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專題報導 產業文化 築巢贏家 生活時尚 中部嘻哈 綜合櫥窗
 


智慧城市專題報導
大聲說出中科最精彩的
科學園區專題報導
中科觀點
中科主播台
大肚山傳奇
封面故事
中科專題報導
專題報導
中科臉譜
中科快遞
中科繽紛
目前位置  >  首頁 > 中科報導
 .App移動行銷的時代
 .自己的食安自己救
 .風頭水尾打造水耕農業奇蹟
 .經濟部中台灣創新園區啟用
 .梁又文接掌加工出口區 管理處台中分處
 .你家也可以成為太陽能發電廠
 .年輕人想創業當頭家 職訓有「錢」途

   上一頁  共 ( 547 ) 筆 / 第 ( 27 ) 頁 / 共  ( 30 ) 頁  下一頁    

五年級生讀國中時,應該永遠難忘戴草編童子軍帽參加週一朝會的成長記憶,這一頂頂陪伴青髮學子度過校園生活的藺草帽,就是遠近馳名的大甲草帽,但準確來說, 事實上,它來自苗栗的苑裡,全部出自農村婦女的巧手,大甲只是藺草編織商品的集散地。1936年,苑裡的藺草編織商品外銷暢旺,出口產值高,僅次於蔗糖和 白米,但曾幾何時,目前藺草田僅剩三公頃,藺草編織人才零落,只靠著苑裡農會設立的藺草文化館苦撐,若未加以發揚,恐有失傳之虞!文/楊順發  圖/陳招宗


   藺草編織品和早期農村生活密不可分,床上鋪的草蓆、頭上戴的草帽、手上拎的菜籃,大多是藺草手工編織而成;當時藺草編織品絕大部份都來自苑裡。根據文獻記 載,清雍正年間已有歸化平埔族道卡斯人婦女,採擷大安溪及房裡溪下游兩岸沼澤地野生藺草、曝曬壓扁,編成草蓆、籠頭等用具。後來又有一位雙寮社的婦人,將 三角藺草的莖折成細條,編織出更精細的草蓆。同時她為了加以善用藺草,把野生的藺草苗移植到水田種植,其他番社的婦人也開始學習依此方法種植藺草;而藺草 編織工藝也隨著材料取得便利而興盛,成為當地平埔族人生活文化的一環。

藺草編織令苑裡人重女不重男

   漢人先民乃向平埔族人學習編織藺草的手藝,並進一步逐漸改良種植技術與編織方法,於是發展出後來的「苑裡藺」。居住在大安溪附近(苑裡、大甲、通宵)的漢 人婦女,大多以編藺草為謀生方式,於是此項技藝漸漸流傳開來。明治年間,治台日本總督府苑裡辦務署署長淺井元齡,十分看好這項手工藝產業的市場潛力,大力 倡導,積極開發外銷日本的市場。唯當時苑裡對外交通不便,苑裡生產的帽蓆產品都統一由設置在大甲的「帽蓆檢查所」檢驗後再轉銷各地,以致,一般都誤以為大 甲是帽蓆的故鄉。

   關於苑裡的藺草帽編織還有一段淵源,明治年間有一位苑裡婦女洪鴦,因兒子的頭上生瘡化膿,又髒又臭,經常被蒼蠅叮咬,無法忍受,洪鴦為了保護幼子,於是編 出了一頂藺草帽給兒子戴,結果這頂藺草帽受到鄉人讚賞,紛紛向她請益,洪鴦也樂於指導,甚至開班授徒,於是編織藺草帽在苗栗沿海地區成為風氣。洪鴦 1853年出生於通霄白沙屯,22歲時與住在苑裡鎮西勢庄的高治結婚,婚後才學習藺草編織,由於手工精巧又不吝於傳藝,受到地方民眾的尊敬。1940年 (昭和15年),台灣總督府為肯定洪鴦對於草帽產業的貢獻,特別頒發綠綬褒章給她,隔年她以89歲高齡離開人間。

