬以粳米製作,少了一點Q勁。
客家麻糬最傳統的作法係採用圓型糯米,磨成米漿再壓乾至一定程度,成為糯米糰,再將糯米糰蒸熟,之後放入木臼中搗成帶Q帶粘的麻糬。此外,還有兩個懶人作法,其一是是將糯米煮熟後,同樣放入木臼中搗成麻糬。其二是直接用糯米粉調水,放入鍋中隔水蒸熟(亦可用電鍋蒸熟)即成麻糬,方法更為簡單;然而,後二者的「速食」作法卻吃不到麻糬的糯米香味和客家麻糬應有的Q勁。
老薑紅糖湯汁麻糬風味傳統
至於麻糬的沾粉,一般以花生粉和芝麻粉居多,以花生或芝麻1:1的比例,放入石臼搗成細粉狀即可。麻糬的內餡則相當多樣化,較常見的包括紅豆沙、綠豆沙、芝麻、芋泥等,包甜餡的麻糬一般是當作甜食;此外也有鹹口味的內餡(如豬肉、筍角)。客家人亦常用老薑汁熬紅糖,再放入麻糬煮成湯汁麻糬,客家人俗稱牛汶水,和日本紅豆麻糬湯有異曲同工之妙。
手工製作的麻糬大多註明最遲要隔天食用完,否則會變硬、變餿,機器製作的則可以保存較久。現代人有電冰箱可以延長麻糬的保存期限,但必須放入冷凍庫而非冷藏室,不然會變硬。食用時將冰凍的麻糬放在室溫下退冰至軟即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