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專題報導 產業文化 築巢贏家 生活時尚 中部嘻哈 綜合櫥窗
 


蔬果鮮
宗教巡禮
思想起
華人科學攝影展
水果王
山林記
新方案
人物誌
職場加油站
文教特報
藝術投資
文化產業
中時會客室
藝文前線
地方創意
目前位置  >  首頁 > 產業文化
 .《掌中芭蕾》現代舞與布袋戲交會
 .絢麗多彩《十相自在》西藏唐卡特展
 .軍警公教最近的跳板「志光」
 .用心創新的台中火車站站長蘇鎮霖
 .女畫家張秀燕《膠彩墨情》創作展
 .以彩筆關注台灣環境生態葉竹盛國美館開展
 .臺灣第一椪、好康等您碰

   上一頁  共 ( 414 ) 筆 / 第 ( 52 ) 頁 / 共  ( 60 ) 頁  下一頁    
台灣社會混合了原住民、中國大陸新舊移民以及近日的外籍勞工與新娘,形成了一個豐富的內容,而這些不同族群,對於「家」的感覺也各有不同。但不管是「故鄉」的老家,或是「現住地」的新家,「家」都是一個值得懷念或認同的地方。正在國立美術館展出的「家」,便是策展人王嘉驥以此邀集了六十多位台灣的藝術家,就「家」的主題,發表自己的看法或想法。

■文.圖/趙曉寧

 

這些不同年齡、不同出身的藝術家,他們眼裡的「家」,有的呈現了溫暖的一面;有的表現了疏離與冷漠;有的把政治帶入了作品中;有的卻把傳統中老家的許多面相展露了出來。他們表現的手法,也是各異其趣;有傳統的繪畫,有純粹的裝置藝術,也有以攝影或數位媒體給人另一番感受。也因參展者眾多,內容又各個不同,讓這項展覽的面貌十分豐盛,很值得欣賞。



既是家的召喚,也是家的拆解

從A1的展覽區走進去,可以看到許多年輕一代以及中生代藝術家的作品。才廿多歲的陳怡潔,以多幅都叫「趨光體」的作品首先擄獲參觀者的目光。她的作品中,主角千篇一律都是模樣相同的小人。這些小人,類似電腦的內建符號,可以無限複製;他們追逐都市時尚,追逐訊息,城市就是他們共同的家。這樣的作品,似乎也替新新人類作了另一番命名。  

陳順築的「富發三號」,則以外型與大量的敲擊給了人們不少震撼。來自澎湖的這位藝術家,把代表故鄉的漁船「富發三號」拆解成兩半運來美術館,再以在上面與側面的不斷敲擊,表達出對故鄉的多重感覺。對陳順築而言,那些敲擊聲,既是家的召喚,也是家的拆解,情感顯然很複雜。

原籍湖南的袁旃,雖仍是以傳統的水墨手法作畫,但在「我的家」系列作品中,她卻不僅顯露了個人對「家」的獨特想像與理想規劃,也對未來科技化的人類社會發揮了許多想像,十分有趣。



流離的還包括神明

在台灣成長,而後到美國留學並定居的洪素珍,則是以「回家途中」影像裝置勾起了鄉愁。這部以東西向鐵道為內容拍攝的影片,透過七個螢光幕與週遭布景讓人看到的是火車駛過時的一幕幕景象,但也讓人發現,雖然火車到站,作者卻始終不曾下車,家,到底在那裡?

流離的感覺,同樣也出現在其他一些藝術家作品中。進入B1,就可以看見梅丁衍利用網路拍賣管道取得的老照片,創造了戲劇性的舞台。不論是早期的結婚照或師生團體照,梅丁衍融入自己的繪畫,都達到一種流離失所的感覺。

不過,流離還不只出現於人類社會;彭弘智的作品「神明收容所」,便凸顯了落難神明的遭遇。原本神明是許多家庭的守護者,可是,早年瘋大家樂時,連神明也成了摃龜者洩憤的對象。彭弘智以狗來訴說這件事,目的是因狗DOG,正好是神GOD的相反詞,社會與家庭價值的崩解也不言而喻。

當然,也有作品表現的是對家的不同想法。像黃銘哲,描繪的主題雖是新嫁娘,但在強烈的紅色中卻透露了許多的不安;老畫家王攀元,在淡淡色彩中把濃濃的鄉愁揉入;英年早逝的攝影家姚孟嘉、早期曾為人間雜誌拍出系列好作品的張照堂等,卻是以黑白方式的攝影,表達了他們對社會的關懷。



早期大師們對家的表達

一些前輩藝術家的作品,也有不少隱隱與「家」的主題吻合。像李石樵的代表作「市場口」,像是無意中透露了即將到來影響家庭甚鉅的社會不安;李梅樹的「露台」,把只關心自家人的兩名女子,描寫得相當傳神;陳澄波的「我的家庭」,則表露了濃郁但似乎又有些拙於表達的戀家情懷。

這些之外,展覽中也有幾部可以一看的動畫影片。像林巧芳的「大熊想家」、a-hha電影工作室的「黑屁股」等,前者以溫馨的手法將年輕人與童年記憶中的老家相結合;後者藉一隻流浪狗影射文明都市中人們對情感的渴望,都是老少咸宜,值得一家大小一起前往觀賞。 這項展覽,將展至二月八日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