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專題報導 產業文化 築巢贏家 生活時尚 中部嘻哈 綜合櫥窗
 


智慧城市專題報導
大聲說出中科最精彩的
科學園區專題報導
中科觀點
中科主播台
大肚山傳奇
封面故事
中科專題報導
專題報導
中科臉譜
中科快遞
中科繽紛
目前位置  >  首頁 > 中科報導
 . 中科台中園區擴建二期計畫炙手可熱
 .生技展精準行銷中科廠商搶攻跨域商機
 .中科18歲轉大人營業額可望首度破兆
 .公民電廠供電共有共享
 .中科輔導新創團隊「碳鑫資材科技」及「VorteSonic」獲創業獎
 .無人機載具產業「嘉」油
 .碳權交易是環保也是商機

   上一頁  共 ( 547 ) 筆 / 第 ( 2 ) 頁 / 共  ( 10 ) 頁  下一頁    



木雕專賣店和木雕工坊雲集的苗栗縣三義鄉,夙有木雕之鄉的稱譽,歷經六十餘年的發展,已成為馳名國內外的觀光景點,早期日本觀光客不絕於途,國民旅遊興 起,本地客後來成為主力客群,政府開放陸客來台觀光旅遊,前來三義的陸客驟增,可望成為市場新主力。然而,三義木雕街大陸製造木雕品充斥,恐無法獲得陸客 的青睞,當地業者已注意到市場的變化,於是,給了三義木雕回歸本土的新契機。

文/楊順發
  圖/張晉授

從中山高下三義交流道,長約一公里的水美木雕街就在眼前,道路兩側木雕專賣店櫛比鱗次,多達173家,特殊的景觀全台絕無僅有,這就是三義木雕鄉之所以能馳名海內外的主要原因。由於店家多,木雕品琳瑯滿目,想要把木雕街從頭看到尾,著實需要很大的耐心和體力。



陸客硬是指定要本土木雕藝品


不過,水美木雕街的商店並非全然都
是木雕專賣店,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其他屬性商店進駐,有藝廊、陶藝工作室、家俱行、特色餐廳,乃至於服飾店等。這項變化約起自15年前,當時正值中國大陸經濟改革開放,憑藉著優惠的租稅和低廉的工資,全力向外招商,木雕乃勞力密集的傳統行業,基於成本考量,三義木雕工坊紛紛外移至大陸,再將產品回銷台灣。

由於成本較低,定價也較低,大陸生產的木雕品對本土創作木雕品帶來空前的市場衝擊,以致於大陸生產的木雕品充斥著三義木雕街。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下,木雕專賣店的利潤越來越微薄,迫使一些木雕業者尋求轉型或索性退出木雕街,木雕街才有空出的店面,讓其他屬性的店家進駐。

當地木雕業者咸認,這十年是三義木雕最低迷的時期,大陸木雕品品質較粗糙,木雕業者魚目混珠賣給較不內行的客人,打壞了三義木雕的商譽,讓遊客來到三義,對 店家的商譽都打上一個問號。加上木雕品屬高價奢侈品,市況與經濟景氣直接連動,近年受到金融海嘯的衝擊,買氣大為消退,店家無不慘澹經營。


馬政府開放大陸觀光客前來台灣旅遊,且繼團進團出之後,又進一步開放陸客自由行,對台灣各地的觀光發展具有帶動作用。除了阿里山、日月潭和花蓮太魯閣之外, 由於緊鄰中山高,三義也是陸客到訪的熱門景點之一。過去,三義只有逢假日才會有遊客人潮,但現在即使是非假日,也可以看到成團的遊客,八成都是操著「京片 兒」的陸客團。業者指出,陸客十分眼尖,一眼就可以辨識出大陸木雕品,無不皺著眉頭指定要本土的木雕藝品。

三義國際木雕藝術節不曾中輟


今年三月新上任的三義鄉長徐文達,在三義鄉土生土長,對三義鄉木雕的發展瞭若指掌,
12年 前他擔任三義鄉公所秘書時,即已意識到三義木雕的危機,在他擘畫之下,克服預算拮据和人力不足等問題,首度籌辦了三義國際木雕藝術節,寄望藉由拓展三義木 雕的廣度和深度,吸引更多的國內外觀光客到三義,同時引領木雕業者開擴國際視野。由於好評不斷,之後便由苗栗縣政府接棒,挹注更多的預算,擴大活動規模, 迄今歷經12年,不但未曾中輟,且盛況一年勝過一年,成為台灣最具特色的文化活動之一。

另外一項帶動三義木雕展現新氣象的主因
,乃「三義木雕博物館」的設立。一年一度的三義國際木雕藝術節,重頭戲大多在「三義木雕博物館」展現。該館原為「三義木雕藝術展示館」,係臺灣省政府建設廳為推廣木雕藝術,於19903月動土興建;同年5月,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依據「加強文化建設」方案重要建設事項:「發展地方特色館」,擇定苗栗縣以三義木雕為地方特色,設木雕專題博物館,復於19924月核定列入國家建設六年計畫的重要文化建設專案,撥款新台幣五千萬充實展示工程。

