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落差拉大,鄉間年輕人口外流日益嚴重,留下來的老弱婦孺誰來照顧?單靠財力和人力有限的社政單位,杯水車薪,力有未逮,位於彰化縣秀水鄉的馬興社區,推動老人關懷據點雖然時間不長,迄今只有七年,但卻因績效卓著,曾獲衛服部評鑑第一名。馬興社區成功的案例,向全台鄉間社區顯示,政府經費和人力有限,但社區資源卻是無窮。 ■ 文/楊順發 圖/陳招宗

馬興社區位於秀水鄉和鹿港鎮交界附近,開發甚早,村內有一座台灣三大古宅之一的「陳益源古厝」。村民幾以務農維生,年輕人口為了就業外流嚴重,村內老弱婦孺占了大半。原本村子了無生意,但自從在馬興村土生土長,出社會後至彰化市從事海產生意的陳明灶退休返鄉後,情況開始出現轉機。
退休海產業者活化社區
民國96年,陳明灶把事業交棒給兒子,原本想享受清閒的退休生活,但他看到村子的老人和小孩們出現若干問題(老人獨居、隔代教養、輟學等等),他知道單靠社政單位解決不了,他很想為村民做點事。剛好當時舉行村里長改選,陳明灶挺身而出,順利當選,後又兼任馬興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於是,開始深入了解推動社區營造的事宜,亟欲讓馬興村脫胎換骨。然而,千頭萬緒,不知從何著手,幸有一位朝陽科技大學退休教官接任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對於政府資訊和公文書信往來知之甚詳,讓陳明灶如魚得水。
般社造都從硬體設備開始,但陳明灶經過一番評估之後,卻決定先從老人關懷據點著手,藉此克服有限經費,見樹不見林的老問題,且能給予社區老人即時的幫助。但政府的開辦費才十多萬元,未來會不會有斷炊的問題?起初陳明灶有些遲疑,但他一想到村內老人們需要即時的照顧,便義無反顧「蹽落去」,讓他感到意外的是,七年來竟然都沒有發生過斷炊的問題,剛好相反的,經費越來越充裕,以致四年前才有能力賡續開辦中低收入戶學童課後輔導。

退休海產業者活化社區
民國96年,陳明灶把事業交棒給兒子,原本想享受清閒的退休生活,但他看到村子的老人和小孩們出現若干問題(老人獨居、隔代教養、輟學等等),他知道單靠社政單位解決不了,他很想為村民做點事。剛好當時舉行村里長改選,陳明灶挺身而出,順利當選,後又兼任馬興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於是,開始深入了解推動社區營造的事宜,亟欲讓馬興村脫胎換骨。然而,千頭萬緒,不知從何著手,幸有一位朝陽科技大學退休教官接任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對於政府資訊和公文書信往來知之甚詳,讓陳明灶如魚得水。
般社造都從硬體設備開始,但陳明灶經過一番評估之後,卻決定先從老人關懷據點著手,藉此克服有限經費,見樹不見林的老問題,且能給予社區老人即時的幫助。但政府的開辦費才十多萬元,未來會不會有斷炊的問題?起初陳明灶有些遲疑,但他一想到村內老人們需要即時的照顧,便義無反顧「蹽落去」,讓他感到意外的是,七年來竟然都沒有發生過斷炊的問題,剛好相反的,經費越來越充裕,以致四年前才有能力賡續開辦中低收入戶學童課後輔導。

陳明灶指出,只要有心、盡心,自然而然會有更多人受到感召,願意付出金錢、時間、心力襄助。他說,首先受到感動的是,受照顧老人出外的家屬,看到老人家生活受到無微不至的照護,只要經濟許可都會或多或少捐現回饋。其次是附近的中小企業也會捐款做公益又能節稅。尤其是旅外有成就的企業家,抱持回饋鄉里的精神,挹注最多更令人動容的是,有些老人家們臨終前特別交代兒女要撙節喪葬費,省下來捐給老人關懷據點,嘉惠在其他老人身上。還有村子裡的廟宇也會將部份信徒捐助的香火錢轉捐給該中心。
由於上半輩子在生意場上打滾,腦筋很靈活的陳明灶,掌握生機飲食的趨勢,將村內閒置空地開闢為「假日農園」,出租給上班族耕作,租金除了可以充裕基金,承租者還會將多餘的蔬菜免費提供給老人關懷據點共同廚房;甚至還有熱心的村民會捐米、雞鴨、調味料等等,省下一筆可觀的買菜錢。另外,有一位受照顧老人的女婿從事糕餅業,主動製作牛舌餅(為區隔市場另取名「馬舌餅」)義賣,所得捐助基金。附近的雨傘工廠也捐助愛心傘義賣。而馬興社區在先後取得內政部績優社區和衛服部評鑑第一名後,聲名遠播,全台前來取經的社區絡繹於途,陳明灶乃利用共同廚房推出具鄉土風味的「割稻飯」款待來賓,收取些許的餐費,又為基金找到財源。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陳明灶說,公益事業如果做得好的話會像滾雪球一般,能量會不斷擴大,在馬興社區老人關懷據點接受到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源之後,固定在共同廚房用膳的老人家多達30位,送餐服務範圍也擴及附近社區。又有能力在四年前,在社工老師的協助下開辦中低收入學童免費課後輔導,受理的學童以馬興國小為主,不限馬興村,還包括附近二個村、四個社區。為讓忙於工作的家長沒有後顧之憂,孩子都留到家長下班為止;寒暑假則全天開放。
學童下課不怕餓肚子,共同廚房會供應營養衛生的點心,陳明灶說,如此可以減少學童食用零食,導致營養失衡。他說,課輔中心除了教導學童功課外,還教導生活常規和倫理觀念,社工藉機鼓勵小朋友為社區老人服務,培養愛心,因此,孩童的學業和品德都有明顯的進步。
由於上半輩子在生意場上打滾,腦筋很靈活的陳明灶,掌握生機飲食的趨勢,將村內閒置空地開闢為「假日農園」,出租給上班族耕作,租金除了可以充裕基金,承租者還會將多餘的蔬菜免費提供給老人關懷據點共同廚房;甚至還有熱心的村民會捐米、雞鴨、調味料等等,省下一筆可觀的買菜錢。另外,有一位受照顧老人的女婿從事糕餅業,主動製作牛舌餅(為區隔市場另取名「馬舌餅」)義賣,所得捐助基金。附近的雨傘工廠也捐助愛心傘義賣。而馬興社區在先後取得內政部績優社區和衛服部評鑑第一名後,聲名遠播,全台前來取經的社區絡繹於途,陳明灶乃利用共同廚房推出具鄉土風味的「割稻飯」款待來賓,收取些許的餐費,又為基金找到財源。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陳明灶說,公益事業如果做得好的話會像滾雪球一般,能量會不斷擴大,在馬興社區老人關懷據點接受到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源之後,固定在共同廚房用膳的老人家多達30位,送餐服務範圍也擴及附近社區。又有能力在四年前,在社工老師的協助下開辦中低收入學童免費課後輔導,受理的學童以馬興國小為主,不限馬興村,還包括附近二個村、四個社區。為讓忙於工作的家長沒有後顧之憂,孩子都留到家長下班為止;寒暑假則全天開放。
學童下課不怕餓肚子,共同廚房會供應營養衛生的點心,陳明灶說,如此可以減少學童食用零食,導致營養失衡。他說,課輔中心除了教導學童功課外,還教導生活常規和倫理觀念,社工藉機鼓勵小朋友為社區老人服務,培養愛心,因此,孩童的學業和品德都有明顯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