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專題報導 產業文化 築巢贏家 生活時尚 中部嘻哈 綜合櫥窗
 


蔬果鮮
宗教巡禮
思想起
華人科學攝影展
水果王
山林記
新方案
人物誌
職場加油站
文教特報
藝術投資
文化產業
中時會客室
藝文前線
地方創意
目前位置  >  首頁 > 產業文化
 .職場道路有您相挺(一)
 .原木木雕藝術品賞析
 .全台最古老的彰化梨春園北管樂團
 .古陶壺揭開排灣部落神秘面紗
 .閱讀歡樂派∼哈書總動員
 .一千多個村里長扮演就業急先鋒第一手情報員
 .陳勝福要讓外國人看懂歌仔戲

   上一頁  共 ( 414 ) 筆 / 第 ( 48 ) 頁 / 共  ( 50 ) 頁  下一頁    

原住民部落充滿神秘與美麗傳說的古陶壺,搬進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在精心策劃的《祖靈的居所》台灣排灣族古陶壺特展中,藉由多采多姿的古陶壺展示和一段段神話傳說,為都會民眾揭開排灣族傳統文化中最為神秘的面紗,展期到5月17日。

■文.圖/葉志雲



策劃排灣族古陶壺特展的科博館展示組研究助理劉憶諄指出,對於排灣族人來說,古陶壺不但是祖靈寄居在人間的住所,也與族群的歷史、信仰和文化息息相關,因而形成特殊的古陶壺傳統,不但在部落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於一般民眾更是充滿了神秘的色彩。



太陽蛋陶壺的傳說


排灣族關於古陶壺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居住Tavaran部落的兄弟,有天發現大母母山頂冒出黑煙而前往一探究竟,發現一個裝有太陽蛋的陶壺,於是努力造橋,慎重的把陶壺迎接回到部落,兄弟倆於是將帶回的陶壺安置在takivalit家中,請百步蛇守護。十個月後,陽光直射入家中的陶壺,忽然之間,陶壺應聲破裂,迸出一個小女嬰。

科博館劉憶諄指出,台灣南島語族群中,排灣族是個具有豐富精緻工藝的族群,其工藝成就表現在日常生活各個層面所使用的器物上,尤其是並稱為「排灣族三寶」的陶壺、青銅刀與琉璃珠,分別代表祖靈在人間的居所、守護部落的力量(男人)及穩定部落的力量(女人)。其中,古陶壺就像是孕育排灣族文化的子宮,與祖先的來源、頭目的特權與通婚、貴族階級的承襲與延續等,都有相當密切的關連。

這項特展除了展出科博館、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台博館、史前文化博物館典藏的40件不同種類形制、紋飾的古陶壺外,並特別從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商借多年來發掘代表三和文化的舊香蘭遺址和龜山文化遺址陶片,與排灣族古陶壺的高度精緻工藝與藝術表現相互對照。

展場中並呈現由多年來在原住民部落文化復興運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的排灣族藝術家撒古流帶領族人復原石板家屋的內部實況,完全依部落實際擺放的位置陳列古陶壺,同時展示其他相關文物與陶壺間的依存脈絡。



古陶壺的信仰與禁忌


撒古流表示,排灣族有許多關於古陶壺的信仰與禁忌。例如古陶壺可作為太陽家族分家的信物,也是婚嫁時重要的聘禮,甚至在祭祀儀式中使用或遇有危急時問卜求得解套之道。最重要的是,古陶壺是孵育祖先誕生的地方,也是家中祖靈寄居的場所,因此每當祭祀時,古陶壺是祭拜的對象之一,也是象徵家族興旺或衰落的重要關鍵。排灣族人往往會將小米的種子放置其中,以祈求下一次耕種的豐收。

撒古流在這次特展也展出多幅以排灣族陶壺傳說故事為主題的繪畫作品,透過細膩綿密的線條與豐富的想像力,描繪許多和陶壺相關的動人傳說,在介紹古陶壺起源與排灣族祖先誕生的關係之餘,更營造出樸拙靜謐的神話色彩與充滿童趣的想像空間。

劉憶諄表示,由於現有的古陶壺均是由祖先代代相傳下來,且製陶方式曾經失傳許久,因此真正的古陶壺數量相當有限。雖然古陶壺的來源已不可考,但從流傳在部落中的傳說故事仍可大致尋出端倪,幫助族人認知與理解古陶壺的重要性與珍貴性,進而在部落裡透過研究、模仿、學習其他尚有製陶族群的製陶方式,重新開始製作陶壺,讓製陶技術與相關文化重燃生機,進而廣泛應用在許多藝術創作上,讓古陶壺衍生新意。



排灣族藝術家撒古流20多年的研究精髓


科博館為籌辦這次特展,特地派員前往屏東縣三地門,全程拍攝記錄排灣族人在部落中的傳統製陶及燒製陶壺方式,並剪輯為製陶影片在展場播放。透過這些紀實影像,觀眾更能了解排灣族傳統古陶壺的作法,並且體驗製作古陶壺在部落生活中的意義。

科博館館長張天傑表示,這項特展不但集結了台灣民族學家與排灣族藝術家撒古流20多年來對於排灣族古陶壺的研究成果,更整合了目前考古學界最新發掘的陶片物質證據所得的菁華。透過豐富的展示內容和空間設計,不但能深入了解古陶壺精緻圖紋之美感與意義,更可以從其他相關圖紋之器物和家屋中古陶壺擺放位置等,了解排灣族的歷史文化發展脈絡與相關意涵,可說是社會大眾認識台灣多元族群文化最寶貴的一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