「三義木雕博物館」隸屬於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於199549日開館,為國內唯一以木雕館為專題之公立博物館。建館目標以發揚木雕為主,兼負木雕蒐集、典藏、展示、研究、推廣,並促使主題特色獲得維護、傳續、發揚與創新,成為生生不息,不斷成長的博物館。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為期永續經營木雕博物館,落實博物館功能發揮及國際化,故於國家八一00 專案撥款新台幣六千萬興建二館,復於20035月 完成二館擴建工程,增闢木雕教學、展示、典藏、圖書資料室等空間,並於當年獲得台灣建築獎,屆此,木雕博物館正式進入新的紀元,成為國際化的木雕專業博物 館。木雕博物館之展示主題包括:雕刻藝術的起源、中國雕塑歷代風貌、南島民族木雕、三義木雕源流、建築家具、寺廟宗教、複合媒材及當代藝術邀請展、木雕藝 術特展等九部份,將木雕之美具體呈現,讓
觀眾對木雕的應用與藝術獲得完美的體驗。

神雕村雕刻師臥虎藏龍


「三義木雕博物館」的成立也間接帶動「神雕村」的誕生,成為水美木雕街之外,另一條很有看頭的木雕街,建
商看好木雕博館的潛力,在館前道路兩側推出透天商店街,由於這裡較無車馬喧囂,且店租相對便宜,不少小型木雕工坊相繼從水美木雕街遷移上來,形成了「神雕村」。

神雕村位於三義鄉廣聲新城社區,因為配合文建會於1995年社區總體營造活動,才有「神雕村」的名字出現,並還榮獲文建會美化造街活動第一名。這裡除了有不少雕刻家進駐從事木雕創作,還有一些陶藝家也在這裡駐足創作,是三義鄉相當具有觀光藝術氣息的新社區。


在國內木雕界享有盛名的雕刻大師李慶隆即是神雕村的成員之一,他原本在嘉義從事木雕工作,
20年前遷到三義專事木雕藝術創作。李慶隆深知在高手雲集的三義要闖出一片天並不容易,必須要有自己的特色,於是,他選擇了彌勒佛雕刻,因為彌勒佛總是笑臉迎人,心寬體胖,象徵和氣生財和福氣,本地人和外國人都很喜歡。

李慶隆雕刻的彌勒佛與大量複製生產的木雕品截然不同,他根據每一塊木頭不同的形體,以巧雕的手法雕刻出形態各有不同的彌勒佛,每一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藝 術收藏價值高。更重要的是,李慶隆只採用台灣檜木做雕刻材料,台灣檜木被公認是世界上最上等的檜木材,紋理漂亮,散發濃濃的芳香味,不易腐蝕,單是木材就 是搶手貨,遑論雕成獨一無二的木雕藝術品。正因為選擇正確的市場走向,並堅持本土路線,在海內外擁有固定的收藏族群,讓李慶隆的作品終能擺脫大陸木雕品的 削價競爭,乃至成為陸客在三義亟欲爭睹的木雕藝術品。

三義木雕有三大類


三義鄉長徐文達指出,三義木雕對一般遊客而言,是一個廣泛的名詞,事實上,它可以歸納成三大類:木雕坊、木雕商店和木雕加工廠。這三大類之間的差異為 何?徐文達進一步指出,木雕師工坊大多走藝術創作路線,但也有一部份走大眾化的商品。木雕加工廠指的是,將大陸回銷的木雕品經過細節的雕鑿,使其更細緻, 更符合本地人的喜好需求。木雕商店則只是販售木雕品,且以大眾化的木雕品居多。

三大類中以木雕商店佔絕大多數,在水美木雕街有173家、神雕村有42家、木雕南街(裕隆汽車廠對面)有30家。木雕師則有60多位,工坊大多散居在三義各個村落。另外,還有只有巷仔內的人才能找得到的貿易商倉儲,在三義約有三、四家,三義的木雕商店大多到這裡採購批貨,熟門熟路的遊客也會搶先到這裡撿貨。

至於三義木雕品的形態種類繁多,琳瑯滿目,概可分:紀念品、佛像、藝術品、家俱、生活用品等,此外,還有從事骨董木雕品的交流買賣,在三義算是極少數的特定族群,但產值卻不低。徐文達指出,三義鄉有一萬八千名鄉民,有十分之一靠木雕產業維生,一年產值達五億三千萬元以上。

面對三義木雕眼前遭遇的瓶頸,曾經出任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局長的徐文達,早有一套幫助三義木雕提升的計畫藍圖,今年三月參選三義鄉長獲選之後,即逐步 推行中。徐文達指出,三義當前最需要解決的是路標指示問題,他在三義交流道下設置了電子看板,隨時提供三義的各項活動訊息及交通路況。三義鄉公所目前並進 行陸橋夜間LED燈加裝工程,期能讓三義鄉的夜景更美麗,以吸引遊客夜遊三義。LED燈下方則有小型的顯示器,鄉公所將租給店家播出廣告,一方面可以注挹鄉公所公庫,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宣傳旗幟和看板影響街容景觀;這在國內算是一項全新的創舉。

