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化工尚不發達的年代,人們穿著的藍布衫,係以天然植物染色,稱為「藍染」,在失傳多年後,十多年前在三峽重現。在化學產品充斥,並一再被爆危害健康的時下社會,人們開始重新審思,覺悟到還是「天然的尚好」,藍染也因此重獲重視!
■文/蓉蓉 圖/陳招宗
現代花布係用化工染料印在布上,花色應有盡有,甚至結合先進的電腦科技,可以達到個性化!藍染則是靠著縫染、絞染、夾染、蠟染、紮染等五十多種不同的技法,製造不同的圖案和視覺效果,雖不如現代花布繽紛,但其樸素的質感,及其藝術價值,卻讓愛好者深深著迷。
盛產大青染料植物
昔稱三角湧的三峽,由於擁有多項得天獨厚的先天條件,清朝時即為藍染的重鎮。當地位處山區,林野間盛產藍染的染料植物「大青」,包括馬藍、木藍、蓼藍等,提供取之不竭的染色材料。再者,三峽溪及其支流中埔溪終年溪水不斷,為染布和漂洗提供豐沛且良好的水源。
時年,三峽雖深居山區,陸路險阻遙遠,然淡水河一路往上經大漢溪到三峽溪,河運卻暢通無阻,為當時主要的交通路線。帆船源源不斷輸入從大陸福建購進的布料,在三峽染布完成之後,同樣藉船隊運出,在滬尾港(即今淡水)轉運,大量銷往廈門、漳州、福州、上海等地。
即待台灣南北各地迅速開發,島內對藍染布的需求也不斷增加,三峽的藍染商號乃積極開發內銷市場。三峽街上的染布業文武市兼營,所謂的文市就是只零賣,而武市則是指批發。在當時,批發的運銷不僅遍佈北部,甚至遠及中南部;店家不僅在門市零售,亦有人擔著布匹到外地出售。而擔布者大多到桃園、中壢、新竹地區的客家庄銷售。
即使到了日治時代,三峽的藍染布業始終興盛不墜,在當地形成染布一條街,經營染布業的人家,其店屋臨街的前進,如同一般店家均做為店面,後進即做為染布的場所,沿街兩側的染布業者,均將染妥的布,擔往溪邊在水中進行漂洗的過程。
花紋沒有一塊相同的
在現代化染布興起後,手工密集的藍染無法在市場上競爭而走入歷史,所幸,十多年前三峽當地的文化工作配合三峽老街的風貌改造,重新找回藍染這項傳統技藝。重現江湖的藍染本質與昔日榮景迥異,藝術和文化價值已凌駕產業價值,文化工作者除了重拾三峽藍染的歷史記憶,也結合文創,將藍染運應在現代服飾、皮包、手巾、桌布、牆飾等,使其融入現代人的生活,為藍染作全新的詮釋。
藍染之美在於唯一性,每一塊布料的花色絕不會相同,每一次出染缸都是一次的驚奇。製作藍染的技巧包含有縫染、絞染、夾染、蠟染、紮染等各種不同方法,染布前先以上述各種方法製作出花樣,完成後放入染缸,五分鐘後取出擰乾,反覆動作直到染出滿意的藍色。染好的藍布放置自然陰乾後,一塊塊注入生命力的藍布就誕生了。染料浸水後應該自由擴散,卻因栓綁而緊附衣料,獨一無二的圖騰,有著幽幽思古的回憶之情與纖纖細膩的創作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