   苑裡帽蓆從日治時代開始,一直以日本為最大的外銷市場,而且也廣受日本人的歡迎。1936 年(民國25年)全盛時期年銷一千六百多萬頂帽子,居台灣省五大特產的第三位,僅次於糖和米。戰後,日本外銷市場嘠然中斷,來台的國民政府乃將苑裡帽蓆銷 至大陸,繼續維持一段榮景。直到大陸淪陷,苑裡帽蓆市場面臨空前的危機,所幸,1955年(民國44年),時任苗栗縣婦聯會理事的鄒靖女士透過蔣夫人,提 倡全省童子軍帽改用草帽之後,銷路大增,為苑裡帽蓆找到新出路,雖產值不及外銷全盛時期,但五0年代期間帽蓆產業依然欣欣向榮,北到新竹,南至台南安平皆 有從事帽蓆編織工作者。

   當時由於帽蓆內外銷的價格高,工資亦高,婦女每日所得高出男人甚多,每一位從事藺草編織婦女所得可以養六口人,而男人除非有自己的事業或公職,否則除了加 入編織草蓆、草帽的行列之外,就是代替女人處理家務雜事了。所以當地流傳著一首不重生男重生女的歌謠:「一枝兩枝罔來拎,牙通加阿母嫌無錢。一枝兩枝罔來 揪,毋通加阿母伸長手。一行做了又一行,做到佟時才會快活。一頂做了又一頂,做到佟時才會清閒。一行二行罔來做,毋通哄哄想迄逃。人做草笠金噹噹,阮做草 笠破三空。人做草蓆一級棒,阮做草蓆仔蓋屎仔桶。」。

   不同於其他漢人社會的女性,苑裡的女人不學針線刺繡,而必須從小學習編織草蓆,一肩挑起養家的重擔。由於有圖案的帽蓆收購價格比一般商品高,越高難度價格 更高,促使婦女們不斷精進自己的手藝,練就不必打手稿就可以直接編織出龍鳳、雙囍等複雜的圖案。由於苑裡婦女擁有一技之長,肩挑全家家計,出嫁時要求男方 的聘金特別高,通常男方都不吝給,因為媳婦娶進門,等於搬回一台印鈔機。

藺草文化館力挽狂瀾

   然而,好景不常,一直到1971年(民國60年),苗栗縣帽蓆產銷合作社因漏稅官司纏訟而結束運作,配合的廠商受累而倒閉,再加上社會變遷及工商業發達, 婦女多湧進工廠賺取較多之工資,帽蓆業從此一落千丈。加上近十年來,東南亞、大陸、韓國廉價之草編工藝品傾銷到台灣,帽蓆業之盛況已不復在。這期間只有在 大甲鎮瀾宮外攤販和苑裡老街零星可以看得到苑裡的帽蓆,終究老一輩嫁女兒時,嫁妝裡還是念念不忘要放一張冬暖夏涼的藺草蓆。

   2003年,苑裡鎮農會總幹事鄭炳輝,在規劃該鎮農會未來發展時,就曾思考「外地人來到苑裡鎮我們拿甚麼給人家看,讓他們留下甚麼回憶?」。他首先想到藺 草編織在苑裡是一項很重要的特色產業與文化,鄭炳輝希望能夠把這樣的文化做推展與保留,遂利用山腳閒置的穀倉作為藺草文化館用地,由農會提撥五百萬元,並 由文建會補助五百萬元,設置完成了藺草文化館,總面積約330平方公尺。

   文化館的改建是委由李榮築建築師精心設計,並請國立台中技術學院商業設計系副教授趙樹人進行藺草相關文物與資料之蒐集、展示與數位化事宜。館內藉著藺草編 織品、模型、影像與文字,來保存藺草的文化,其他還設置了藺草體驗區、帽蓆文化區、DIY教室、簡報區、戶外活動區等。期間,也透過趙樹人副教授做了多次 建教合作,籌辦藺草裝置藝術邀請賽、藺草工藝邀請展,以及訪談地方耆老、藺草編織人,為藺草文化館充實更豐富的內涵。而藺草文化館也時有婦女在現場示範編 織作業,館內並設有DIY教學,希望透過技藝教育達到技藝推廣、傳承。因應消費需求與習慣的改變,藺草編織物也變得多元,包括拖鞋、手提包、肩背包、名片 夾、手機袋等種類繁多,館內有多樣展售品可 供選擇。

   在藺草編織文化的延續上,這裡除了原有的藺草編織手藝,也引用學校與學生給藺草館的編織品做變化,這些產品就比較新穎、流行更具備時代感,比較符合現在民眾的假日休閒品味,諸如在藺草編織中結合一些不一樣的媒材,如加入拼布的手法等。

