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專題報導 產業文化 築巢贏家 生活時尚 中部嘻哈 綜合櫥窗
 


智慧城市專題報導
大聲說出中科最精彩的
科學園區專題報導
中科觀點
中科主播台
大肚山傳奇
封面故事
中科專題報導
專題報導
中科臉譜
中科快遞
中科繽紛
目前位置  >  首頁 > 中科報導
 .生態保育「鱟」知「鱟」覺
 .臺中「市95」BOT案公告招商 敬邀各界踴躍投資參與
 .臺中市智慧製造技術教學中心 (TIMTC)
 .榮耀19歡慶週年 兆耀中科續創高峰
 .臺中市社區式家事商談服務
 .中科輔導新創 用Line即可輕鬆操控溫室設備
 .臺中跨境體驗示範基地 中部電商人才培育搖籃

  上一頁  共 ( 547 ) 筆 / 第 ( 1 ) 頁 / 共  ( 10 ) 頁  下一頁    
若將建國市場形容為中台灣的大冰箱一點都不為過,所有餐飲業和市民日常飲食和它之間有一條無法切割的臍帶,它是中台灣共同的記憶。921大地震讓舊建物成為危樓,市府配合鐵路高架化,及火車站特定區都更計畫,將它拆遷到建成路新址。為了讓記憶和消費採買不斷層,有心者用心推動「買菜幫」活動,以及拍攝紀錄片,讓大家得以再次看見建國市場…

台鐵台中段高架化後,東區地景大改觀,除了出現台中新站之外,原台汽客運台中站消失了,遷入成功路旁的客運轉運站,原本對面的建國市場亦拆得精光,成為停車場。南京路上則出現一座年輕人身影麇集的站前秀泰影城。從影城往東看則有一座仿巴洛克式的偌大建築;原來建國市場遷到這裡來了!為了讓大家再度看到建國市場,銜接記憶斷層,建國市場土生土長的詹秀珠在遷拆前發起「買菜幫」,用以見證共同記憶這座全國最大的傳統市場;遷建後「買菜幫」依然絡繹不絕!

■文/楊順發  圖/看見建國市場FB



新建國市場位於台中市東區建成路上,舊建國市場存在時原本就是中台灣最大的傳統市場,新建國市場占地2.23公頃,比舊市場大二倍,因而進一步登上全國最大傳統市場的寶座。舊建國市場原本是一處眷村,眷村裡外攤販聚集,景觀紊亂,台中市政府乃改建為台中市公有建國零售市場,將原眷村裡裡外外的攤販加以集中,並依商品加以分區,方便消費者販買。新建國市場同樣採取分區的規劃,依種類分成五區─海鮮、肉品、蔬菜、熟食、雜貨等。

 

921地震改變了建國市場的命運


舊建國市場地下室1,400坪做停車場使用(有86位停車位與機車停車位),店面20間、1樓固定攤位250攤、2樓固定攤位183攤(內部整修時遷至干城臨時市場),3-4樓住宅用各90間。周邊市集範圍還擴及建國路、新民街、八德街、武德街、南京路與復興陸橋下。市場旁另有兵仔市演變成的五金街,位於建國市場主建築旁的巷弄內,各類中小型農機、機械五金用品,一應俱全。

走過四十多年歲月的舊建國市場人生,1999年921地震之後開始起了變化,由於舊建國市場建物老舊,經不起劇烈的地震摧殘,主建築被判定半倒,但承租業者均不願遷離,因為這裡是他們的根,他們的起家厝!經幾度協商之後,市府以維護建物安全為由進行二樓內部整修,多數肉品和海鮮攤販只好暫時搬到干城建國臨時市場營運。

至於舊址的未來,2012年,台中市政府經發局長配合鐵路高架化,及火車站特定區都更計畫,決定將之遷往東區建成路與忠孝路口,也就是原台糖購物中心專用區的市場用地,地址為建成路500號。當初經發局考量傳統零售市場如果規劃在二樓以上,營運狀況往往不佳,因此新建國市場攤位全設在一樓,二樓至四樓則做停車場(提供812席汽車停車位與1018席機車停車位)及各種機電設備使用,營業空間相當有限。為考量公平原則,只容納原來市場及建國臨時市場的一、二樓700多個零售攤商。同時受法令限制,新的建國市場無法提供住宅使用,因此舊建國市場三、四樓住戶,每戶發給40萬元搬遷補助費;不過,卻有176住戶過去礙於規定,無法安置至新市場,也沒有補償費。

由於舊建國市場內的攤販們在原址做生意長達44年,加上舊建國市場為住商混合建築物,三、四樓為住家,住的大多是樓下做生意的攤販,這裡是他們的起家厝,在這裡生兒育女,經歷二或三代,他們在這裡生根了,感情濃到化不開,市府決定遷拆舊建國市場時,他們的內心萬般不捨,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感而惶恐不安。

