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吞雲吐霧,雪茄、菸斗與一般市售紙菸就是不一樣,在國外,雪茄不僅是社交饋贈,也是休閒把玩與歡樂慶典的代表,已有相當的歷史,在台灣,許多人對其仍一知半解,無法窺其堂奧。
■文/閻鳳婷 圖/笠銓攝影
雪茄是什麼時候開始被使用的?斯莫克雪茄菸斗坊人?周正凡指出,一般認為哥倫布在1492年發現新大陸的同時,也發現了雪茄,當時土著們獻上他們從未見過的菸草。在此之前,菸草在人類社會早就不知被使用了多久,不論磨碎、撕扯,或是捲起來點燃,用來治療頭痛、振奮精神,有藥草的功效。
亞馬遜河的土著遞贈雪茄表達友誼
在信仰方面,菸草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也占有相當的地位。印地安人出征前,用長木杖點燃菸草,轉身對著四週及同伴身上吐煙,祈願力量之神加持,護佑打敗敵人;亞馬遜河的土著遞贈雪茄,則是友誼的表達。
馬雅文化對菸草的崇拜更是根深蒂固,當地人相信流星是諸神抽雪茄菸灰四散掉落而成,雷聲是打火石撞擊而來,打火石噴出的火花是閃電,雲則是雨神吐出的煙霧;馬雅神廟壁上的祭司個個嗜菸如命,口叼雪茄,雲霧蒸騰,成為「快樂似神仙」的最佳寫照。
雪茄被發現後,輾轉傳到西方世界,除了娛悅感官外,十六世紀時,被視為藥草大量宣傳,在有心人推波助瀾、加油添醋下,一躍變成可治百病的靈藥,不僅如忘憂草般,可化解抑鬱,還可治感冒、胸痛、牙痛、風濕、消化不良、胃痛、便祕、氣喘等,儼然藥用植物之王。這種過當的宣傳當然也引起反彈,當時就有人以邪惡糜爛的毒藥、魔性十足的煙來抨擊,認為這種魔鬼才發明的東西,迷亂危害人心甚鉅。
過了四個世紀,人們發現菸草對健康有害,許多反菸團體開始振臂疾呼,聲浪愈來愈大,種種禁制,使得部分菸客轉而投入雪茄的懷抱,認為純雪茄對身體的危害比較小,雪茄消費市場反而升溫, 雪茄俱樂部紛紛成立,雪茄客聚在這個可以吞雲吐霧的空間內,隔絕外界的紛擾,享受片刻的寧靜。
周正凡表示,二十一世紀,反菸團體透過立法,達到相當目標的訴求,有人認為,不過量的菸草的確具有某方面的療效,就如嗎啡、鴉片一樣,用量對了是藥,用多了就是毒,而抽雪茄是不是真得比較健康,也見仁見智。
能不抽菸最好,如果戒不掉,最好改變吸菸習慣。雪茄強調抽空口煙,煙不吸入肺部,菸癮自然比較小。有位菸齡超過三十年的菸客,不抽一般紙菸,只抽雪茄與菸斗,至今沒有菸癮,只在時間、空間允許時,心情對了才拿出來品嚐。
分淡葉、乾葉、淺葉與紋理葉四種
SMOKER’S INN負責人姜荊仁指出,雪茄強調自然,菸草種植過程中,不能噴灑農藥,正因如此,要種植出完美無缺的菸草必須花費相當工夫,每年九月份播種,育苗四十天後,發芽至十五公分時,進行移株,翌年一至三月由植株的底部一葉一葉採收,底層菸葉較淡,頂層最濃,中層濃度與香度最佳。
菸草經過第一道嚴格的挑選手續後,送至菸草屋內風乾五十天,進行第一次發酵,再將菸草分為茄心,茄套與茄衣三種,潤濕之後,送至儲藏室進行第二次發酵,過程中必須翻葉數次,使發酵平均,之後再經一次濕潤,進行葉片中央葉脈的剝除工作。
剝脈之後,將菸草分為淡葉、乾葉、淺葉與紋理葉四種,用以調和各品牌雪茄獨特的風味與濃度,配方則是各廠的祕密,再經捲製工人巧手捲製,工具只有一塊木板及一把銼刀。一支雪茄從菸草移株至完成,至少經過二百九十二道手續,歷時十八個月至三年不等,相當耗時費工。
捲好的雪茄不能馬上販售,需要送至木格內進行休息,因為茄雪捲製過程中,經過多次扭擠與濕潤發酵,千錘百鍊後,必須釋放多餘的濕氣,在時間的浸潤發酵下,韜光養晦,逐漸熟成為雪茄客口鼻間最完美的尤物。
有人稱讚雪茄是唯一能把菸草魅力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東西,不論外界如何批評,在神境與人境間,在邪物與聖物間,或許穿梭兩界的一縷青煙,才真正懂得其中的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