   而為了紀念藺草編織啟蒙先驅者洪鴦女士,對苑裡帽蓆產業的卓著貢獻,苑裡鎮農會特地在藺草文化館大門口的庭園中,塑立了洪女士的雕像,並簡單載明她的事 蹟。她的玄孫高志輝僑居美國,得知此事,特地將一直被視為傳家寶的綠綬褒章(昭和年間日本總督府頒發)捐贈給苑裡藺草文化館,成為「鎮館之寶」。

   藺草文化館開幕時,館方特別舉辦帽蓆作品喊拍活動暖場,以充實文化館運作經費,其中一張由呂錦霞女士編織的雙龍搶珠飾蓆,可以說最高難度的編法,完全未打 底稿,花了二、三個月編織而成。高科技大廠億光電子負責人葉寅夫係苑裡子弟,共襄盛舉,以12萬元買下這件珍貴的作品,且永久無償借給館方展出,為保存藺 草文化共付心力!

   當初設置藺草文化館時,很多人都存疑,到底這個館能維持多久?鄭總幹事認為農會只要支付一個人事費用,就可讓地方文化得以保存,這樣的投資是值得的。結 果,藺草文化館的經營比預期的還好,許多遊客對藺草文化館的設立與經營有著高度的肯定,2008年,藺草文化館經過文建會評定為全台灣只11家的「台灣工 藝之店」之一。2009年,藺草文化館的年營業額突破一百五十萬元。現在藺草文化館已成為苑裡鎮最知名的休閒旅遊與特色文化探訪景點之一。

藺草收割、捋草是件苦差事

   至於藺草到底是什麼樣的植物?三角藺是一種屬於莎草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別名茳肚或蓆草,俗稱大甲藺、苑裡藺。藺草的莖呈三角形中空,葉山退化,高度約1∼2公尺,長成之後比人還高。

   藺草大致可分為鹹水草與淡水草,鹹水草生長於海邊一帶,通稱為鹹草或燈心草,品質較粗硬,一般常用來綑綁貨物。淡水草就是用來編織苑裡帽蓆的原料。苑裡藺 草栽種在水田中,乍看之下會誤以為是稻禾,每年2∼3期的收穫,因氣候或播種的時間而異。播種時間約在農曆12月左右,若提前則可收三期。從種植到生產的 過程,大約可分為「選苗」、「耕田」、「插秧」、「定期施肥」、「3個月成長期」、「收割」、「曝曬乾燥」、「收成」、「整理」、「加工」,最後才成為可 進行編織的材料。

   藺草的栽種形態與水稻相近,也如插秧般將藺草幼苗間隔插入水田中。經過成長,在依需求分三個時期進行採收應用。不同時期採收的草有不同的屬性,也有不同的 價位。春草(或早草):第一期草於農曆三、四月收割,由於生長粗長易斷,不利編織。曬乾後呈金黃色,用久易變色,但價格較便宜,適合初學者使用。

   秋草(允仔草):第二期草於農曆七、八月收割,稱「秋草」或「允草」。纖維短而硬且富彈性,品質最佳。適合編織高級帽蓆,但價格較昂貴。三冬仔草(慢冬草):第三期草於農曆十月收割,莖短且細,用於編織椅墊或小形藝術品(煙草袋)。

   藺草在收割完並曬乾後,將其聚集捆束在一起。捋草師傅會站在長板凳上,由最長的草開始抽取,再依長度不同分別捆束成小把,然後切除兩端草花與草根,使之成為長度一致的草捆,稱之為捋草。越長的草價格越好,每斤現價約六十五元,較短的草約在四、五十元上下。

在 過去,品質佳的藺草供作編織帽蓆,次級品的藺草則另有用途,因它的草質強韌,會被拿去綁金紙。現在的金紙大多都是用尼龍繩或橡皮筋綁著,這些人工品在燒金 帛時不適合直接丟進金爐裡燒,所以,擲入金爐前需除去尼龍繩或橡皮筋;藺草綁的金紙則無此問題。藺草本身就是一種天然纖維,燃燒起來比許多金帛還要純淨, 又不會影響環境。

   在藺草編織盛行的年代,苑裡有許多人家從事藺草帽蓆的編織工作,而編織用的藺草材料除了部分自行種植外,大多向草商購買藺草,因為需求量大,因此當時有許 多專職種植藺草的草農。藺草一年可收割三次,相較於水稻更容易生長。不過割稻有收割機,藺草收割卻比水稻來的繁瑣,所以一直都是以人力方式收割。一般在天 亮時就會進行收割的工作,因為草長且重,所以藺草的收割是項苦差事。