為了吸引原來攤商能踴躍遷至新市場,並很快適應環境,市場經發局用心擘劃,地點選擇在重劃過的現址,三面分別臨建成路、進德路和樂業二路,道路寬闊、停車方便,交通流暢。因為建國市場採買的消費者除了本地的餐廳店家和一般家庭之外,更有不少來自中台灣各地的採買店家,新址聯外交通四通八達,十分便利。在外觀上更是講究,仿巴洛克式風格的紅磚外牆,採現代化採光天花板、鋼構雨遮等建築材料與手法,延續著台中建築的老味道,台日洋混搭風格,加上裡面整齊劃一的攤位與走道,為傳統市場帶來新的樣貌。

而為了解決一般傳統市場人車交錯壅塞,以及環境髒亂易成治安死角的亂象,新建國市場採進出分流與雙進雙出方法,減少因等候停車或離開停車場造成的交通堵塞。台中市府期許能夠像國外將傳統市場延伸成國際的觀光市集。

 

新建國市場若干缺失

儘管如此,舊建國市場的攤販對於新址仍然出現抱怨的聲浪,儘管新建國市場占地比原來寬敞許多,但基於消防安全,通道也加大很多,能容納攤位的面積有限,一下子有七百多個攤位進駐,感覺還是很擁擠,使得不少原有週邊攤位他遷或歇業。攤販嫌攤位面積過小,不敷使用,一旦業務成長,需要擴大規模時,根本一位難求。

新建國市場去年下半年落成啟用,迄今甫屆週年,台中市長林佳龍特地前往視察,關心攤商營業情形,並與自治會代表交流,自治會代表和攤商乘機反映新市場的諸項缺失。建國市場在去年9月20日遷入新址,場內通風不良,夏日燠熱不堪,一直是攤商頭痛的問題,對此,經發局表示,已請建築師團隊規劃評估改善方案,預計明年夏天前即可改善完成。另外,對於建國市場周遭交通、五金攤商營業調整、加設太陽能板、用電問題等建議,市府也均評估辦理中。不過,唯一無解的是當地規劃新建國市場時,預算經費有限,市府僅籌措8億2000萬元,短缺3億元,因而無法興建供攤商卸貨的地下停車場,致使攤販運作十分不便。

林佳龍表示,在建國市場買菜有「阿娘的滋味」,是小時候最開心的記憶,針對自治會及攤商提出的意見,市府都會納入參考,依輕重緩急逐步改善,朝向國際級觀光市場目標前進。

經發局則表示,這一年來,市府已依據攤商營業需求調整設施、設備及設置指示標誌等,同時設置ATM提款機、市場公共藝術及藝術廊道等。經發局並指出,從舊址到新址,市府對建國市場攤販始終關心。舊建國市場是台中市歷史最悠久的市場,擁有近2,000個的攤位與五金街店家,40多年來為南北雜貨、蔬果食材的重點集散地;為紀錄舊建國市場的軌跡與歷史,經發局去年七月曾舉辦「建國前半生市場特展」,於舊建國市場2樓展出林煥文導演《走讀建國市場》等紀錄片作品。也有市民發起「買菜幫」,免費提供舊建國市場導覽服務,期能傳承舊建國市場記憶與人情味。

 

許多對市場有情感的影像工作者、學生與市民則發起一系列活動,要為建國市場留下深刻的歷史紀錄。東海景觀系學生蕊蕾為建國市場手繪插畫明信片,以細膩的色彩、寫實的畫風,讓人直接感受到舊市場的溫暖風情;而由攤商下一代所發起的「建國買菜幫」幫主詹秀珠,則邀請網友上臉書「看見建國市場」社團報名買菜團,至舊建國市場邊購物、邊聽免費導覽。

詹秀珠表示,從小住在舊建國市場,了解傳統市場的價值無法被超商取代,期望透過導覽服務,讓更多人認同攤商的產品與人情味,進而轉往新建國市場購物。從去年七月份開始已陸續發起15次以上的購物團,並舉辦「建國頭家一日體驗營」,邀請青年市民凌晨4時至市場批貨,並於附近天橋下叫賣,體驗賣菜的辛苦過程。

詹秀珠強調,不論是賣菜或買菜都是難得生活學習,在學校學不到的。她說,參與的青年學生從來不知道賣菜如此辛苦,讓他們對攤販多了一份感激之心;而把青菜全部賣光光之後,那份成就感非筆墨能形容。至於「買菜幫」的成員,不少是廚房的陌生客,藉由活動參與,不但學會認識食材和挑選食材,對烹飪也產生興趣;更重要的是對傳統市場有了更深一層的體認!

