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賞石團體中,第一個以藝術家為主體成立的「八風禪石會」,悠悠走過22個年頭,在各地引領風騷,帶動且提升賞石風氣;這些年來,陸續加入新成員,仍以藝文界人士為主,陣容更為堅強,每一年的石展都成為各地石友注目的焦點。
■文.圖/葉志雲
八風禪石會今年以「如是我石」為主題,8月1日起到8月19日在台中市文化中心文物陳列室(二)舉行年度大展,每個成員分別提供3到5組作品,以雅石結合繪畫、書法、家具、樹材及民藝品等雅致物件搭配展出,相當有看頭。
成員只在乎賞石的樂趣
八風禪石會參展的成員,有畫家江逸子、蔡日興、林輝堂、胡國禧、黃文棟,雕塑家謝棟樑,陶藝家蔡榮祐,骨董及藝術品收藏家鄭俊哲、簡森林、陳國光、陳世傑、蘇忠、粘銘波、曹炯林、廖繼珍等人。其中林輝堂為前台中市文化局長、現任台中市政府參議,蘇忠現任國立台中圖書館館長,簡森林為前任台中市民俗文物學會理事長,粘銘波為前台中市文化中心主任,曹炯林為前台中市文化中心推廣組長、廖繼珍亦自台中市文化局退休,陳國光為骨科醫師、陳世傑為牙醫師。
八風禪石會創會會長、藝評家許政雄及接任的會長、國寶級藝術大師陳庭詩都已仙逝,另一原始成員、前立人高中校長何清松也已往生。現(第三)任會長為曹炯林、總幹事為廖繼珍。
發起成員之一的林輝堂表示,八風禪石會於民國76年初,由一群志同道合的藝文界人士組成,這些朋友共同特點是,幾乎與人間名利絕緣,只在乎賞石的樂趣;首任會長許政雄是位高中國文教師,中文造詣頗深,對藝術欣賞有獨到之處,賞石會在他領導之下,玩賞的風格自有獨到見解,不被傳統所束縛。
例如,在型方面,不以著相為主要條件,甚至以無相之相為欣賞標的;用心靈的溝通方式,使不具形相的石頭具有觀賞的內涵。其次,展覽的布置,也打破傳統只擺置個別單一的石頭,而是以內容為要件,布置成一個個主題,形成類裝置的展出作品。其三是展出成果輯印專集,展出者都要發表自己的感想,以及賞析的內容。
禪石有無相、自然、寂靜、渾圓和沈穩「五德」
八風禪石會也因許政雄及國畫家江逸子等成員對禪學研究甚深,賞石特別強調禪的意境,而賦予石頭新的生命,增加玩賞的深度與厚度,並出版過《禪石》、《則天石譜》、《石頭與空間的對談》等書,提出獨到的賞石觀,在台灣賞石界可說獨樹一幟。
對於八風禪石會倡導的「禪石理論」,一般人難免覺得抽象不易懂,謝棟樑認為,許政雄會長在其〈從禪宗思想探索禪石的界說和內涵〉一文中,提出的禪石有無相、自然、寂靜、渾圓和沈穩「五德」,可以做為禪石並非「有石皆美、無石不禪」最好的參考答案。
江逸子則指出,台灣賞石界這些年來在八風禪石會的談禪說妙,積極倡導下,已然吹起一股禪石風,時下所見,圓圓渾渾、憨憨厚厚,樸實無華的石頭,多半被冠以「禪石」之名,然而,一旦要闡明禪石意涵,卻又陷在模稜兩可或各說各話之中;事實上,佛心禪境,無處不在,石質之美,不在形相,而繫乎禪心,心若清靜,靈趣自然滋生。
從石頭中領悟不同的禪機
石頭有圓有扁,又要如何玩賞?八風禪石會現任會長曹炯林認為,前任會長陳庭詩提倡的「讀石」最為傳神。他說,每個人依各人的生活領域與體驗,都可以從石頭中領悟不同的禪機,進而從中獲得為人處世的道理。至於賞石的樂趣更多更廣:石形可通雕塑、陶藝,石色可以美教,石組可比人文,石陣可排奇門;美石置於廳堂,可散發雅氣,與他物交會可造樂理,與水交合能發出潺潺之聲,配以唧唧蟲鳴、和以絲竹琴笛,縱然心中有百憂,亦可消融於無形,世間功名利祿,頓如浮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