停車困難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徐鄉長有一項大膽的規劃,他將向高公局爭取在三義鄉兩座跨越中山高的陸橋之間,延伸加蓋成為停車場和活動廣場。徐文達指出,以 國內先進的工程技術,加蓋並不成問題,至於經費來源,徐文達指出,加蓋之後,下方的中山高變成涵洞,三百公尺的邊坡不需要再綠美化、以及進行坡駁水土保 持,每年節省的費用拿來加蓋綽綽有餘。

亟需多功能遊客中心


徐文達指出,三義還需要兼具有展示館、展販商店街和美食街的多功能遊客中心,由鄉內六十多位木雕師輪流在此辦展,發表新作品,現場並有木雕表演,動靜態兼 具,同時也展售三義鄉各休閒農場的農特產品。多功能遊客中心將擇在遊客必經的主要道路旁,交通便利、停車方便,相信必能為三義木雕帶來更大的商機。

徐文達強調,回歸本土,採客製化,並提升作品的加值,才能讓三義木雕脫胎換骨,步上更新的境界。徐文達表示,三義的觀光潛力較諸昔日,如今擁有更大的籌碼, 包括舊山線的復駛讓勝興火車站和龍騰斷橋景點更夯。每年五月桐花季,三義賞花人潮最多。九華山、慈濟和法鼓山等名剎相繼在三義設立佛寺、道場和茶園,信徒 絡繹不絕。還有舊山線和雙潭的觀光休閒農場、民宿和庭園餐廳林立,遊客爭相到訪。這些誘因更將成為三義木雕產業發展最有力的後盾。

三義鄉木雕的起源

三義之所以會發展成木雕之鄉,有其天然資源和歷史的背景。清朝至日治時代,三義便因山野盛產樟木,勤勞刻苦的客家先民入墾時,於山林間設腦竂榨取樟腦。冶煉樟腦只取樟木枝、幹,樹頭則被棄置一旁,乾枯後成為煮樟的柴火。

由於樟樹頭盤根錯節,各類其形,日治時代一位鄉民吳進寶嗜好撿拾枯木回家加工做擺飾,被日本人視為藝術品而加以收購,吳進寶進而與日本人研究如何大量加工生 產這些枯木藝術品。之後,吳進寶之子吳羅松,因頗具藝術天份,乃向日本人學習天然物、動物與人像的雕刻,然後在三義經營雕
刻生意,並將雕刻技藝傳給有心學 習的鄉民。

同時期,另一名向日本人學習雕刻的李金川,則專攻人物雕塑,學成後往通宵、苑裡等海線發展,以雕刻
像為主力,後來也教了不少得意門生,其中揚名國際的台灣 雕刻界大師朱銘,就是李金川的弟子;李金川的弟子不少後來轉往三義發展。吳羅松與李金川兩人可說為三義木雕界的一代宗師,奠定三義日後發展成為木雕重鎮的 基礎。

戰後,三義木雕的起飛,歸因於吳羅松從大陸福州聘請四名雕刻師父來台傳授更精深的雕刻技術,大幅提升三義木雕的品質,作品種類也更加繁多。當時正值韓戰爆 發,台灣成為美軍的後勤補給基地,駐台美軍對三義木雕愛不釋手,爭相購買,並且為外銷美國打開一條新路。之後,隨著日本戰後快速重建,經濟突飛猛進,日本 客再度回頭購買三義木雕,外銷日本市場的數量更勝於美國市場。當時三義木雕加工廠多達二百多家,敲鑿木頭的聲音此起彼落、日以繼夜。

由於需求量實在太大了,三義一帶的樟木被砍伐殆盡,鄉民想起早年先民深埋在地底下,用來鞏固梯田的香樟,如同沈香一般,香樟長時間埋在地底益發春醇,堪稱樟木極品,身價不凡,人們手持長長的鐵條像海底撈針般向地下刺探,找到一根就可
以過個好年。

至於三義木雕的內銷市場則遲至七0年代才開始打開,開設百吉行的劉恴春與當時的行政院長蔣經國熟識,蔣經國出任總統後曾數度到訪。當時在警備總部的要求下, 百吉行設立了實習工廠,傳授刑度較輕的受刑人木雕技巧,學習一技之長。後來知名導演李行拍攝「小城故事」,將之納入劇情,隨著電影的上映,三義木雕的知名 度從此打開。


由於當時政府推動十大建設,帶動工商發展,創造台灣的經濟奇蹟,國人消費能力大為提高,加上國民旅遊的推動,前來三義的遊客驟增,買氣興旺,締造了三義木雕街的榮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