   早期,藺草編織全盛時期,大甲、苑裡一帶根本沒有所謂的大甲芋,望眼所及都是經濟價值比稻米高出許多的藺草,唯隨著苑裡帽蓆產業的沒落,如今苑裡只剩下三 公頃的藺草田,收購藺草的草商也僅剩王明政一人在苦撐,他深諳捋草的工夫。近幾年來,國內興起大閘蟹的養殖風潮,大甲、苗栗一帶有不少養殖池,許多收購大 閘蟹的商販都喜歡用藺草來綁螃蟹,因為螃蟹帶草一起蒸煮,會有一股淡淡的草香,此外,藺草因為中空,所以吸水性佳,在買賣螃蟹時無形中可以增加螃蟹的重 量,因而為藺草找到一條新的生路。

   除了蒸螃蟹,在一些餐館燉煮東坡肉時,也會使用藺草來綁東坡肉,藺草結實的特性可經久煮,可以將軟爛的東坡肉維持形體,另外也在滷汁濃郁的東坡肉醬汁裡,多了一分藺草特有的香味。

苑裡婦女藺草編織技術精湛

   藺草的特性是質地堅韌耐用,編織的成品則清爽舒適,可說是過去夏夜避暑的要件。在使用藺草編織之前,原料必須經過曝曬、搥草、析草、搓草的步驟處理。搥草 是要將纖維搥軟易編;析草則再以針挑析成二至三條的細草,又稱為細編,成品比全草粗編較為精美;搓草是用手搓揉,將搥打過扁平的草質,使草質美觀 而易編。藺草纖維處理完成後,便可鋪草固定及編織。

   藺草編織技術十分複雜多樣,但婦人熟稔技法之後,無不如同反射動作一般,可以不藉底稿,毫不假思索地快速編織出各式各樣的圖樣,令人歎為觀止。藺草帽蓆織法概分七種:壓一、壓二、壓一混壓二、壓二站花、壓二斜紋、網仔花、鳳梨花目。

   壓一:用上下各一支藺草交叉編織的基礎編法,可用於編織提袋或草帽。使用壓一進行編織,編出來的草蓆密度沒有壓二來的高、但可設計出較多變化。壓二:用上 下各兩支藺草交錯編織的基礎編法,可用於編織草蓆,由於是兩支藺草進行編織,編出來的草蓆密度高、也耐用。壓二站花:以壓二的方式,但由方向不同的編織方 法製造出條紋感。壓二斜紋:以壓二的方式結合斜紋,製造出作品特殊的造型效果。

壓一混壓二:以壓一與壓二兩種基本編法編織出的造型圖樣。網仔花:在編織中可穿插編織網洞,或花紋。鳳梨花目:由於編織出來的圖案類似鳳梨外皮的菱格圖形,故叫做鳳梨花目。

   編織成龍鳳圖案的「龍鳳蓆」,是手工草編的上乘技藝,係早期社會嫁妝中必備的精品。編織完畢後,再將草蓆邊緣強化固定,便完成大甲蓆的半成品。再經防潮和清潔的處理,然後放入木箱內以硫磺薰烤,增加草蓆色澤的美觀,燙平摺疊好以後便可以銷售各地。

天然材質應可在環保產品市場找到新商機

   早期社會,草蓆供一般人睡覺坐躺之用,幾乎家家戶戶必備用品,近來由於工商業發達,家家生活富裕,早有了代替草蓆的用品,何況編織大甲帽和大甲蓆,是屬於 耗時費力的勞動密集工作,再加上電風扇、冷氣的普遍,這項傳統技藝多已從農村副業中消失、沒落,若未加以轉型、發揚,恐會走入歷史。

   鑑此,大甲、苑裡現存的帽蓆業者,在新一代接棒後,無不積極開發更符合現代人生活需求的新商品,諸如草編拖鞋、潮包、名片盒…等。藺草編織產品具有草質堅 韌耐用、不怕潮濕、具有特殊香味、無毒,回收焚化時不會造成環境負擔等優點,在環保意識抬頭的今日,乃值得進一步開發應用,應可在環保商品之中找到市場機 會。

另外一方面,藺草文化館也積極在館內訓練新的人才傳承技藝,希望藺草編織商品不僅能再度融入人們的生活,更能走向國際,讓外國人可以看見這項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藝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