 

舊建國市場二代的牽掛

詹秀珠記得自己很小的時候隨著父母住進舊建國市場樓上的住家,小小11坪的空間,擠著一家人。雙親在樓下的市場做生意,他則是在市場度過童年和青春歲月。她說,市場就像大家庭,左鄰右舍感情融洽,整個市場就是她和兒時玩伴們的遊樂場,大人們不分彼此會注意孩子們的安全。她說當時市場一樓是賣魚賣肉和雜貨的武市,二樓還有一些攤位,並有多家美容院;三樓和四樓則是攤販們的住家。每天清晨四點左右,市場樓上住家開始騷動,紛紛起床準備進貨和迎接前來採買的消費大眾;她用「叫太陽起床的人」形容市場裡的攤販們。

2013年2月位於東區的新建國市場開始動工,2016年9月20日正式啟用。搬遷前夕攤販面對起家厝難掩不捨之情,為了延續這份無法捨的濃厚情感,更為了留下永恆的記憶,詹秀珠發起了「買菜幫」活動,不僅帶領民眾買菜,更深入認識舊建國市場;最重要的是她希望即將拆除的舊建國市場不僅是攤販們的共同回憶,更要成為台中市民,乃至中部民眾共同的歷史記憶。

這段期間也吸引不少文化工作者和大專青年前來,一起為舊建國市場最後身影留下幀幀珍貴的照片和紀錄影片,也用文字加以記錄,讓傳統菜市場成為文學的熱門主角。詹秀珠亦將這段期間舉辦買菜幫所拍下的紀錄影片,剪輯成「叫太陽起床的人」紀錄片,片中有不少介紹攤販,以及他們憶當年的珍貴畫面。也因為這些熱心的人們才得以從網路可以搜尋到有關舊建國市場前世今生最完整的資料,讓記憶不再只是存在腦海中,以免隨時光遞變而逐漸被淡忘。這些種種詹秀珠均收錄到臉書成立的「看見建國市場」社團內。

由於顧及攤販生意不能中斷,新舊市場採無縫接軌搬遷,在落成啟用前一晚舊建國市場吹響熄燈號,隔天清晨立馬在新建國市場展開全新的生活。就在這一晚,詹秀珠帶領「看見建國市場」團隊舉行感恩晚會,一起向建國市場告別。現場播放紀錄片「叫太陽起床的人」,片中攤商身影再度勾起昔日回憶。她帶著大家在建國市場舊址繫上黃絲帶,打開手機手電筒,重溫舊市場凌晨黑暗中工作的感覺,獻上紅色玫瑰花後,眾人大喊「建國市場謝謝你」,向舊市場告別。晚會就在淚水和笑容交織的畫面中落幕!舊建國市場1969年動工,1972年落成啟用,2016年遷至新址,前後44年。

為了留下這些珍貴的歷史畫面,對攝影完全門外漢的詹秀珠,特地報名參加了去年8月由新聞局辦理有線電視公用頻道宣導活動,從頭學習拍片和剪輯技巧,建國市場的女兒詹秀珠認真摸索之下,她用影像記錄建國市場搬遷的過程,努力不懈完成「叫太陽起床的人」紀錄片,雖然技巧上有點生疏,但心卻很熱,頗能觸動人心。

 

「一甲子的夢」感人肺腑

「一甲子的夢」之所以能感動評審和網友,乃因詹秀珠在推動「看見建國市場」過程當中,上天賜給她一個意外的無價禮物,她有一位三哥,幼年時期就被出養,從此音訊杳然。由於當時詹秀珠尚未出生,亦未曾聽過家人提及,所以完全不知此事。就在她熱心推動「買菜幫」時,有一天突然接到一通電話,對方是一名女子,稱年約六十歲的父親自小被送養,對生母唯一的線索就是曾經在建國市場賣菜,對方知道她熟識建國市場每一位人物,遂向請她幫忙打聽生母。

詹秀珠於是在市場裡到處詢問,完全毫無頭緒,直到跟自己的二哥聊起此事時,他才憶起當年有一位排行老三的弟弟送養,經比照年次,以及一塊經詹家姑姑證實的保平安金牌為證物,赫然發覺原來是自己的三哥,讓她詫異得說不出話來。為了顧及養母感受,她三哥不便露面,於是她把這段過程用模擬劇的方式,穿插在舊建國市場拆遷的回顧影片中,剪輯成這部感人肺腑的「一甲子的夢」紀錄片。

新建國市場落成啟用迄今逾周年,詹秀珠對市場攤販的關懷無一日中斷,而對舊建國市場懷念也與日俱增,她發起的「買菜幫」依舊活躍於新建國市場。新建國市場比舊建國市場大兩倍,足夠讓參加「買菜幫」民眾從清晨逛到中午休市。由於新建國市場占地廣闊,計有八個入口,從1-8依序加以編號,成為詹秀珠集合「買菜幫」最明確的路標。   

不論是新舊建國市場,對詹秀珠都具有非凡的意義,都有哥嫂做生意的身影;對舊建國市場有著滿滿的追憶,對新建國市場則懷著無限的期許。新舊建國市場搬遷一夕完成,生意無縫接軌。詹秀珠則藉由「買菜幫」活動和紀錄片的拍攝,讓新舊建國市場的記憶無縫接軌,讓大家再度看見建國市場!