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衛生單位抽檢大型連鎖速食店和餐廳炸油品質,赫然發現包括麥當勞、肯德基、漢堡王、頂呱呱、摩斯、達美樂等知名速食店,都在不合格的名單內,炸油酸值過高,有的甚至高達23.88mg KOH/gram,超標12倍,連油中的無機砷含量也高得驚人,罔顧消費者健康,引起社會一片譁然!殊不知,大多數消費者對食用油知識不足,對健康的威脅更甚於前者。
■文/楊睿民 圖/笠銓攝影
油脂是人體攝取脂肪最主要的來源,脂肪在身體裡可是有超級大用處呢!首先,脂肪像一層軟墊一樣,支持、保護著我們身體裡的神經以及內臟器官,使它們不容易因為外來撞擊而受傷;其次,我們也需要脂肪來提供一天內所需消耗的基本能量,並且有助於維持體溫;再者,脂肪有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A、D、E、K)吸收的效果,所以,如果脂肪攝取量不足,很可能造成脂溶性維生素缺乏。更重要的是,脂肪對於人類正常的生長、細胞膜的完整、荷爾蒙的合成都有很重要的貢獻。
飽和、不飽和脂肪各有優劣
而依脂肪酸的結構又分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無論是動物油或植物油,凡在正常室溫中變成固體的都含有高量的飽和脂肪。常見的有肉類脂肪、牛油、奶油。飽和脂肪酸外型圓滾滾、是屬於容易沈積的脂肪成員,就因為不容易排出體外,因此,會增加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然而,從另一方面來看,它也比較安定,不容易氧化,適合高溫油炸,飽和脂肪酸大多存在於動物性油脂和植物油的棕櫚油、椰子油。
不飽和脂肪主要源自植物,基本上可分為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與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兩類。多元不飽和脂肪在正常室溫下呈液體狀,諸如:紅花種子油、棉花油、向日葵子油、大豆油、粟米油、堅果及種子、魚脂肪等,這種脂肪的熱量不可超過全日攝取熱量百分之十。單元不飽和脂肪在正常室溫下,也是呈液體狀,攝取之熱量也不可超過全日總量百分之十,諸如:橄欖油、花生油、Canoia油。 不飽和脂肪熔點低,較不耐高溫。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就像是有許多觸手似的,雖然它有降低壞膽固醇的效果,但也會降低好膽固醇的吸收。由於性質不安定,因此較不適合高溫油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較多的油如玉米油、黃豆油(亦稱「沙拉油」)、葵花油等。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是只有一隻觸手,穩定性雖比不上飽和脂肪酸,但還算穩定,而且它能降低壞膽固醇,維持或稍微提高好膽固醇,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較多的油是橄欖油、芥花籽油、花生油。
早期農村社會最常被使用的食用油包括:豬油、花生油(亦稱「火油」)、菜籽油、茶油。台灣在民國八十五年時曾經做過一個調查,發現零售市場賣掉的食用油品中有 60% 是沙拉油、12% 是葵花油、13%是老一輩婆婆媽媽們習慣用的豬油。十多年後的今天,沙拉油、葵花油和橄欖油,是現今台灣家庭中最常用的烹飪油,橄欖油尤其炒得很熱,使用率大幅提升,豬油越來越少用了。
豬油是最常被使用的動物油,因含有高量的膽固醇,現代人因為害怕升高血脂,很多人都不敢吃動物油,而且大家都深信植物油比動物油健康。不過,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營養師張湘寧指出,植物油脂含有植物固醇,會搶先一步在動物性固醇在人體內的小腸上的接受器結合,並和蛋白質及磷質等鏈結,由於膽固醇要被人體吸收,必須和食物中的各種蛋白質、磷脂質及小腸的接受器結合,當植物固醇搶先把接受器佔滿了,吃進去的動物性膽固醇就無法被人體吸收,便能降低人體的膽固醇指數。不過,必須注意的是,過度攝取植物固醇也會阻礙人體吸收好的膽固醇,對身體也會產生不良影響。
各類油脂起煙點高低不同
另外一方面,以煎、炸等高溫烹調食物,熔點高、耐高溫的動物油反而比熔點低、不耐高溫更安全、更健康。熔點亦稱起煙點,各種油脂的起煙點溫度不一,一般來說,起煙點越高的油,在高溫下越穩定,不易產生有害物質,也不易變黑。消費者在選購食用油種類時,最好先搞清楚該油品的起煙點溫度。起煙點溫度低於170℃的油脂就不合適大火爆炒或煎炸,高溫下容易產生毒素,因而涼拌或熟食拌油的做法是比較健康的。若是傳統的熱炒那就要選擇起煙點中等偏高(大於190℃)的油品。動物油起煙點最高(200℃以上),因此非常適合煎、炸食品,但仍需注意的是,煎、炸用油最好不要反覆使用,以免產生酸敗的問題。
為了避免高溫對食用油產生不良影響,「水炒法」可以說是使用食用油最安全的烹調方式,不管炒什麼都加一點水來炒,因為水分會將溫度拉低到一百度左右;大多數油類的冒煙點都在一百度以上,所以炒菜時只要能把溫度控制在一百度,油就不會變質,吃了也不會有害。
台東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營養師林靜芬建議,涼拌或熟食拌油可利用起煙點低但不飽和脂肪酸高的油類(如橄欖油、芝麻油、花生油、苦茶油等)。煎、炒時採用高起煙點但不飽和脂肪酸高的精製植物油(如精製大豆沙拉油、精製花生油)。需大量煎炸食品時,才考慮用烤酥油或豬油等高起煙點、但高飽和脂肪酸的油脂,要注意的是這樣的烹調方式對高血脂的人是非常不合適的。
此外,炒菜時油燒七分熱就可,不要熱到冒煙才烹調食物,因為「油」其實是熟的,不加熱更能保留其營養不變質。另者,飲食中已有不少的隱形油脂存在,例如:肉類、加工食品、沾醬等,脂肪含量都不少,烹調所用的油除了要慎選油品,也要控制使用量,不能用太多。
坊間充斥精製植物油不利健康
不過,正確選購油品在台灣卻不是很容易的事,因為坊間大部份的植物油一般都是精製過的,國內油品加工業者使用有許多障眼法,例如只加了一點橄欖油,就號稱是橄欖X酚油,其實是菜籽油。而大部分廠商為了迎合國人喜歡大火炒菜的習慣,都把優良的進口橄欖油或其他食用油在台精製。這麼做其實非常可惜,因為精製過的油,就不能算是「好油」了。
拿精製油炒菜,又多了一道氧化的過程,等於錯上加錯,對身體更加不好。最正確的做法、能確保身體健康的烹調方式是,買未精製的橄欖油、麻油,來做中溫烹煮之用,若要炒菜,如果買不到好的椰子油或棕櫚油的話,寧可選用豬油、奶油或茶油。
朝陽科技大學生化博士陳耀寬則力薦冷水魚類、浮游生物和藻類的油脂,冷水魚類諸如:鮭魚、鯖魚、鯡魚、沙丁魚、鱒魚、鰻魚、鯷魚、鮪魚,上述海產的油脂屬於ω-3,其脂肪酸為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對人體健康有很大的幫助。
醫界學者專家觀察到,愛斯基摩人住在冰天雪地的北極,幾乎沒有機會吃到各種多樣的蔬果,他們多是攝食以高脂肪和高蛋白的動物性食物來源,但他們很少得到心血管方面的疾病,答案就在於他們所食用的大部份是鮭魚、鯖魚等深海魚類,它們是愛斯基摩人的脂肪來源,都富含深海魚油。
深海魚類富含的脂肪酸主要分為EPA和DHA兩大類, 兩者都是長鍊的多元不飽合脂肪酸,科學家已經證實,這兩種成份除了是構成腦膜脂質的主要成份,對於孕婦與幼兒的健康有很大的幫助外,也具有多種抗發炎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保健功效,其中更以心血管系統的保健最為顯著。
消費者對於家庭使用的食用油的健康可以嚴格把關,但出了家門,就非自己可以掌控了,食品加工業者和餐廳業者使用的油品,消費者無從得知。特別是速食業者和食品加工業慣用的「氫化植物油」(亦稱「反式脂肪」,對身體健康的威脅非同小可。
「氫化植物油」惡名昭彰
「氫化植物油」就是在每個植物油分子裡加兩個氫原子,使原本順式脂肪酸( cis -Fatty Acid) 變成反式脂肪酸 ( trans -Fatty Acid)。反式脂肪酸由於分子的極性較大,油分子之間的互相吸引力較強,所以在常溫下 ( 25 ℃ ) 是固態,相當穩定。而原本的黃豆油、玉米油這些植物油,在常溫下比較不穩定,呈液態。液態的植物油,加了兩個氫之後,就變成固態的氫化植物油,然後再加點調味料、人工香料與色素,味道與模樣就跟奶油一樣了。大家最耳熟能詳的人造奶油就是乳瑪琳(Margarine)。
另外一種氫化植物油,大家比較沒聽說,但卻更常吃,那就是植物性酥油。酥油是麵包師父作麵包或餅乾時,幾乎都會加的油,以前多半是用豬油,但現在幾乎全都用氫化植物油作成的酥油。它可以使糕餅、麵包的口感更好。除此之外,由於氫化油不易敗壞,可重複高溫油炸,使食物酥脆、賣相好,有很多業者都使用氫化棕櫚油來油炸食物,例如炸雞、薯條、洋芋片、餅乾、蘇打餅、爆米花、油條、臭豆腐、鹽酥雞等等。所以,外食族或喜歡吃麵包、糕餅、零食的人要小心了,你可能在不知不覺之中,吃下了許多對健康有害的「氫化油」。
氫化油(Trans Fat)可以說是健康的頭號殺手,由於反式脂肪酸在我們的生化反應裡是完全不被接受的,人體無法正常代謝、有肝毒性、干擾必須脂肪酸的代謝、細胞膜缺損、荷爾蒙障礙、增加壞膽固醇、使血管硬化、心肌梗塞、腦中風、過敏、自體免疫、免疫力下降、癌症、糖尿病病變。因此,美國政府規定,從2006年起,食品要清楚標示反式脂肪酸的含量。
丹麥也規定,從2004年起,含反式脂肪酸超過2%的食品,不得在丹麥販售,顯示各國都開始正視這個問題。而在台灣,一般民眾不曉得反式脂肪酸對身體危害的嚴重性與存在的普遍性,麵包師傅、餐廳廚師、路邊的小販更不知道他們用的油對健康有多大影響,食品標示更是不清不楚,種種現象實在令人相當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